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智慧發電結合低耗能通訊 革新海上箱網養殖方式
新知
第1781期
智慧發電結合低耗能通訊 革新海上箱網養殖方式
2023-09-28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傳統海上箱網養殖業者欲知魚群的狀況,必須駕船出海,逐條撈起來掂量,過程費時費力,且投餵飼料全憑經驗。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盧晃瑩、鄭錫齊與電機、資訊工程學系賴永軒、陳俊宇、曾建智、張凱翔組成的智慧箱網養殖團隊研發出「具智慧充電之水下攝影與通訊系統」,讓漁民不出海也能了解水產狀態,大幅提升水產養殖效能,榮獲2023太陽光電創新應用產品設計競賽金獎。 水下攝影裝置架設於海上養殖箱網,運作時MA4電動推桿會將立體攝影機探入水下,拍攝完畢後再收回來。 圖/賴永軒提供智慧充電攝影系統是透過水下立體鏡頭,蒐集具三個維度的影像資料,經4G網路傳遞至雲端進行AI辨識分析。團隊成員賴永軒解釋道:「經訓練後的系統能預測出魚的大小及重量,並連同歷史投餵數據、水質資料等輸入另一組AI模型,從而計算出所需的餌量。」最後業者的使用介面就會呈現出魚隻的重要資訊、建議投餵量。而為因應不同使用需求,團隊也設計電腦和手機APP兩種介面,皆具手動及自動兩種功能,業者可自行點按喚醒裝置,也能預先定時讓它啟動。 使用者手機介面上呈現裝置電量、裝置狀態、魚隻及海水重要資訊,並給出建議投餌量。  圖/賴永軒提供海上攝影裝置雖本身具固定式太陽能發電板,但若要增加續航力,仍要仰賴智慧充電系統。賴永軒說:「我們是用網路爬蟲(註)蒐集基隆過去一年的太陽仰角、方位角,然後投餵資料訓練AI,進而預測出最佳發電角度。」太陽能板自動調整成最佳角度後,可提升78%的發電量,讓海上裝置在一般的使用頻率下保持電量充足。註:透過程式碼自動抓取網站資料。裝置架設於海上箱網仍有通訊問題要克服,為降低耗電量,設計團隊以4G網路及LoRa兩種工具進行不同的資訊傳輸。賴永軒說明,LoRa低功耗通訊系統無法傳遞影音訊息,但能在低耗電的情況下接收16公里外的資訊,故用它來接收APP操作介面發出的指令,保持24小時開啟;而傳輸影音則靠快速、高耗電的4G網路,僅於系統運作時開啟。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也認同系統適合在海上使用,「箱網通常離岸很遠,電力資源較匱乏,用太陽能發電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韓玉山認為,目前用AI輔助養殖水產是一種趨勢,未來也能結合自動投餵系統,降低養殖業者的人力成本。此外,賴永軒表示,技術還在進步,未來通訊工具再提升,裝置可以更省電。不過,養殖業者莊宏祥也提出對硬體設備防水性能的疑慮,他說:「有些箱網在颱風天會為了躲避風雨下潛10公尺,機台若未能有效防水,就沒辦法跟著一起移動。」 國立海洋大學智慧箱網養殖團隊全副武裝,在海上安裝、檢測裝置,確認裝置運作情況。  圖/賴永軒提供
透光太陽板增溫室光照 助植物均衡生長
新知
第1734期
透光太陽板增溫室光照 助植物均衡生長
2020-10-29
【記者陳嘉怡綜合報導】為突破傳統太陽能板不透光,無法應用於溫室的限制。南臺科技大學光電工程系學生團隊研發「溫室太陽能模組」,透過模組化與輕量化設計,讓農民可依據不同植物的光照需求,更換太陽能板,營造最適合該作物的生長環境。此作品獲得「2020太陽光電創新應用產品設計競賽獎」第一名。 圖片由左至右為南臺科技大學光電工程系學生團隊成員歐羽修、林文澤、許維軒以及指導教授陳瑞堂。 圖/陳瑞堂提供市面上常見的藍色矽晶太陽能板無法透光,會阻礙植物生長。南臺科大光電系學生歐羽修表示,若直接將面板架高建在農地上,「只會把陽光轉成電能,植物根本照不到光」,導致傳統太陽能溫室多只能種植香菇,因香菇生長不需陽光。而與傳統太陽能板相比,團隊發明的模組,改良面板材質以提高透光度,盼解決傳統太陽能溫室光照度不足的問題。