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未來大人物嘉年華登場 青年團體展社會關懷
生活
第1802期
未來大人物嘉年華登場 青年團體展社會關懷
2024-12-06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2024第8屆未來大人物發表會「未來大人物熱血嘉年華」於11月3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活力登場,邀請入選今年度「未來大人物」的全台青年團體齊聚一堂,展現多元創意與行動力。本屆的創意市集是自疫情後首次對外開放,結合今年首創的闖關活動,民眾藉由造訪每個「未來大人物」的攤位集點蓋章玩遊戲,同時了解台灣青年如何投身於各領域的產業中以造福社會。 市集攤位包含EntangleTech前瞻量子教育平台、Lead For Taiwan臺灣領導未來協會等投入不同社會面向的青年團體參與,透過創新思維推動地方創生、環境保護、教育發展等多面向議題。「我們創建一個平台將量子計算資源整合其中,為有志於學習高科技的孩子提供便捷的學習管道。」EntangleTech執行長,就讀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位學程的張仁瑀說道。他分享團隊理念,希望透過建立教育平台降低學習門檻,讓更多孩子能夠接觸量子計算等科技,啟發他們對未來科學領域的興趣與想像,同時培養新一代的科技創新人才。臺灣領導未來協會則推出「5分鐘思辨之旅」互動,提供議題給予參與者交流彼此的觀點與想法。臺灣領導未來協會執行長林祐良說:「思辨並非遙不可及或生硬的能力,而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及,且對每個人都有實際幫助。」在青年與民眾對談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同議題不同年齡層的想法,促進跨代溝通與理解。 未來大人物熱血嘉年華活動總監Yuan(化名)說道:「今年提供一個平台,並加入闖關遊戲,讓大家體驗未來大人物正在倡議與推動的事情。」他指出,攤位推出生態教育、手工藝和地方創生活動,並設計了兩個小獎品,希望民眾除了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外,也能理解未來大人物的青年所倡議的議題。帶著小孩前來攤位的民眾蔡雅珍分享,「年年有鰆」介紹了澎湖的特有魚品種,小朋友容易被吸引,而家長也能藉此了解青年如何投入生態教育。 除了市集提供民眾互動的機會,活動也邀請20組未來大人物青年進行倡議舞台的短講。倡議舞台提供有志青年們展現過去投身於社會各角落的回饋與成果,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行動背後的價值。其中一位講者,長浪計畫共同創辦人,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的周鈺傑,在短講中分享自己以特殊選材進入大學的經驗,並希望透過網路平台集結相關背景的大學生,幫助更多高中生了解特殊選材管道及大學科系內容。他說:「教育就像種樹,從小樹苗慢慢培育,最終茁壯成大樹。」長浪計畫透過自身的經驗積極推動教育體系的發展,希望為下一代青年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Yuan分享希望透過活動帶給民眾的啟發,他說道:「成功的定義不僅是賺錢或高職位,而是每個人在社會中所做的事情,都具有深遠的意義。」藉由「未來大人物」能讓民眾看見台灣青年正在透過創新思維,推動地方創生、教育發展等不同領域的進步與改革。在臺灣領導未來協會擔任志工的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學生林喬伊表示,原本以為參與活動的人都是遙不可及的企業家,但來到現場後發現,許多人看似是來自小地方的平凡人物,卻能懷抱著理想投身於常人不願嘗試卻極具意義的事業之中。「未來大人物」正以實際行動積極推動改變未來的力量,為社會注入源源不絕的希望與創新活力。
從二手屋走到緬甸街 社區團隊盼提升青年在地關懷
生活
第1800期
從二手屋走到緬甸街 社區團隊盼提升青年在地關懷
2024-11-22
【記者王保伶報導】「地方志iplace」17日舉辦「青年縣外參訪共學PART2 萬華大水溝二手屋 x 鳴個喇叭緬甸街」(以下簡稱青年縣外參訪共學)活動,藉由參訪青創團隊與觀摩社區共好的實例,讓學員深入體驗環境永續與跨文化交流,並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與參與。 學員們從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參與兩個面相進行探索。來到位於南機場舊市場巷弄內的「大水溝二手屋」,店長張貴智介紹二手屋成立初衷與服務內容,並引導學員體驗一日店長,親自開箱善心人士送來的二手物包裹,學習將各式二手物資分類並估價。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的陳宇柔表示,過去不曾以業者角度思考如何為商品定價,因此對估價環節印象深刻。