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焊接缺工致產業停步 如何守住漸滅的火花?
專題
第1745期
焊接缺工致產業停步 如何守住漸滅的火花?
焦點
2021-04-07
焊接作業時必須配戴防護面罩,避免強光直射眼睛以及吸入過多金屬粉塵。 圖/駱芷萱攝【專題記者蕭淳云、駱芷萱、崔兆慧、周佩怡綜合報導】2019年夏天,趙元玓搭上飛機,這位熱愛焊接的少女,決定到加拿大就讀焊接工程與科技學系。「焊接很辛苦耶,為什麼要去學這個?」時至今日,這些質疑仍反覆出現在他的生活,同時也在台灣人的普遍觀念裡,以「不會讀書就去做工」的偏見,刺扎著各個角落的焊接工。「亮亮的、吵吵的。」這是趙元玓對焊接的第一印象。他在高職時期接觸焊接,從此愛上這門逐漸沒落的傳統產業技藝,而這樣一學,就是五年。為了持續走在焊接這條路上,趙元玓選擇遠赴重洋,他笑著解釋說:「因為台灣沒有焊接系。」深植社會的刻板印象,讓愈來愈少人願意進入焊接領域;而沒有焊接系的台灣,又迫使願意選擇這條路的年輕世代紛紛出走。焊接應用廣卻品質不穩 公共安全堪憂 焊接作業時會產生強光及金屬粉塵,長久下來對焊接工眼睛及肺部產生負面影響。 圖/周佩怡攝面罩裡的世界很狹小,只有一個小方框可以看見外界。從小方框望出去,白光忽明忽滅,一瞬間刺眼扎耳,緊接下一秒黑暗寂靜,無限循環。師傅手中的焊槍伴著積年累月的經驗,「搭、搭、搭」地按著節奏微微起伏,與之共舞的,是金屬熱熔後的粉塵,以及不絕於耳的高分貝機具聲。脫下面罩,臉上積累的汗珠微微閃爍,這已是工作五小時後。他們日復一日,用焊槍一針一線縫起台灣工業基礎。焊接的應用範圍相當廣闊,從晶圓製造、家具修補、航太設備到建築工程,都需要焊接把剛硬的結構緊密接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材料工程研究所教授曾光宏說明:「除非是一體成形的結構,否則一定需要焊接。」然而,普遍的焊接施工環境不佳,在業界有「骯髒、危險、辛苦」的3K產業(註一)之稱。再加上社會觀念對「做工」的偏見與不完善的教育訓練,讓潛伏已久的缺工及衍生的焊接品質問題逐漸浮上檯面。註一:台灣3K產業的說法來自日本發音——「骯髒」(Kitanai)、「危險」(Kiken)、「辛苦」(Kitsui)。 焊接工的職業傷害除強光、粉塵外,高溫的焊槍及金屬也容易產生皮膚燒燙傷。 圖/駱芷萱攝。我們以今年蘇花公路遊覽車翻覆意外,向車體焊接專家小陳(化名)請益。小陳認為,車體的穩固程度與焊接品質息息相關,「有些人會想說簡單把頭、尾焊一焊就好,但其實把整條連接縫焊起來會更穩固。」小陳告訴我們,有些廠商為了節省成本、加快製程,會在看不見的表層下簡單焊接後,蓋上車皮,掩飾焊接品質的缺陷。對此,曾光宏提到,台灣部分交通運輸工具有焊接品質疑慮,「車子焊接焊得好不好,也是(造成意外的)原因之一。」刻板印象、不完善的教育制度成缺工主因走在繁忙的台北街頭,隨處可見正在施工的鋼骨大樓。看似欣欣向榮的營建產業,實則面臨棘手的缺工問題,而其中,焊接缺工更是建案能否順利推進的一大考驗。造成如今人力短缺的情況,主要來自積年累月的社會刻板印象,以及焊接人才培訓規劃不甚完善。原因一:刻板印象使新血卻步 「我們常常跟小孩說,你不讀書就去做工,做工真的像我們眼中看起來那麼卑微嗎?」焊接工曾文昌感嘆地說道。他是大眾眼中課業不好、就去學一技之長的焊接工,17歲那年被強迫學習焊接,但沒想到越做越喜歡,一焊就是33年。