指導教授、南臺科大光電系副教授陳瑞堂說明,團隊將製造液晶螢幕的材料擴散膜(註)應用於太陽能板上,透過光學擴散作用使陽光均勻分布在植物上,讓作物能平均生長。同時,他們也改良傳統太陽能板的厚度,將上蓋板改為較輕薄的玻璃,下基板則替換成透明塑膠薄膜,以降低重量並增加韌性。此外,陳瑞堂提及,此模組可針對不同植物的光照需求調節透光區域大小,還能添加顏料改變光色,提高作物整體產量。註:擴散膜為液晶顯示器的零組件,主要將導光板的光線擴散,能使光源均勻分佈於面板。 溫室太陽能模組運用擴散膜將陽光平均分布於植物上,使整體作物達到均衡生長。 圖/陳瑞堂提供過去農地裝上太陽能板後,因更換不易且成本過高,農民往往只能栽種固定的作物。陳瑞堂指出,團隊研發的產品具備輕量化、更換簡單的優點,可大幅提升土地的使用價值,「若農民預測未來該作物市場價格不好,就可以調整太陽能板,改種其他農作物。」此外,他提到此研發不僅助於提高農作收益,農民亦可將溫室多餘電力賣給台灣電力公司,以增加額外收入。 為符合世界潮流對綠能產業的重視,民間與政府正積極思考綠能產業與農業結合的可能性。圖為示意圖。 圖/陳嘉怡攝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作物組、關西工作站副研究員蕭巧玲指出,「只要在作物上架設裝置,多少都會阻礙植物吸收光線、影響植物生長。」他認為,此產品在光電應用上的效益較大,對溫室農業的整體利益仍有待觀察。陳瑞堂則補充,太陽能溫室提供台灣農業另類選項,幫助作物在極端氣候下順利生長。目前此研發已取得兩項專利,團隊也與相關廠商洽談合作事宜。歐羽修表示,期望透過此發明,使太陽能發電得以與植物共存,發展兼顧綠色能源與糧食種植的產業。
能源轉型無共識 政府應供平台促業者與民溝通
校園
影音
第1719期
能源轉型無共識 政府應供平台促業者與民溝通
2019-12-27
【記者黃婕、劉庭莉綜合採訪報導】離岸風場是台灣再生能源之一,但施工過程中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影響漁業資源,加上離岸風場的區域與漁民作業範圍衝突,引起當地漁民抗議。因應在地居民與漁民的溝通需求,環境法律人協會於21日舉行相關公民溝通研討會,讓各方代表前來參與。「現在設立離岸風機,我們漁場的傳統作業方式,完全沒辦法作業。」中壢漁民張議軒表示離岸風機在三海浬以內,當漁民要離開三海浬作業,政府卻沒有把航線劃分好。除了漁民的抗議,環保團體也擔心,若建立離岸風場,生態環境會因此受到破壞,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說:「國外有發現,因為打樁造成鯨豚耳聾,我們其實會很擔心,因為離岸風機可能會是白海豚滅絕的最後一根稻草。」目前國內發展的再生能源,除了風力發電,還有太陽光電。然而,近年政府加速建設再生能源設施,卻屢屢傳出因溝通不良,造成在地居民權益受損的個案。因此,公民團體呼籲政府應先與居民溝通,避免導致建造業者與居民的對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說:「政府的順序應該是,先跟原住民溝通傳統領域的用途,再來決定是不是該蓋太陽能電板,但現在整個程序是反過來的。」過去政府在推動的過程中,常淡化自身角色,使業者與居民溝通時產生問題,造成彼此的不信任與衝突。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傅玲靜認為,經濟部必須要善盡風險管理主管機關的職責,增加跟各界非正式對話的機制;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技術組組長陳崇憲則回應:「政府跟開發綠能的不同利害關係人,應該要有足夠的對話空間、溝通平台,讓外界去了解這方面的資訊。」再生能源雖為目前能源發展的新興趨勢,但政府需經過全面性環境影響評估,並提供溝通平台,將人民意見納入考量,使各方代表達成共識,避免因國內發展永續綠能產業,造成漁民權益受損,在地居民不滿及海洋資源漸漸枯竭。https://youtu.be/woTAJ7zhfW0 
遠端遙控 APP助植栽照顧
新知
第1713期
遠端遙控 APP助植栽照顧
2019-11-14