張貴智提及,希望藉由參訪及體驗,讓參與者了解如何經營二手店,並能將二手物交易的概念帶回家鄉,促使這種模式在各地發展。 活動帶領學員們參訪中和區華新街(又稱緬甸街)的在地文化團隊「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團隊的介紹與品嚐緬甸奶茶與道地甜點,認識緬甸飲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參與活動民眾盧宣蓉分享,參訪使他更認識緬甸華僑,「像是他們為什麼會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來到台灣,食物如何受殖民文化和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食物名字的由來。」他補充道。除靜態美食體驗外,活動更涵蓋動態走讀。學員跟隨對緬甸街瞭若指掌的「鳴個喇叭!緬甸街」團隊成員楊萬利在街道中穿梭,聽著他一一介紹街上店家,如許多緬甸人祭拜的私人佛堂、號稱成年男性社交場所的奶茶專賣店,以及各式特色小吃等。陳宇柔談及,許多人初次造訪時,會因不理解東南亞文化而產生既定的刻板印象,「但藉由當地人帶領走入地方,能夠打破我們之間的隔閡。」他說道。 「我們想要導入社會目前關注的事件,以及實務的案例。」地方志iplace負責人賴志政說道。他舉例,從台灣推動的2050淨零排放計畫,以及全台新住民人口比例增加等,都反映出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選擇參訪致力於促進環保與文化交流的組織,回應社會趨勢。「大水溝二手屋」以二手物回收與販售推行環保,同時也協助弱勢培力,為單親婦女、街友提供縫紉、電器修復等工作機會;「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出版刊物、緬甸飲食體驗、街區導覽等多元形式推廣緬甸文化,希望成為連接台灣與緬甸社區的橋樑。兩者皆是成熟的社區共好案例,「我們希望讓青年從案例中學習,思考針對不同議題可以採取的社會行動。」賴志政解釋道。 盧宣蓉認為青年了解社會議題很重要,「在社會上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若缺乏媒介去了解彼此的差異,容易對未知的事情產生恐懼。」他說道。賴志政也解釋,地方志iplace不斷推動青年投入社區參與、了解社會議題的培力課程,讓他們跳脫在學校課堂中所學,認識自己的家鄉與土地。但他並不要求所有參與者都投入社會關懷與行動中,他說:「或許他們未來大學畢業、就業,或是想回饋家鄉時,能從以前認識的事情獲得途徑,做出實際行動。」他強調活動意義在啟發參與者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希望未來他們能有機會付諸實際行動。
影像敘事實踐在地關懷 中大工作坊領學生走入田野
生活
第1797期
影像敘事實踐在地關懷 中大工作坊領學生走入田野
2024-10-25
【記者鄭孟佳報導】鹹澀的海風,攙雜漁港腥臊的氣味,輕輕推動「新瑞發十六號」在水面上搖晃,撫過船上每個屏氣凝神、聆聽漁夫訴說討海人故事的面孔。這是由桃園紀錄片工會和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於19日合作舉辦的「田野故事工作坊」,透過田野走讀與影像敘事教學,教導學員如何用影像呈現在地議題和人物訪談。 田野故事工作坊在19日至25日共安排五堂課程,邀請四位紀錄片導演擔任講師,每位講師的作品都與桃園在地議題相關,且經歷長期而深入的田野調查。工作坊負責人何睦芸指出,紀錄片是一種探討真實現象的創作表現,「影像創作是個認識或理解世界的途徑。」他補充說明,田野現場的走讀能引導學生打開觀察力,學習如何透過創作者的眼睛轉譯,再將內容呈現給社會大眾,是在一般課堂內很難學得的。 除了從紀錄片教授影像敘事技巧及經驗,於19日舉辦的走讀課更帶領學員至永安漁港,拜訪討海人楊門圈,實地探訪桃園在地的海洋客家文化。講師洪淳修表示,進入田野與人實際互動,能跳脫課堂的理論框架、建立更深入的觀察,「拍東西的人對世界是充滿好奇的。」他說道。他也認為,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才能在海洋般廣闊的資訊中被閱聽人看見。來自中大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的陳婕云說:「我覺得它(走讀)給了我更真實的生命力。」透過課程走讀實際走入討海人的生活場域,踏上漁船、學習如何編織漁網,讓本來就積極關注桃園藝文活動或在地議題的陳婕云,對桃園有了更新的認識。 談起與中大的合作,何睦芸提出,中大因地理位置顯得與外界格外疏遠,因此想經由課程挖掘出中大學生跟桃園的在地連結,「有沒有機會透過學校的課程,更認識桃園這個地方?」他希望以工作坊課程引導同學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他也提到,民間對社會的關懷和紀錄片發展過程間具有強烈的關聯性,讓紀錄片更加適合作為課程主軸。他亦期許學員能透過工作坊,讓紀錄片對生活的關注在心中發酵,在吸收豐富的田野知識後,影像創作也能成為他們實踐在地關懷的方式之一。
