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青年探索文化根源 藝術節續寫新埔故事
影音
第1800期
青年探索文化根源 藝術節續寫新埔故事
2024-11-20
【記者張博媛、周依恩、鄭孟佳新竹採訪報導】南平神農花鼓隊的鼓聲磅礡,敲響新埔脈動。16至17日,新竹縣新埔鎮的地方青年團隊與玄奘大學合作,舉辦首屆「新新埔藝術節」,於新埔鎮潘屋及劉家祠盛大展開。結合走讀、市集、實境劇場等,串連在地藝術家與表演團體,挖掘世代變動下的新埔故事。新新埔藝術節主辦人邱子維表示,新埔從300年前就不斷變化,「我們一直想要用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新埔。」 藝術節透過走讀活動,由在地青年引領民眾走入新埔市場,藉由深入體驗在地飲食文化,一窺過去客家生活型態的縮影。從小在市場長大的走讀導覽人廖敏皓,回憶過去與朋友在市場嬉戲的點滴,他強調,現在長輩越來越少,市場逐漸凋零,希望走讀能讓眾人記得過去曾有市場如此美好的地方。參與走讀的民眾范思琪在活動結束後說道:「原來每一家店都有它各自的故事,只是在我自己平常走的過程中比較不容易發現(這些故事)。」 新竹在地的「哇哈哈劇團」,推出新埔客庄劇場三部曲,與新埔青年素人及新竹傳統藝陣花鼓隊合作,以林爽文事件重現義民爺信仰核心,於本次藝術節帶來沈浸式演出,讓演員和觀眾,對腳下的土地有更深的連結與認同。新竹故事館編輯傅崇豪指出,年輕一代較不流行拜拜文化,因此希望能藉由故事分享過去的故事,讓年輕人未來看到義民爺時,心中會有另外一種情感存在。 藝術節打開地方宗祠大門,串連走讀體驗、音樂創作、劇團表演與故事展覽,期盼挖掘更深入的在地內涵,透過藝術重新演繹正在消逝的歷史與文化,以文化行動凝聚眾人的共鳴與認同。藝術節呈現出新埔豐富的人文樣貌,然而這片土地的故事遠不止於此,期待未來更多人參與地方創生,創造屬於新埔獨特的文化脈絡。「我會希望透過新新埔的論述,去建構一個新的地方的支持系統。」邱子維說,藉由新新埔藝術節將新埔過去存在過的歷史,以及價值萃取出來。藝術節呈現出新埔豐富的人文樣貌,然而這片土地的故事遠不止於此,期待未來更多人參與地方創生,創造屬於新埔獨特的文化脈絡。
美大學推校園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國際
第1799期
美大學推校園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記者陳樂怡、鄭孟佳報導】美國總統大選於5日舉行,美國各大學紛紛推出校園政策,提升青年的政治參與度。根據塔夫茨大學公民學習與參與資訊與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formation & Research on Civic Learning and Engagement,CIRCLE)統計,本次美國總統選舉中,18至27歲的Z世代(註1)佔投票人口4000萬以上,其中不少人為正在就讀大學的學生。 註1:根據美國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定義,Z世代為1997年至2012年間出生的世代。 以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以下簡稱華大)及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為例,兩校皆在校區設置投票箱,而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更在校內的CUB Senior Ballroom設立學生投票參與中心,提供學生與社區成員投票登記、領取選民手冊、列印選票、投票的服務,並有志工協助引導有疑問的選民。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則因學生反映課程安排將會影響到他們參與投票的權益,宣布推行「非同步教學」,以出作業代替實體或線上教學。不但鼓勵學生參與投票、實踐政治參與,更彰顯校方對學生參與民主的支持。 根據華盛頓州法律,從2020年開始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在校園內皆須提供投票服務。來自華大的Marcy (化名)也說明,過去民眾需要到指定的投票所投票,如今則多了校內投票箱與郵寄投票等方式。