【記者張佳琪綜合報導】許多人可能因忙碌而疏於照顧家中植物,致使其枯萎死亡。為解決此問題,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鄭啟斌,指導六位該系學生,結合基礎型的輪型機器人(又稱自走車)與智能運算系統研發「e定養的活」,能透過App遠端遙控以移動植栽與澆水,該裝置3日於「2019第24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訊應用組一」獲得第三名。 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團隊結合自走車及智能運算系統,研發「e定養的活」,讓照顧植物增添趣味。 圖/郭思佑提供該裝置結合通訊軟體LINE,在聊天機器人中設定植物品種,系統根據不同植物的特性,設定合適的光照時間以及土壤溼度。再藉由光敏電阻(註)感測陽光強度,於日照過多或過少時發出提醒,使用者接到通知後,便可下達指令使自走車移至其他位置。透過裝置中的土壤溼度感測器得知水分含量,缺水時亦會由聊天機器人傳送訊息,使用者便能依此判斷是否需傳達澆水指令,指令送出後馬達抽水,並由土壤上方的水管孔洞中滴水。註:利用光電導效應的一種特殊的電阻,簡稱光電阻,又名光導管。它的電阻和光線的強弱有直接關係。光強度增加,則電阻減小;光強度減小,則電阻增加。「e定養的活」操作簡易,使用者只需連接無線網路,便能以LINE聊天機器人傳送移動及澆水指令給裝置。團隊成員張惠茹說:「植物能夠藉由社群軟體與照顧者互動,讓使用者有類似照顧寵物的感覺。」團隊更運用雲端服務平台豐富的語彙及字串,讓聊天機器人的回覆更擬真,而相較於市售產品,能夠遠端遙控自走車,便能克服沒有光照的困難。 「e定養的活」運用土壤溼度感測器測得溼度,並藉由通訊軟體LINE的聊天機器人以人性化的語彙互動。 圖/郭思佑提供張惠茹說:「一路上都是慢慢摸索出來的。」團隊成員郭思佑則表示,團隊成員是來自較偏重軟體的科系,但此次的研發著重在硬體,過程中幾乎都是初次嘗試,因此請教了許多外系的學長姐。中國醫藥大學藥用化妝品學系學生林昀霏說:「有時過於忙碌容易錯過適合澆花及曬太陽的時間。」此裝置除了提醒照顧者外,也能讓不擅長判斷植物需求的人放心地養殖。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學生張安認為,此裝置提供了種植的樂趣,但希望能夠增加手動調整設定的功能。「植物長大後會盤住整個土壤,有時需要換更大的盆栽,但裝上自走車可能就有困難。」中興園藝學系學生賴俊廷說,他也提到,此裝置的發想很有創意,設計也能滿足一般民眾需求,但此系統的種植資訊若能針對特定品種量身訂做,將會增加其實用性。 日常照顧植物示意圖。許多人可能因為平日忙碌,而未注意到植物是否有獲得充足的日照以及足夠的水分。 圖/張佳琪攝
「醉」有創意 料理賽飄酒香
生活
第1712期
「醉」有創意 料理賽飄酒香
2019-11-06
【記者林琮恩桃園報導】料理台上蒸騰的白煙參雜淡淡酒香,台後身穿專業廚師服的學生則專注於烹調食材,熟練地在火爐上挪動鍋具。「台酒第一屆陽光創意料理大賽」決賽於1日舉行,比賽要求隊伍以清酒與雞肉入菜,八個自複賽中脫穎而出的隊伍在此一決勝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同學拿起比賽用的清酒倒入鍋中烹調,頓時激起一陣白煙。 圖/林琮恩攝選手們上午8時陸續至比賽會場報到,並開始布置料理成品展示台。比賽時間一到,工作人員將料理教室大門關閉,宣布限時兩小時的料理大賽正式開始。選手們埋首於料理製作,隊上三人分工合作,先切割食材、將鍋具放上火爐預熱,不浪費任何一秒的時間。不一會兒,各隊紛紛將食材放入鍋中烹煮,有隊伍將大賽指定使用的清酒倒入熱鍋中,蒸出陣陣酒香。緊湊的過程中,以名廚「水蛙師」張和錦為首的評審團隊不時穿梭於各隊間巡視,並嚴格詢問選手料理的細節。隨著比賽結束時間逼近,選手們開始準備盛盤,他們將料理如藝術品般仔細擺放,除了講求作品美味之外,在外型上也細細雕琢。 醒吾科技大學的同學正仔細地以長鑷子將料理完成的食材放入盤中。 圖/林琮恩攝參與比賽的各隊伍發揮巧思,做出一道道結合清酒與雞肉的創意料理,希望突破評審及大眾對於酒類料理的想像。