逆風劇團盼消弭歧視 提供安置兒少對話空間
生活
第1796期
逆風劇團盼消弭歧視 提供安置兒少對話空間
焦點
2024-10-18
【記者黃伊晨台北報導】長期致力於幫助社區高關懷少年的逆風劇團,13日下午在大稻埕逆風樓咖啡館舉辦「安置機構兒少-賦歸之路與當前挑戰」主題講座,討論因家庭失能或犯罪的兒少,進入安置教養機構後的生活,以及離開機構重回社會後面臨的挑戰。講座邀請兩位受安置經驗者,分享在安置機構的生活經驗,同時也請到在安置機構服務的社工,和聽眾展開安置議題對話。 講座後,主辦方將與會者分成三個小組,一起動手製作創意「社會安全網地圖」。他們先是將面具放在海報中心,擬作受安置的孩童,接著用各式布料、毛線、便條紙等素材拼貼,描繪安置孩童的想法與需求。有聽眾拿出畫筆,畫下安置孩童所期盼的完整家庭樣貌;有人則是拿出便條紙,逐一寫下孩童離開安置所後,所面臨的住所、三餐、金援等種種生活問題。講座對談結合手作活動,創造更多經驗者和聽眾互動交流的機會。 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田霈,因為就讀相關科系而報名參加。他表示現實生活中較難接觸到安置經驗者或機構工作者,藉由講座中經驗者的實際生活經驗,與安置社工的工作模式介紹,讓自己對機構運作有更清楚的認識。講座主持人,同時也是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的臺大法律系學生林佳緯表示,因為高中時就讀人社班,因此接觸過諸多社會議題,也對兒少議題很有興趣。他認為大學生在空閒時可以多參與此類講座活動,「將關懷社會的種子埋在心中,以後在各行各業的眼界都能會更加廣泛。」將活動中的所見所聞和生活連結,尋找出自己能實際付諸社會行動的施力點。 與談經驗者之一的小佩(化名),目前就讀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在高中時有過三個月的緊急短期安置經驗。談起從機構恢復正常生活的經歷,他表示當時甚至需要聯手社工,謊稱自己進行了三個月的心臟手術,才能避免老師朋友可能的惡意言語。小佩也提及,安置經驗者希望社會能更友善的對待自己,「兒少安置議題需要改善的從來不是政策,而是大眾對安置兒童的眼光與歧視。」望大眾能收起自己對於安置經驗者的批評,反思目前福利結構的問題。他說:「我希望大家之後再看到少年犯罪等負面新聞時,能夠想起今天的我們(自己與另一名安置經驗者)。我們都是受傷的小孩,正在面對難以掙脫的生活困境。」 小佩提到,並非人人都要成為社工才能對相關議題有所幫助,且要走進安置實務現場非易事。他建議,如果大學生想要為安置議題付出具體行動,可以從身邊資源著手,「大學生反而有很好的資本做研究計畫,用自己的專業改善現行兒童福利系統的不足。」他認為兒少安置問題的改善不該僅依靠制度面,更要從學術領域著手,期待能從藉由學生牽動整個社會,給予兒少安置議題更多關注,嘗試同理高關懷少年的處境,不再抱持歧視與偏見。
成為公益夢想家!青年策展促進社會對話
生活
第1769期
成為公益夢想家!青年策展促進社會對話
2022-10-27
【記者賴羿安台北報導】2022第四屆和泰公益夢想家實作成果展於22、23日登場,以社會關懷、移動服務、環境保育為賽事三大主題,獎項分為主題獎、公益實踐獎各三組。此次公益競賽由和泰集團與城市浪人舉辦,主辦方期望比賽能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使命,並且透過實際執行提案,為學生帶來多元的生涯探索。 2022第四屆和泰公益夢想家實作成果展邀請十組參賽學生與觀展民眾一同分享執行成果。 圖/賴羿安攝獲得公益實踐獎的隊伍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與圖文傳播學系的好感研究室,他們在實習時注意到特殊生需要更多機會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因此結合自身科系專業,設計一款專門教導特殊生社交技巧的軟體「叮咚!好感偵探已上線」,透過遊戲,玩家與虛擬人物互動,進而理解對方語句背後的情緒含義。團隊成員張若薇表示,該應用程式經過一次次優化程序後,預計在12月上線。「我們團隊滿希望繼續走下去的,尋找更多相關的資源合作,讓這件事變得更可行,觸及更多人。」她說道。 由好感研究工作室團隊研發的軟體「叮咚!好感偵探已上線」,透過與虛擬人物的互動,向玩家說明語句的背後情緒含義,再讓玩家選擇如何回應。 圖/和泰公益夢想家提供身為活動的主辦方,城市浪人執行長楊御廷對於獲得主題獎,著重在陪伴銀髮族的團隊貳貳柒印象深刻。他們走入長者日常,舉辦許多有趣的工作坊,例如繪畫、製作手工香皂等,不只能夠陪伴高齡者,也促進學生志工與長者的跨世代交流。楊御廷說:「貳貳柒隊長子誼跟我分享辦完工作坊後,長輩握著他的手說很喜歡這樣的活動,並問道什麼時候再來。他講到哭,告訴我這就是他想一直做的事。」他認為,辦比賽的初衷是為學生提供更多探索機會,得到的正面回饋也讓他感到十分值得,比賽結果反倒成為其次。 由團隊貳貳柒創辦的高年級玩家,在展場提供民眾以輪椅為行動的體驗,期盼大眾理解銀髮族的生活困難,培養更多同理心。  圖/和泰公益夢想家提供展場裡也有多處與民眾互動的體驗,其中關注性暴力的學生團隊「暖暖Sunshine」邀請遭遇性暴力的倖存者將匿名故事分享在明信片上,而卡片上貼著象徵自我懷疑的紙膠帶。