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雞排祭品文看社會亂象:匿名言論失控與媒體查證失職
11月16日中午,國立臺灣大學傅鐘底下人聲鼎沸,據平面報導,數百名群眾與多家新聞媒體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校方甚至出動駐衛警維持秩序。然而,這並非校慶或抗議,而是一場源於臉書粉專匿名投稿的集體空等。 這起事件起因於鳳凰颱風過境台灣前夕,臉書粉專「黑特帝大」出現一則匿名投稿。投稿人賭上「大氣系招牌」,揚言若台北市完全沒放颱風假,將發送各三百份雞排與珍奶。之後台北市政府宣布正常上班上課,形同確立了這項賭注的兌現條件,這則匿名投稿則在六千多則留言及近千次分享的推波助瀾下,話題熱度持續攀升。而這場一開始就吸引大量媒體報導,卻「無人現身」發放雞排與珍奶的鬧劇,正揭示網路時代的兩大病灶:匿名言論在缺乏咎責機制下的失控,以及新聞媒體因為輕忽查證之責,而嚴重損害了公眾對新聞的信任。 臉書粉專的匿名投稿,已成網友交流、發聲甚至揭弊的管道。然而,此次事件卻再次顯示出匿名機制被濫用的隱憂。現行部分匿名投稿平台雖提供便利的發聲管道,卻缺乏可追溯的身分驗證機制。投稿人利用此一管理漏洞,透過「黑特帝大」串接的外部匿名投稿平台,擅自賭上「臺大大氣系」的專業權威性,對公眾做出虛假承諾。這種行為展現出網路匿名發言的權力與責任的不對稱:網友幾乎無須成本,便可輕易引發大眾關注並虛耗社會資源,卻無須承擔任何後果。今日只是讓民眾浪費時間,排隊空等雞排與珍奶,但若此類事件反覆上演,將嚴重耗損大眾對網路資訊的信任,未來若真正需要幫助的聲音或具公共利益的揭弊出現時,恐將淹沒在社會的冷漠與懷疑之中。因此,我們不能僅將此事視為惡作劇,輕忽匿名發言應負的責任。政府應當積極在保障言論自由與遏止匿名造謠間取得平衡,加速研擬平台責信機制,釐清平台業者對匿名內容的管理義務。而身為大學生的我們,面對網路匿名發言,必須有所警覺,將我們的角色從「被動接收者」轉換為「理性查證者」,避免被不實言論所愚弄或操控。 如果將匿名投稿者比擬為點火的人,那麽新聞媒體便是擴大火勢的風箱。事實上,早在兌現日前一週,即有多家平面及電子媒體報導此一賭注,其報導內容卻僅憑一則未經證實的匿名投稿。記者在撰寫報導時,未向校方確認是否有活動申請紀錄,便將未經證實的匿名投稿包裝成新聞。這種輕忽查證的作為,不僅讓新聞淪為廉價的內容農場,更混淆網路趣聞與新聞事實的界線。新聞媒體應落實查證程序,嚴守事實查核底線。而身處資訊傳播網路中的大學生,也不應再當盲目的跟風者,而應落實「查證後再分享」的原則。唯有當我們拒絕轉發未經查證的資訊,讓謠言失去流量,新聞媒體版面才能留給真正值得被看見的公共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