獲得優勝的醒吾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團隊以「清香酒味炙雞卷」獲得評審青睞,作品將馬鈴薯與清酒攪拌成泥,再捲入雞肉中以瓦斯槍炙燒。團隊成員吳孟禧表示,他們希望酒除了用來醃漬雞肉外,還能發揮其他用途,「讓評審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馬鈴薯,結果裡面竟然有清酒的味道。」來自萬能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的團隊以清爽的「松露油漬番茄鑲雞胸」擄獲評審的心,獲得第二名的佳績。團隊成員楊庭皓說:「清酒的味道要凸顯出來不容易。」因此團隊改變手法,以氣味較淡的雞胸肉配上松露襯托,凸顯清酒香氣。 醒吾科技大學的同學們聚在「清香酒味炙雞卷」旁,在上菜前做最後的調整。 圖/林琮恩攝評審「水蛙師」張和錦在講評時表示,選手決賽時的表現已達國際水準,他肯定他們的創意較複賽時進步許多。然而,他也指出清酒的氣味拿捏相當重要,「我有試到(料理)酒氣沒有蒸發,清酒的味道太濃,有的則是都沒有味道。」他也提醒選手在設計料理時口味與外型皆須重視,不可顧此失彼。 醒吾科技大學同學圍在甫開啟的蒸鍋旁,自飄起的煙霧中確認鍋內食材料理的情況。 圖/林琮恩攝活動主辦單位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桃園酒廠廠長潘結昌表示,希望藉由「台酒陽光創意料理大賽」達到產學合作的效果,「一方面推廣我們的清酒,一方面讓學生有一個舞台展現他們的廚藝。」他也提到自己十分欽佩年紀輕的學生在比賽時表現出的專業態度,並希望透過這項賽事改變社會大眾對酒的負面印象,「事情是一體兩面的,你可以把它用在好的地方,其實它的作用會非常正向。」
通往非核家園 太陽能發電的困境
新知
專題
第1654期
通往非核家園 太陽能發電的困境
焦點
2017-05-26
【專題記者張寬逸、張碩、楊進傑、鄭雅方、黃慧文綜合報導】經濟部能源局的能源統計月報指出,民國106年2月的進口能源佔能源供給比重97.79%,同月我國進口原油、液化天然氣、煙煤等的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更是巨幅增加,這些資訊都顯示出了台灣能源過度依賴進口的問題。若要走向能源自主,發展再生能源就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了。再生能源成本高 賣價低阻發展 為加快再生能源發展的腳步,今年政府通過電業法修正案,鬆綁電業限制,由民間興建之電廠(註1)未來不必再通過台電輸電,可以直接提供給用戶,打破台電獨佔的局面,並希望藉此讓市場競爭、加快產業發展。 政府也在修法的同時,提出了推動再生能源的規劃:西元2025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能佔總發電量20%以上,太陽能裝置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然而,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陳秉亨表示,電廠要自主供電,需要處理很多程序,大部分還是會大批賣給台電。 再生能源的政策目標是2025年再生能源佔發電量20%。電業法的施行能解決再生能源最迫切的問題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再生能源本身也正在發展中。以再生能源中特別有優勢的太陽能為例,陳秉亨指出,台灣有日照時間長的優勢,而且是太陽能板世界銷量第二多的國家。然而太陽能仍需要政府補助,主要有兩個原因:成本和電價。國立台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林清富教授表示,當光電技術提升到一定程度,進入量產後,發電成本就會下降,終有一日會低於火力發電的成本,但目前成本還是不低。陽光屋頂百萬座計劃推動辦公室是協助經濟部能源局推動太陽光電的單位,此計畫的工程師李洹也指出,目前設置太陽能板還是需要一筆初始成本,電廠不一定能負擔。