談起工作經歷,曾文昌分享過去到高級大樓工作時,大樓負責人不讓焊接工從大門進入,只能走車道或旁門,他甚至曾經被警衛奚落,「因為社會大眾就覺得我們髒,覺得我們低別人一層。」然而,如今育有兒女的他,也曾指著捷運工程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好好讀書,以後就跟他(捷運工人)一樣在大太陽底下焊接。」他形容,語出瞬間感到非常懊悔,如同打了自己一巴掌。這種傳統觀念已根深蒂固於大多台灣父母思想中,曾文昌認為台灣不像國外般重視技術工人,並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辛苦考來的焊接執照、投資上萬小時的焊接經驗,換來的是難以改變的社會眼光,如此情景讓想投入焊接的人日益減少。原因二:焊接教育資源匱乏台灣的焊接技術主要受訓於高職,畢業後可以就讀大專電子機械相關科系,或是到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以下簡稱勞動力發展署)進修。但不僅技職教育仍有缺陷,目前台灣更無焊接專門科系,焊接課程散落在其他科系中,缺乏完整的培訓資源。現任勞動力發展署授課老師林哲正認為,學生並非對焊接毫無興趣,只是不得其門而入。他提到:「國外的焊接教育是兩、三年起跳的基礎教育,是真正的學制,台灣的比較像是密集補習班。」而台灣的大學,雖然有些學校設立焊接課程,但並無獨立的焊接科系。針對焊接系是否有存在必要,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簡任技正尤舜仁闡述,汽修、造船等相關科系都會學習到焊接,因此得視教育部規劃,考量到課程內容是否足以設立一個單獨科系。而擁有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焊接博士學位的孫大千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大學必須設立焊接專門科系,因為不只要培養技術人員,也需要人才深耕學術研究,才有機會發展更高階、精密的焊接技術。林哲正更透露,在國外培育出一名焊接工程師所需的費用高達2、3百萬,他無奈地表示:「(台灣)政府自己都覺得不重要,就不願花錢。」連續八年擔任全國焊接競賽裁判長的敖仲寧,則感受到選手們的程度逐年下降,顯示政府不重視培養中、高階焊接工,讓焊接產業發展只能一直停留在現階段。前線焊接工短缺衝擊產業發展社會對焊接的刻板印象及教育制度缺漏,導致無新血投入產業、人才流失,第一線施工現場缺乏焊接工。影響範圍其實不僅有跟我們生活有關的房屋、基礎建設等營建業,更攸關高階焊接領域的發展,例如精密焊接與離岸風電產業皆受衝擊。影響一:精密焊接產業規模小 僅能依賴國外  從事精密焊接的洪國華向我們介紹顯微鏡底下的金屬,他說明,一般焊接都是3到5釐米,但精密焊接都是毫米以下。 圖/周佩怡攝在一塵不染的冷氣房內,精密焊接業者洪國華戴著一頂防塵帽,一雙銳利的鷹眼炯炯有神,專注地操作眼前複雜的機器,只為呈現完美的焊接軌跡。這樣鍥而不捨的精神,讓洪國華在台灣精密焊接產業屹立不搖。焊接式金屬波紋管是精密焊接的一環,因為具有可伸縮以及完全隔絕外界的特性,是航太、真空、半導體產業機具的重要零件。在台灣,精密焊接技術長期掌握在外國廠商手中,國內需要的焊接式金屬波紋管也多從國外進口。「不發展精密產業,就只能依賴國外。」洪國華憂心地描述台灣精密焊接的產業現況。20年前,洪國華遠赴日本學習精密焊接技術,經過五年多的訓練,他成為全台第一位精密焊接製造商。