民眾撕開紙膠帶,再以畫圖或寫字給予回饋。觀展民眾陳怡霓說:「體驗滿有趣的,讓說出這個經驗的過程具象化,我可以透過這個方式跟他們分享自己怎麼看待不好的事情,這個過程很療癒。」 學生團隊暖暖Sunshine以自身經驗出發,關注性別暴力的議題,透過此次展覽讓大眾得以了解倖存者看待事件的心路歷程。 圖/賴羿安攝身為性暴力的倖存者之ㄧ,暖暖Sunshine的創辦者湯淨期望團隊能成為倖存者的心靈慰藉,她呼籲道:「避而不談只會使倖存者感受到更多的孤單,我們邀請大家與暖暖開啟對話的窗口。」透過此次展覽,來自各大專院校的組別不只能更深度瞭解社會議題,也創造學生與社會的對話空間,成為能夠回饋社會的夢想家。 學生團隊暖暖Sunshine以自身經驗出發,關注性別暴力的議題,透過此次展覽讓大眾得以了解倖存者看待事件的心路歷程。 圖/賴羿安攝
學者論安樂死合法困境 籲以關懷重省生命自主
生活
第1755期
學者論安樂死合法困境 籲以關懷重省生命自主
2021-10-27
【記者李謙謙綜合報導】「法律白話文運動」24日在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其中一場次以「安樂死是否是生命自主的實踐?」為題,邀請兩位講者從各自角度剖析安樂死議題,並和現場聽眾進行討論。 安樂死議題於社會常有爭議,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活動希望給予聽眾更全面的思考觀點,而非定論。 圖/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安樂死議題和人權、法律息息相關,長期受大眾關注,法律白話文運動事業部經理徐書磊以自身經驗表達安樂死議題的重要,他表示祖母曾因病痛希望了結生命,作為長期照顧者,他承受許多心理壓力,當時仍是學生的他白天上學、晚上跑醫院,加上高昂住院費用,讓他感到非常無助,「我們會把安樂死議題拿出來討論,是希望可以在新時代有不一樣的觀點。」 法律白話文運動事業部經理徐書磊作為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系列活動的負責人,期待講堂激盪不同看法。 圖/李謙謙攝「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是很大的。讓人類握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手段,人必會嚴格看待,安樂死並不會鼓勵更多人尋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李茂生對台灣社會以「造成自殺氾濫」而不接納安樂死(註)的觀點提出見解。他坦言,推進安樂死議題,不只立法上仍須努力,「如果醫學界不去支撐我們的想法,最後的那步是絕對跨不出去的。」他解釋,對專業醫療團隊而言,安樂死違反醫生救助生命的基本倫理,然而,一旦安樂死合法化,需由醫療團隊協助病患藉由藥物結束生命,因此他強調推動安樂死,醫療界的支持蔚為重要。註:本篇安樂死意指由他人協助,具主動縮短生命作為的「積極安樂死」。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李茂生以「法的觀點」看安樂死現況,說明安樂死法案窒礙難行的原因,並呼籲社會謹慎看待此議題。 圖/李謙謙攝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主張,若能在社會福利上有更完善的配套,選擇死亡將不再是痛苦的唯一救贖。他提到,人們常認為失去基本生活能力,是沒尊嚴地活著,但這並非當事者立場,每個人都應有平等選擇的機會,若安樂死法案上路,讓受偏見眼光影響者,仍能肯定自我生命價值,是社會該盡的責任。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信仰基督教,因此坦言自己確實對安樂死帶有部分保守想法,他強調,生命價值可透過關懷獲得,期盼社會能對承受偏見者提供更實質的友善。 圖/李謙謙攝「自我決定代表著自我負責,當責任都在飽受痛苦的自己身上,其實是非常殘酷的一件事。」李茂生表示,一個人選擇安樂死要考量眾多因素,過度強調「個人」決定,會有卸責於病患的疑慮。他參考荷蘭、比利時等安樂死合法國家,發現其決定安樂死過程,極為注重親屬、社工、醫師和病患間的溝通與討論,讓自主決定能伴以理解與支持。倘若患者希望執行安樂死,他呼籲體制應讓決定者能夠在「被關懷」的情況下選擇是否了結生命。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學生陳羿安的祖母長期患有阿茲海默症,看著祖母從失智到失能,促使他思考,當喪失表達意識的能力時,能否由他人代為抉擇安樂死執行,「但這終究是一個很難解的問題,因為醫療期許跟輿論壓力很令照顧者兩難。」​​東海大學法律學系學生廖為嘉希望台灣能夠借鏡安樂死合法化國家,在提升意識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邁進。 在安樂死議題上,每個人因不同背景,抱持著不同的理念齊聚一堂,參與活動除為獲取更完整的資訊,更期盼透過對話深入議題。 圖/李謙謙攝
【大學人】醜蔬菜美味新生 景文生惜食宴邀長者共餐
生活
第1736期
【大學人】醜蔬菜美味新生 景文生惜食宴邀長者共餐