另一個原因則是電價,綠色和平再生能源專案主任蔡絲婷分析,目前台灣的電價主要由政府主導,但政府不敢漲電價,儘管台灣發電用的原料多為進口,仍維持極低電價。電價低使得再生能源不易獲利,也就難以在民間推廣。不論是電價提升,或者是太陽能成本降下來,工程師李洹表示,價錢產生黃金交叉後,未來民眾或許就能接受太陽能了。對此,陳秉亨提出另一種方式,透過收取能源稅讓電價合理化。能源稅(或碳稅),即針對能源產品課徵的稅,通常針對石化燃料收取,以課稅方式促進節能,如實反映燃料帶來的汙染與影響。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也指出,如今的電價無法反映汙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若要使電價合理化,加收能源稅是較為理想的方式。各國對再生能源有不同的補助方式。常見的是政府保證收購,另一種則是立法規範電廠要有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發電。台灣採用直接收購,依據民國98年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政府與電廠簽約後,台電提供20年的保證收購(註2)。因為這個措施,企業能將一開始的成本分攤在各年,回本後就是業者自己的獲利,然而一開始設置太陽能裝置的成本不低,需要融資。蔡絲婷表示,與業者交流時得知,願意為再生能源提供資金的融資者並不算少,但相較於國內,國外願意在發展期承受風險投資的較多。壽明驊則分析,目前國內的融資還是需要申請者自負20%的金額,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難以發展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自2014年起,經濟部能源局提出綠電認購計畫。廠商將綠電賣給台電後,民眾可自由進行綠電認購。然而,陳秉亨表示,此處綠電認購價格比一般電價高1.06元,而且綠電認購中的綠電,並沒有通過第三方認證,不能確定是否為純綠電,在電力的價格和推動的成效上都有疑慮。台灣土地不足 農地可列入考量台灣的太陽能除了初始資金問題外,還面臨了土地不足的困境。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教授趙儒民就指出,台灣要發展太陽能電力,土地一經過計算就知道有瓶頸。太陽能需要大片空地才能發展,然而台灣人口密度高達650.53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人口密度排名前十的國家,土地取得有所困難。不與民爭地是政府規劃太陽能土地的原則,民國104年行政院提出的可用土地,多是地層下陷嚴重、不利耕作的農地,根據行政院農委會公告,合計共18區,總面積只有1253公頃。土地提供涉及了政府跨部會的溝通,要將哪些土地納入範圍也涉及了環保議題。例如:2016年經濟部提出將鹽業用地納入的考量,然而過去鹽業用地有滋養生態的功能,許多環保團體、漁民擔憂會影響生態,希望政府提出詳細環境評估報告。對於環保的爭議,工程師李洹指出,他們持續在蒐集國外研究資訊,並與相關團體溝通,會整合各方意見再作決定。政府的目標也是把影響降到最低,並取得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因此,要經過這些溝通過程,規劃好招商條件後,才會公布新的土地。對於鹽灘地的生態影響,陳秉亨也提出了另外的解決方法,他認為台鹽租賃鹽田給太陽能廠商的租金,應該回饋到土地上,利用因再生能源獲得的利潤進行棲地營造,「綠能跟保育可以雙贏。」對於土地不足的問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表示,綠盟曾至日本考察,得知日本農地若架設太陽能板,會嚴格規定太陽能板下的農地產量應達到之標準,讓廠商設計太陽能板時會考慮到對作物的影響。