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同樣設有校內投票箱,來自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的Emily (化名)為首投族,並透過校內投票箱參與本次選舉。他指出,這項設施能鼓勵學生安全地參與政治,並提供不熟悉選舉事務的學生更具包容性的環境,讓他們能探索並形塑自己的看法。 投票箱的設置,不但增加大學生接觸政治的機會,也激勵學生參與政治。Marcy (化名)回憶開票當天的情況說道:「整個校園真的變安靜很多,很多課不是取消了,就是老師會給我們時間分享自己的心情。」他表示選舉期間看到許多同學積極討論社會議題。 談及大學生參與政治的重要性,華大的蓋碧.皮內達(Gaby Pineda)強調,大學生往往更關注教育福利等議題,與其他重視經濟利益的選民有所不同。「當我們的聲音和意見被聽到時,我們才能確保政府和執法機構遵循我們的道德與價值觀。」皮內達說道。 華大的蘇菲亞.卓克(Sofia Cheuk)則提及大學生作為社會公民,應持續關心社會議題,並積極參與民主投票。來自舊金山州立大學的Arther(化名)則補充,每個世代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大學生主動參與、關心政治,國家才會與時俱進。 「以前學生可能需要跑很遠才能投票,但現在變得方便多了。」來自華大的賈雅・拉賈戈帕蘭(Jayalakshmi Rajagopalan)說道。而根據2017年華盛頓州皮爾斯縣投票箱影響的研究顯示,設置投票箱有助於提高選民的投票率,且縮短選民與最近投遞箱之間的距離,能顯著增加他們投票的可能性。
新科技助防災害教育 防汛營盼提升學生行動意識
生活
第1799期
新科技助防災害教育 防汛營盼提升學生行動意識
2024-11-15
【記者周元曦桃園報導】桃園市政府水務局於9日至10日,與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和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合作,舉辦為期兩天的「桃園市政府113 年度防汛青年營」。活動旨在藉由邀請桃園大專院校學生,增加學生對於水利防災的關心與行動力,進而吸引桃園在地青年,在未來成為社區防汛志工的一員。 主辦方水務局副總工程司蘇鴻表示,每次風雨來臨,容易造成桃園地區淹水,因此學生學習如何防範十分重要。「目前桃園社區的防汛志工都是由已退休的叔叔阿姨擔任,所以主辦方希望,防汛的知識和經驗能夠拓展到年輕人。」蘇鴻解釋道。營隊課程包含靜態與動態,前者包括認識水環境的講座,後者包括無人機操作、社區防災避難圖的設計以及戶外地形探勘。 營隊開始時,由國立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博士柯凱元帶領學生分組進行戶外地形探勘,尋找並拍攝隱藏的資源點與災害點。其中一組學生將一座小型滯洪池拍攝下來,並把照片貼在地圖上。照片旁亦註明滯洪池作為資源點,能在暴雨來臨時,控制洪水蔓延的速度。另外,​​其他學生以同樣模式,標註倒塌的樹木為災害點,並記錄樹木會成為逃難時的潛在阻礙。現就讀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學生孫鈺涵喜歡結交朋友,他認為活動中最有趣的就是此環節,「我們一起尋找哪裏危險、哪裏安全,過程可以增加同儕之間的相處時間。」他說道。 此外,活動強調「新科技」的運用,透過教導無人機,讓營隊學子有不一樣的體驗。只見操作的學生帶著初次使用的緊張,但臉上依然難掩興奮。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生李旻宴表示,無人機可以在水災發生時,從天空視角分析災點的嚴重程度。除了新型科技的操作,活動還讓學生發揮創意。學生針對小孩、年長者與年輕人的不同需求,用膠帶與便條紙貼出一間避難收容所,甚至有組別在收容所中設立祈禱室,讓台灣社會上不同信仰的人們在遭遇水災時,能夠有一個提供心靈慰藉的場所。 李旻宴坦言,學校其實有很多防汛相關資源和講座,只是疏於宣傳。同時他認為網路上每個人都可以為防汛盡一份心力,「我們時常在網路上看到哪裡有淹水,但如果大家能即時更新退水情況,其實可以減少許多網路上的恐慌。」蘇鴻在談及未來願景時希望營隊能邀請不同年齡層,以及學習領域的民眾來參與,像是除了防災與工程學系的學生外,這次還有華語文學系等非防災專業科系的學生。營隊未來也將加入本地高中生及銀髮族。活動集結在地青年,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行動力,像是當學生們被問及是否願意成為防汛志工時,他們都保持正面態度。「如果未來有機會,我會想要擔任志工。」營隊學員之一的孫鈺涵笑著點頭說道。