2020-11-19
【記者江俊緯新北報導】「我覺得今天好像變年輕了,能夠跟這麼多年輕人一起互動。」新北市新店區北宜社區的在地居民李益軍笑著說道。14日「秀秀大寶貝——青銀共餐義煮活動」在北宜社區發展協會舉行,由於活動場地沒有廚房,學生們先在學校內準備餐點,再送往活動地點。廚藝教室內充滿著米酒、醬油、及許多調味料的香氣,不時傳來翻動炒鍋的聲音。學生們左右開弓,同時兼顧兩個鍋子,只為了能準時完成餐點。 從採購、菜色設計、活動發想都是由學生一手規劃,社團指導師會適時地從旁協助。 圖/江俊緯攝民國107年開始,新北市社會局與景文科大共同合作義煮計畫,至今已舉辦18場,希望能推廣惜食理念,學生們通常會利用現有食材就近料理。這次義煮由國際廚藝研究社與中廚果雕社學生共同籌備,他們烹煮果菜市場賣相不佳的蔬果或是捐贈的食物,再免費提供準備好的餐點至社區的銀髮長者關懷據點。 這次準備了6菜1湯,大約70人份的餐點,餐點多為較好咀嚼及低油低鹽的料理。 圖/江俊緯攝等待餐點準備的同時,有學生先到活動現場帶領長輩們玩遊戲。學生依長者需求精心設計遊戲,避免太過劇烈的動作,同時能帶領長輩運動。由於適逢國際糖尿病日,學生也向長輩宣導糖尿病的相關知識。餐飲管理系二年級、此次遊戲策劃人方國勝提到,現代長輩平時較少跟孩子、孫子互動,他認為學生能透過此活動陪伴長輩十分有意義。經過長期相處,地方的長輩也會主動與學生交流,甚至向學生請教廚藝。 學生們用餐時會坐在長輩們旁邊,與長輩們聊天,透過聊天增進彼此間的情誼。 圖/江俊緯攝烹煮過程中,學生們除了思考如何運用現有的食材,配合受眾需求研發菜色,還得學著控制預算。餐飲系二年級、國際廚藝研究社負責採購的周賢澔說:「雖然是運用一些即將淘汰的食材,但最後做出來的成果必須要跟使用正常食材的餐點一樣美味。」這次義煮運用市場上被淘汰的紅蘿蔔,雖然這些紅蘿蔔賣像不佳,比普通紅蘿蔔更小,但這並不會影響料理味道。他覺得活動最困難的部分是計算食材用量,需要考量每個人的食量,又要避免剩餘太多食物。 運用市場上被淘汰的紅蘿蔔製作料理,為了顧及長輩的用餐習慣,學生們會特地將食材料理成較好咀嚼的形式。 圖/江俊緯攝透過義煮行動,學生們融合課堂所學與社會責任,同時能銜接學校與職場。餐飲系廚藝組教師吳忠義表示,課堂上通常製作二到四人份的料理,義煮則需準備約70人份,社團成員必須學著將平時的料理規模放大並保持原本的水準,他們會慢慢學習針對不同受眾、不同用餐人數調整備料的方式。餐飲系二年級、國際廚藝研究社社長謝瑩霓提到,這次義煮對象為銀髮長輩,設計菜色時,必須考量少油、少鹽。他也說明由於學校的炒鍋都不夠大,必須使用湯鍋分次料理,增加料理時的不便性。 由二年級學生教導一年級學生,能夠將此活動延續下去,學期末將由一年級學生自己籌備義煮活動。 圖/江俊緯攝義煮活動推廣惜食,也改變參與學生的生活習慣。謝瑩霓說:「在台灣要取得食材很容易,因此也常造成浪費。」學生因接觸餐飲而認識食材的來源及烹調方式,了解惜食的概念是將食材物盡其用,不浪費任何能食用的部分,進而開始珍惜食材,「所以只要是出現在我盤子裡的食物我都會全部吃掉,不會剩下。」
邀小胖威利病友「跑」出戶外 活動同促民眾關懷罕病
生活
影音
第1712期
邀小胖威利病友「跑」出戶外 活動同促民眾關懷罕病
2019-11-08
【記者劉庭莉、黃婕新北採訪報導】槍聲一響,大家開始向前奔跑,小胖威利症患者也跨出腳步往終點線邁進。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3日在二重疏洪道運動公園,舉辦愛無限公益路跑,由小胖威利病友準備太鼓表演為活動揭開序幕。本次路跑特別為病友家庭設立樂跑組,鼓勵病友參加活動、接觸人群,一起走出戶外。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蔡立平表示,辦路跑活動是因應小胖威利症患者日常生活的需要,提供戶外運動的空間,並利用此機會,讓社會大眾認識小胖威利症。除了路跑外,現場也規劃闖關活動,透過翻牌回答問題,讓民眾對於小胖威利患者有更多了解。「我們其實跟著某一位小胖威利一起跑。」參與民眾李郁萱認為,病友很有活力、不氣餒,能堅持完成路跑。參與民眾陳毓婷接著表示,闖關內容在特教系是很重要的知識,希望大家都可以在此次路跑中,了解小胖威利的病徵。小胖威利症全名為普瑞德威利症候群,是天生染色體缺陷導致的疾病,會造成病友發展遲緩、飲食過度、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更因天生肌肉張力不足,需經常運動,避免肌肉無法支撐身體,加重骨頭及關節的負擔,連帶加快身體退化。小胖威利症病友林子皓的媽媽李達瓏指出,因為小胖威利症患者屬於骨骼發育不佳的孩子,因此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提供腳踏車機等運動設施,規定病友做運動,並安排瑜伽等體能課程,幫助其成長。而本次公益路跑獲得的募款,也將提供給小胖威利日間作業設施中心,讓病友能受到妥善的照顧。除了受照顧的角色外,小胖威利症患者平時也會製作護唇膏、防蚊液等商品去愛心義賣、自力更生。協會希望透過這次路跑,讓民眾以平常心和小胖威利症患者相處,並讓民眾了解許多罕見疾病患者,需要的不只是醫療照顧,更是大家的尊重和關懷。https://youtu.be/-r1nYdUryVE
維護弱勢權益的正義之路 法扶律師的掙扎與堅持