壽明驊也建議,政府可以有條件開放利用農業用地,提供更多中小企業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這個做法也可以讓農民有額外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只要訂定適當的規範,讓遮蔽率、寬度、高度等等在合理範圍內,就不必擔心影響農地原本收成,兩者或許可以相輔相成。「陽光屋頂百萬座」是政府自民國101年開始推動的目標,希望利用民眾房屋,讓屋頂成為可以裝設太陽能板的用地。民眾可以用出租或自己蓋的方式來獲得利潤。對於這個計畫,壽明驊認為,雖然概念可行,但因為個別規模小,發電成本比較高,「要有效推廣的話需要提高收購電價,造成國家財務更大的負擔。」工程師李洹則分析,目前不著重在發展屋頂,而是改以地面的土地為目標,因為若比較總面積,地面可以發電的規模還是比建築物大。 位於福德坑環保復育園區的台北能源之丘裝設了大量太陽能板,面積大約有三公頃。圖/張寬逸攝林清富教授對於土地運用則提出另一種分析,因為政府保證購電政策與電廠簽約一次是20年,規畫的是長期發展,若政府在現階段使用了大量土地,未來成本降低時,可能沒有地可以利用。目前太陽能成本仍高於火力發電,政府若要發展太陽能相對會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如果現在就把需求填滿,之後可能會很長時間沒得填。」政府發展太陽能的時間點需要更審慎評估。增加民眾綠能意識 提高再生能源發展速度根據台灣電力公司統計,民國105年,台灣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註3)為432.13萬千瓦,占所有類型發電設備總裝置容量之比例較10年前成長了約一倍,達到了10.3%,可看出台灣近幾年再生能源的良好進展。但中國大陸國家能源局的資料統計顯示,中國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在2016年底已經達到5.7億千瓦,占總裝置容量之比例約是台灣的三倍,可見台灣的再生能源目前還是有進步的空間。 台灣民國95年到民國105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變化。圖/取自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2016年台灣和中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比較。在再生能源的發展方面,向來有太陽能板生產過程也會製造污染的疑慮。對此,吳澄澄表示,汙染無法避免,像「生產腳踏車的過程也會產生污染,但大家會覺得騎腳踏車上班比較環保。」因此她認為,應該要進行汙染程度的評估,若以核能為例,核廢料的污染會持續一、兩萬年。此外,太陽能還有其他利用方式。壽明驊表示,目前太陽能發電效率不高,其實太陽能也可以利用在熱能和照明上,效率都遠高於發電,是另一個可以發展的方向。好的制度設計能讓民眾更樂意參與綠能,蔡絲婷舉例,丹麥的部分地區,只要居民離再生能源的發電所很近,投資一點錢,就能擔任共同投資人,再生能源產生的利益會回饋到居民身上,就能提升民眾對能源的意識與觀感。壽明驊則指出,德國規定電力業者需要收購再生能源,並且由全民買單再生能源貴的差額。這樣的制度之下,民眾會因為不想吃虧,更願意自主使用再生能源發電,成為受惠者。 太陽能利用在光照效能比發電高,圖為太陽能導光至無陽光區域之原理。圖/綠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註1:為加速電源開發,民國83年政府開放民間興建電廠。註2:根據經濟部公告,政府每年檢討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電廠適用費率以完工日為基準日。例如民國101年完工之電廠,適用經濟部公告之「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註3:裝置容量為一座電廠設計時的最大可能發電量。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