「J-path」計畫推淨零轉型 邀青年實踐永續新概念
生活
第1799期
「J-path」計畫推淨零轉型 邀青年實踐永續新概念
2024-11-15
【記者周依恩宜蘭報導】宜蘭縣環保局「J-Path宜路有你『淨好生活,零的日常』宜蘭淨零公正轉型系列活動」(以下稱「J-Path」計畫)於9日至10日舉行「『淨零・競零』社會創新挑戰GO!」活動,邀請青年認識宜蘭在地的永續實踐者,透過參訪看見推行永續發展需要面對的挑戰,並將經驗帶至日常生活中,反思個人行動的可能。 活動與宜蘭在地的創新永續實踐者合作,如使用在地食材的餐廳、深耕地方創生或環境教育的單位等,並讓參與者組隊自主探索。參訪過程中,參與者需和參訪單位互動並完成專訪,同時自行發想出能實踐的永續公益行動,最終在成果發表會上與他組交流分享。參與者阿勇(化名) 讚許道:「有實際經驗的人講解與帶領是差很多的,不會只是看過去,而不知道背後故事。」他認為,活動提供了對話和深入理解永續議題的機會,讓他不只看到案例的表面,而是能聽見行動背後的思考與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生,同時有修教育學程的王巧貞也表示,在與宜蘭縣立岳明國民中小學校長黃建榮的對談中,對該校「樂觀小帆手」鼓勵學生勇敢實作的海洋教育理念印象深刻,突破以往侷限在教室裡的教學模式,給予他對永續與教育結合的新想像。 談及淨零的公正轉型,「J-Path」計畫承辦湯翊羚解釋道:「推行淨零的過程會衝擊到一些人,因此公正轉型是希望找出可能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思考各方可以有哪些應對方式。」他補充,政府推廣公正轉型,期望促進社會溝通,盡可能避免因為淨零而造成新的不平等。然而公正轉型對公眾而言還太過陌生。宜蘭目前雖已有許多在永續議題發展成熟的案例,但多數業者仍不熟悉淨零如何與公正轉型連結。「J-Path」計畫的專案執行羅育如指出:「他們對環境已經夠有意識了,只是下一步漸漸會需要面對公正轉型的問題。」例如太陽能、風電、水電等綠能發展,勢必會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與既有農業生態造成衝擊。阿勇也觀察到海洋保育轉型的兩難,他反思,「真正需要面對和溝通的群體,可能因為他們正屬於權益受損的一方,或可能淨零本身與他們的生計衝突。」阿勇說。因為看見永續目標與漁民生計之間的利益衝突,他認為展開對話雖然重要,卻深具挑戰。 臺北醫學大學學士後護理學系學生黃築亭表示,自己過去對永續的概念只停留在攜帶環保杯,參訪後有所體悟,他說道:「非籠飼的雞過得比較健康和開心,所生出的蛋也對我們身體比較好,這是個正向的循環。」他表示在理解價格背後反映的價值後,將來更願意消費支持這些小農。「淨零其實是一種從社會、文化到經濟的變動。但在台灣,人們往往以為淨零只是政府的事。」「J-Path」計畫主持人王穎達說道。他強調,淨零公正轉型應該是整個社會的運動,而此計畫聚焦於青年,希望對淨零公正轉型的概念能從認知到認同,進而展開行動。羅育如也期許,希望在推動​​青年了解永續實踐的同時,也透過青年將公正轉型概念帶入社區,促進社區在淨零減碳之餘,有意識的思考轉型所需要面對的議題。
林品杉、林雨潔姐妹交鋒 雙奪擊劍亞青代表資格
體育
第1799期
林品杉、林雨潔姐妹交鋒 雙奪擊劍亞青代表資格
2024-11-15
【記者吳妤潔新北報導】2025年科威特亞洲青年暨青少年擊劍錦標賽青年組選拔(註一)10日在新北市天主教恆毅高級中學進行,各劍種(註二)將選出四位選手代表中華隊出國征戰。在男子銳劍項目中,來自國立體育大學的邱聖軒以首輪單敗淘汰賽(註三)第二之姿順利入選;女子銳劍則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林品杉和妹妹林雨潔在次輪單敗淘汰賽保住代表隊席位。 註一:比賽分為青年組(西元2005年至2012年間出生)和青少年組(西元2008年至2012年間出生) 註二:擊劍分成銳劍、鈍劍和軍刀三個劍種 註三:選手先進行初賽5點全循環比賽,依全循環成績取八前進行首輪單敗淘汰賽,前兩名選手入選代表隊,且仍分出冠亞;其餘未入選的選手,依初賽排名結果進行次輪單敗淘汰賽,爭取剩餘兩名代表隊資格。 銳劍是唯一不須考慮攻擊權,只要刺中對手即可得分的劍種,更考驗選手對戰術的掌握,猶如心理戰。