專題
第1701期
維護弱勢權益的正義之路 法扶律師的掙扎與堅持
焦點
2019-05-09
【專題記者蕭佳宜、徐佳渝、黃郁期、劉信秀、涂葦慈綜合報導】「就算真的該死的人,他也應該跟我們有一樣的人權。」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法律扶助律師王赦吶喊出心聲。即使遭到社會和家人的不諒解,王赦仍秉持理念,接下為無差別殺人事件兇嫌辯護的扶助案。在編劇的刻畫中,觀眾不僅看見法扶律師在法庭上伸張正義,更多的是他們不辭辛勞為案件四處奔波、尋找真相的身影。隨著劇情推動,也開啟社會大眾對法扶律師的討論。<b>法扶助弱勢族群 提供所需訴訟資源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後簡稱法扶會)成立前,法律扶助資源分散,缺少明確的扶助制度。2004年政府根據《法律扶助法》成立法扶會,才得以有系統地提供民眾法律諮詢及訴訟協助。法扶會的重要扶助之一,便是派遣律師協助民眾打官司。而法律扶助律師分為「一般扶助律師」與「專職律師」,法扶會執行長周漢威表示,一般扶助律師多在外自行開設或受僱於律師事務所,負責事務所案件之餘,也接受法扶會個案委託,多負責刑事、民事、家事及行政案件。專職律師則任職於法扶會內,辦理死刑辯護、環境訴訟等具重大性、公益性案例。根據法扶會統計,現今約有4000位一般扶助律師及20位專職律師,專職律師人數端看政府該年預算決定,目前低於法定員額30人。「我認為我們的專職律師應該在某些程度上,即使用到法定三十員額也不算多。」周漢威認為,許多案件背後發展歷程過於複雜,要有效釐清當事人想法及社會體制問題,就必須倚靠更多專職律師,投注時間與心力,在法扶領域深耕。專職律師薛煒育談到過去經手案例中,有位少年因偷騎鄰居機車遭提告,達成和解後一年,又因故意拆除對方機車面板,再度吃上官司。「他們家本身就是低薪,特別是他有身心障礙手冊。」薛煒育提及,經濟弱勢族群中,許多人具多重弱勢身分,如案例中的少年,同時符合經濟弱勢與身心障礙身分。他進一步說明,少年在多重弱勢的連帶影響下,較難取得法律訴訟資源,因此成為法律扶助的主要需求者。上述案例的少年在獲得法律扶助前,法扶會必須先審查,確認其資力(註1)符合規範,或具原住民、身心障礙、重罪嫌疑人等特殊身分,再決定是否予以扶助。周漢威提到,打官司需耗費心力和金錢,裁判費(註2)、律師費對一般民眾造成的負擔已非同小可,遑論財力不足者。因此,透過法扶會支持,民眾得以獲得訴訟費用全部或部分扶助,藉此減輕經濟壓力。(註1)資力:經濟能力;財力。(註2)裁判費:人民向法院請求裁判時,須繳交的費用。<b>扶助律師獄所外守望 受刑人書信表感激之情「他(當事人)根本不知道八個月的嬰兒怎麼去照顧,他也不知道去尋求社會的資源,不知道小孩為什麼哭。他以前小時候哭鬧,爸爸就打他,他就用這個方式去對待這個兒子,結果就被他打死了。」擔任一般扶助律師的田俊賢分享,自己曾擔任一名犯下弒子重罪父親的辯護律師。當事人曾接觸毒品,且家中經濟條件不佳,兩度失手結束年幼子女的生命。田俊賢回憶起至監獄探視對方、了解案情時,常因案件被害者皆為年幼孩童而深感沉重。「因為其實監獄裡面很多受刑人很可憐,他受了懲罰,然後家人也對他們全部放棄,所以他們在裡面會練字啦,字都寫得比我好看。」一手翻閱當事人服刑期間寄到律師事務所的信件,田俊賢狀似淡然地開玩笑,眉宇間卻掩飾不了無奈與惋惜。即便案件委託已結束,他仍不時關心對方的獄中生活,並提供有形或無形協助,只盼對方在悔過期間,不被社會拋棄。而當事人對田俊賢的感謝,也在信件字裡行間嶄露無遺。「田律師你好:我不知道要如何向你道謝……。我知道自己做了不可原諒的事情,沒資格要人來看我,只是過年過節的心情難免會失落,不過沒關係久了也就習慣。田律師我很謝謝你接我這案件……,只希望我老婆不要有事情,這樣就好,因為我還有兩個小孩子還很小、還很需要母親的照顧,所以才會請田律師在這方面多幫幫我,萬事拜託你。」 田俊賢協助受刑人打完官司後,仍與他保持緊密的聯繫。圖為受刑人向田俊賢致謝的信。 圖/涂葦慈攝田俊賢不諱言自己起初接受法扶案件委託,是為累積律師經驗,卻也道出從業20多年來,堅持接下法扶案件的原因。「其實也可以選擇不接,但是我覺得他們就是需要我們的幫助。你有這個專業、你願意幫他,那就接吧。」協助真正有需求的人,是田俊賢持續接手法扶案件的動力,數年來堅守的信念,也讓他在從事扶助公益的過程中,常保熱忱。 田俊賢翻閱過去經手案件的卷宗,回憶起與當事人溝通的點點滴滴,結束扶助至今仍保持聯繫。 圖/黃郁期攝<b>不只是打官司 專職律師尋訴訟外解方「我們一定要透過這種方式嗎?還是有沒有別的方法?也許跟社會局一起討論,可以做一個更圓滿的解決,對不對?」薛煒育分享從事法律扶助三年來,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案例,也道出成為法扶律師後的深深感悟——法律扶助,絕不僅止於打官司。薛煒育提起自己曾結識一名單親媽媽,因遭受家庭暴力離開丈夫,獨自撫養一對領有中、重度身心障礙證明的姊弟,一家三口仰賴社會局低收入戶補助維生。然而社會局查出,這名母親的父母名下有不動產及存款,判定她不符合中低、低收入戶標準,使其頓失經濟來源。薛煒育了解這名單親媽媽的情況後,調查出她在多年前因感情因素離家,近30年未與家人聯繫,雙方也不曾有金錢往來。他分享自己思考如何協助當事人的經過,「我們一定要去打官司嗎?