至今,掌握精密焊接技術的台灣焊接工屈指可數,因為訓練成本高昂,若無企業或政府資助,一般焊接工很難單憑一己之力完整受訓。目前洪國華積極培訓兒子,希望自己當年赴日習得的高階焊接技術,不會隨著老師傅退休在台灣消逝殆盡。影響二:水下焊接基礎難度高 興建離岸風電遙遙無期 曾光宏一大早從南部匆匆趕到台北,這天他要到經濟部工業局(以下簡稱工業局)參加離岸風力發電(以下簡稱離岸風電)(註二)焊接缺工的相關會議。「(施工)廠房都弄好了,但都沒有人。薪水很高,還是沒有人。」曾光宏談起近年來積極發展的離岸風電,他無奈地表示。註二:離岸風力發電是在海上建設風力發電廠,利用風能進行發電。為了達到無核家園與能源轉型的目標,位處優質風場的台灣,近幾年預計推動綠能政策。依據經濟部數據顯示,離岸風電將在2025年提供198億度電,並減少1,047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較於沿海風力發電機,離岸風電將風機架設在海中,設備結構需要更堅固,以抵抗海風侵蝕、洋流拍打等外力考驗。曾光宏透露,台灣廠商至今尚未克服焊接技術人員的空缺。他解釋,為了對抗海上的艱困環境,水下基礎設備會使用較厚的鋼板打造,「(厚的材質)焊一焊可能會變形,還要保固20年不會有問題,所以焊接的難度比較高。」因此如何克服水下基礎障礙,以達到國產離岸風電的願景,仍是一大考驗。改善焊接產業 盼人才留在台灣對營建業者來說,焊接缺工最快的解決方法就是引進移工,但這樣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不是長久之策。尤舜仁說明,現在還是以促進本國勞工就業為優先,移工只能作補充用。目前勞動力發展署也針對職前及在職勞工設立焊接專班,推動就業輔導,培育國內更多技術人才。不過,其實焊接專班依然無法徹底解決缺工困境。台灣銲接協會常務理事莊士誠指出,很多技職體系學生從高職畢業後,再去職訓班學習。但他質疑:「若技職教育做得好,為什麼還要去職訓班呢?」莊士誠認為應當先改善技職教育的缺陷,讓學生在學期間就能習得完整的焊接技能。 車體焊接專家小陳說明,焊接不只是把金屬焊起來,更要焊得整齊漂亮,光澤是其中一個評斷標準。 圖/崔兆慧攝除了要求政府改善教育現況,也有焊接老師傅認為可以先提升自身形象,讓更多人才願意投入焊接產業。曾文昌把自己的工作視爲一種榮耀,他極力提倡「職人」精神,強調:「自己先尊重自己,社會才會尊重我們。」因此,他堅持每次上工都要穿戴整齊,希望透過嚴以律己的態度,讓其他人可以同樣重視焊接專業。為了讓民眾正視焊接工的專業,孫大千說:「政府必須正本清源,不要讓民眾認為焊接是低端的技術。」倘若有更多人認識焊接的重要性,或許就不會覺得技術不值錢,便能用更友善的眼光看待這些賣命養家的焊接工。即便台灣焊接產業仍有待改進,趙元玓還是以一貫樂天開朗的口吻笑著告訴我們:「我覺得會改變!」他的社群網站上張貼著在加拿大的學習片段,影片中,他熟練地穿戴護具,專注盯著眼前發散花火的焊接作品。護目鏡中映照的白光隨著焊槍一明一滅,但他眼中的夢想花火不曾黯淡。「元玓,那你未來有什麼打算嗎?」我們問。「我想要考焊接檢驗師證照,累積一定的工作經驗後,可以幫助台灣的工業進步。」他回答。趙元玓語氣堅定,仿佛看見他憧憬的未來就在眼前。只盼當趙元玓學成之際,台灣的焊接產業早已漸入佳境,能夠展開雙臂迎接這位才華洋溢的年輕焊接人才。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