去把她這個遠在苗栗八十幾歲的父母告一遍、告輸了,然後再跟社會局說你看我證明了我沒有撫養費?」考量過後,薛煒育決定採取訴願(註3)途徑,向社會局建議透過《社會救助法》中的「539條款」 (註4),審酌個案特殊情事,與單親媽媽及子女的最佳利益,使其繼續符合低收入戶資格。「就不需要再去看到一個單親媽媽帶兩個子女,跑去法院告八十歲父母的故事,我想這故事沒有人想要看,這個太難過了。」薛煒育認為訴訟並不能為當事人解決所有難題,他同時感到慶幸,社會局願意接受提議,維持當事人低收入戶資格,讓這個家庭擁有繼續生活的機會。(註3)訴願:人民對於中央或地方機關之行政處分,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利或利益者,得依法提起訴願。(註4)539條款:依據《社會救助法》第五條第三項第九款規定,因其他情形特殊,未履行扶養義務,致申請人生活陷於困境,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訪視評估以申請人最佳利益考量,認定以不列入應計算人口為宜。<b>重大刑案的救援投手 專職律師壓力下堅守程序正義專職律師負責個案中,不乏引起社會爭議的刑事案件。2016年3月28日內湖殺童案(俗稱小燈泡事件),兇嫌王景玉在眾目睽睽下刺殺一名四歲女童,引起社會譁然。薛煒育與其他法扶專職律師組成律師團為兇嫌辯護。他認為專職律師身為法律扶助的最後一道防線,接案時並沒有太多顧慮,「我們就是棒球比賽的救援投手。先發投手、中繼投手都沒有了以後,這比賽還是要打完,那這個救援投手剛好就是我。」當時因全台民眾對案情高度關注,薛煒育背負龐大心理壓力。「第一庭開完之後,我的手機就響了。」他表示除了收到陌生簡訊批評,也不斷遭受網路聲浪、甚至家人的質疑。「還沒被老婆離婚嘛,表示我還撐得住。」豁達的言談間,卻隱約透露出薛煒育承擔的壓力。即便如此,他仍不畏輿論,堅守職責,尋找合理的辯護方式,「至少我能夠講出一個負責任的辯護方向,那接下來的作為就是可受公評的事情。」他堅定地說。 薛煒育強調,在面臨社會各界對重大刑案的關注之下,專職律師的責任是有條不紊地找出一個辯護方向。 圖/涂葦慈攝小燈泡事件案發後幾日,一名男子因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發作,在捷運上刺傷警察。這起殺人未遂案也由薛煒育擔任辯護律師,被告原先拒絕接受律師幫助,而後薛煒育為他辯護時,也不斷遭其否定。甚至當薛煒育希望提供其精神鑑定結果作為法官判決考量時,被告還勃然大怒。「為什麼我要跟人家說我有病?」辯護過程中,薛煒育發現當事人拒絕面對自己的病情,又因長期未接受治療、服藥,導致病情加重,才鑄下大錯,甚至當庭說出:「我就跟你講好了,不可以說我有病,現在為什麼說我有病?爛律師,我要解除委任。」當事人因病情對薛煒育惡言相向,讓他難掩失落,「我們明明就知道身心障礙者跟我們有很多不一樣,我們也許剛好有同理心,可是再有同理心,一直被他罵到臭頭你會開心嗎?沒有人會開心的啦!」他認為在訴訟中難免不被諒解,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好律師本分。薛煒育相信,人人都有被法律保障的權利。「王景玉案子中,如果連這麼不道德、不被認同的人,他都能夠獲得應有的訴訟權的保障,不覺得這司法程序才是我們可以信賴的嗎?」他也認為,律師應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在法庭上提供不同討論面向,「唯有如此,我想這個法院的判決才會公平跟合理。」而在訴訟外,專職律師也需要深入了解當事人的犯案背景,作為法官量刑的依據,「我們是跟法院討論這件事情的成因、要怎樣的刑罰比較符合所謂的罪刑相當原則(註5),我覺得這才是專職律師的價值。」(註5)罪刑相當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整合跨領域資源 專案扶助維護公害受害者權益不同於一般涉及人數較少的案件,可交由個別律師負責,屬公害訴訟的案例(如:八仙塵爆、維冠大樓倒塌、六輕空污等等),因規模較大、牽涉層面較廣,常導致中小型律師事務所無法負荷,此時法扶會便藉由成立「集體扶助專案」,協助受害者爭取自身權益。薛煒育以「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RCA)污染事件」(註6)為例,指出此案受害人數眾多,除2004年提起告訴的529名受害員工,2015年又有被害人及其家屬共1025人加入求償。「RCA(污染事件)真的就剛好是一群經期都不順的女生,在同一個地方上班的問題嗎?還是其實是被這些有毒的化學物質所影響的結果?」薛煒育表示,辦理此案的困難處,在於證實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影響,且須視每位被害員工受影響程度不同,要求適當賠償。此外,受害員工正式提起訴訟的時間為RCA閉廠十二年後,許多關鍵證據難以蒐集並獲得證實,且案件涉及地下水文、流行病學、毒理學等跨領域專業,法扶會須與各界專家學者、社福團體整合互助,再借鑑他國類似公訴案例,才得以為受害者爭取應有賠償。「沒有法扶,我們不會走到今天。」RCA員工關懷協會理事胡榆林感嘆,過去所有員工都不相信能爭取到賠償,直到2001年法扶會為RCA污染事件受害者創立義務律師團,一切才出現轉機。「憑良心講,我們都是一群老弱婦孺,大家受的教育程度也不是很好,所以能夠有法扶的律師團來幫忙,那當然是我們的福氣。」RCA員工關懷協會理事長劉荷雲坦言,起初很難以員工身份在權力不對等的情勢下向公司求償,再加上受害者大多為經濟弱勢且教育程度較低,不僅難以負擔律師費,對訴訟程序和法理也不甚瞭解。直到法扶會介入,才使部分員工順利獲賠。劉荷雲補充,目前法扶會每月仍召開例行顧問團會議,針對開庭內容進行沙盤推演,同時也討論求償進度、學理知識,讓受害者對完整訴訟程序得以深入認識。註6:台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污染事件,曝光於1994年,是發生於桃園市桃園區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公害事件。2018年最高法院三審宣判,RCA污染事件第一梯訴訟原告中262人獲賠五億多元確定,其餘246人則發回高等法院重新審判,目前在一審階段。而第二梯爭取求償的被害者,2016年遭最高法院認定求償不合法,2018年訴訟救助遭駁回後再提抗告,同一年也召開言詞辯論庭,目前正在一審階段。「我們提供的是法律的幫助,是個輔助,但是他的權利能不能得到滿足,其實很多時候是資源面或是法規面的問題。」薛煒育表示,現行法律扶助僅限於個案訴訟,案件若涉及法律制定層面,須藉由倡議凝聚社會共識,進而推動修法。他以《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為例,指出此法實施十年間已修改四次,便是因法扶會在處理消費者債務案件過程中,發現條例內容不合理而提出修法建議。針對法律範疇以外的資源,周漢威則提到:「世界各國有幾個趨勢,他們希望進到法扶的時候有相關資源,比如說社福資源、居住資源、基本生活協助、醫療資源。」他期待,未來法扶會能透過整合服務資源,與相關團體合作,提供當事人更完善的權利保障。 周漢威期待台灣的法律扶助,能往跨領域專業資源整合的方向發展,以提供更完善的權利保障。 圖/劉信秀攝「我們法扶不只是幫助被告、加害者,其實我們要幫助的就是一個訴訟中,任何有可能被影響到權利的人。」薛煒育堅定地說。《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王赦不畏輿論、貫徹信念的態度,使觀眾為之動容。然而,螢光幕後,片中劇情卻是法扶律師的日常寫照,他們不只承接受害者痛楚、理解加害者的故事,也嘗試撫平雙方家屬的傷痛,在這看似疲憊且糾結的時日裡,持續為心中的正義奮鬥。&nbsp;
單車傳愛送便當 弘光生關懷弱勢老人
生活
第1693期
單車傳愛送便當 弘光生關懷弱勢老人
2018-12-21
【記者洪靖淳台中報導】腳踩單車踏板,手把上掛著裝有熱騰騰便當的紅色提袋,15日的台中街道上,有一群人正在用行動傳遞愛心。甘霖基金會主辦的「2018單車傳愛日」於本周六在台中登場,透過約400 位民眾的力量,為900多名弱勢長輩送上最溫暖的聖誕餐和祝福。 甘霖基金會將熱騰騰的愛心便當裝在紅色提袋中方便民眾送餐,便當中的菜色經過營養師專業調配,並考量長輩的牙齒是否方便食用。 圖/洪靖淳攝弘光科技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系的學生陳佑安和四位同校同學一同參與單車傳愛日,騎單車橫跨將近7公里路程只為親手送上熱騰騰的餐點。陳佑安在傳遞愛心餐點後認為,參與這個活動很有意義,「送餐能讓長輩生活更方便,看到老人開心自己就很開心。」 弘光科大的學生不畏15日的豔陽天,騎單車橫跨近7公里,將熱騰騰的便當送到長輩家中。 圖/洪靖淳攝行動不便的鄒林玉蘭女士是這次送餐的服務對象之一,他的兒子因中午時常需要洗腎而無法準備午餐,因此甘霖基金會的送餐服務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看到長輩行動不便,弘光科大健管系的學生謝瑜真覺得很心疼,並聯想到家中的長輩,「我的阿嬤自己一個人住,以後可能也需要別人幫忙送餐。」&nbsp;數百位民眾參與的單車傳愛日活動在送餐後圓滿成功,但這其實是甘霖基金會19年來持續的例行任務。每天早上六點半,數十位志工便已進入廚房準備900多份愛心餐點,煮好的餐點經打包後由志工和兼職司機透過汽車、機車、腳踏車等方式送至每位需要幫助的長輩家中。甘霖基金會執行長林錦雪指出,近年失能老人越來越多,又因子女忙著上班,許多長輩在家常有一餐沒一餐,「我們從幾十份餐點開始送起,逐漸到今天已能服務900多人。」 弘光科大的學生陳佑安進入長輩家中,送上聖誕禮物以傳遞愛心和祝福。 圖/洪靖淳攝據內政部統計,台灣老年人口於今年4月突破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人口老化帶來的衝擊,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中很重要的一環便是與社區和社福機構合作,邀集民間的力量,一起關懷需要幫助的長輩。面對老年照護問題,參與單車傳愛日的民眾和基金會一同合作,讓需要幫助的長輩吃上一頓營養的午餐,見到這麼多人空出時間幫忙送餐,陳佑安也感動地表示,「以後如果還有機會,我也要盡我所能的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