在次輪四強賽時,林雨潔碰上首輪排名第三的臺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陳韵菲。林雨潔積極進攻,比數一路領先,最後成功拿下代表隊資格,晉級次輪冠亞賽並對上姊姊林品杉,但因國手資格皆已到手,兩人更享受在對打的過程,林雨潔笑道:「沒有那麼緊張,也比較沒有管成績會怎樣。」 另一場的男子銳劍組戰況更加激烈,因世界青年排名17的李讓直接獲得代表隊資格,七名選手將爭奪剩餘的三個名額。邱聖軒在首輪冠亞賽對上世界青年排名35的林哲群,最後以亞軍的成績入選代表隊。面對高強度的對手,邱聖軒表示自己多使用引誘策略,藉對手的反應時間趁機發動攻擊。 談到擊劍項目在國內的發展,中華民國擊劍協會國際長兼選訓委員會召集人林文鴻說明,在協會的推廣之下,近年逐漸看到成績,但仍面臨挑戰,他說:「在各國的態勢發展中,我們怎樣增強國內選手的實力進入到國際舞台,藉由風潮的帶動,讓這個運動不斷擴展?」貝思擊劍俱樂部教練王淳叡認為,協會可以多加舉辦比賽,並以不擾亂國內排名的方式讓外隊參加,藉此提升選手的國際競爭力。 對於即將出戰亞青賽的選手,林文鴻表示期待,「過去我們青少年組都有不錯的表現,像女子鈍劍的張黃美子和男子銳劍的李讓都有得到金牌,希望選手延續青少年的成績,提升到青年組的時候能更上一層樓。」臺北市體育總會擊劍協會的洪莉翔甫奪下2024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女子銳劍冠軍,在首輪單敗淘汰賽就拿到代表隊資格,面對下屆亞青賽,他說:「之前亞青打得都不太好,希望這次可以站上頒獎台。」洪莉翔期許自己能夠突破過往的成績,而李讓則把目標設在第一,極力爭取獎牌。
【社論】如何避免轉型正義教育流於形式?
校園
第1798期
【社論】如何避免轉型正義教育流於形式?
2024-11-08
教育部近日推動「補助大專校院辦理轉型正義教育實施計畫」,補助項目包含使用政治檔案進行學術研究、拆除威權象徵物後的空間重建等,每案最高補助30萬元。不過國民黨立委葉元之質疑,政府是藉此將「政治黑手」伸入校園,推動台灣民族主義等特定意識形態。 教育部此計畫主要依據國家轉型正義教育行動綱領。據此,轉型正義所稱之「正義」,乃是站在確認人權為普世價值之基礎,要求國家統治權[遵守法治原則;「轉型」乃指國家從結束威權統治、殖民統治或武裝衝突,過渡至民主和平期間 ,承認與平復前一時期大規模人權侵害造成之歷史傷痕。「轉型正義教育實施計畫」鼓勵大專院校「運用多元形式推廣,以傳遞轉型正義價值文化」,包含舉辦讀書會傳達轉型正義理念、參訪不義遺址以反思威權統治,或以拆除蔣公銅像等威權象徵,否定威權統治之合法性。然而,這樣的補助計畫真能讓大專校院師生充分理解,並將轉型正義付諸實行嗎? 相較於德國、南非等威權轉型國家,台灣的轉型正義教育起步較晚。台灣政府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開始規劃轉型正義,包含處理不當黨產和人權教育問題,例如保留並修繕白色恐怖期間關押政治犯的「景美看守所」和「綠島監獄」,並將之作為人權教育的展示基地。可惜當時朝野並未對轉型正義形成共識,致使許多關鍵法案無法順利通過,轉型正義進展緩慢。 但過去的歷史如果因今天的政治角力而無法還原,將非常遺憾,因此在談論轉型正義時不該混淆政黨政治立場,推動轉型正義不在報復仇恨,而是建立在和解的精神。2021年,國家教育研究院和國家人權委員會首次舉辦「教科書轉型正義」研討會,並將國家暴力和轉型正義議題納入108課綱。至此,國高中生得以透過正式課程,了解人權議題,並反思歷史。而如何在大專院校持續推動轉型正義教育,並讓未接觸過108課綱的大專校院師生也能深入理解轉型正義,則是當前教育政策面臨的挑戰。 教育部的補助計劃立意良好,但若要避免教育政策流於形式,在鼓勵大專校院師生實地走訪不義遺址、去除威權象徵之前,應先著力於不義遺址保存運動。根據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定義不義遺址意指曾經作為威權體制服務的場所,用以拘禁、酷刑、偵訊、處決、掩埋該時期政治受難者,它們不僅是具體的物理空間,也代表特定時空的事件背景。 然而隨著環境變遷,不義遺址因各種開發案而逐漸失去原貌。此外,在所剩為數不多的不義遺址保存運動過程中,民眾很難能實際參與保存的規劃,經常遇到政府資訊不公開、無法取得足夠檔案的問題;另一方面,不義遺址的調查研究工作缺乏足夠的可近用資源,也使得在地的民間團隊難以形成、延續。保存不義遺址與去除威權象徵的工作密不可分,不義遺址若難以辨識,也表示該歷史事件的記憶再無物質憑依,也將使「去除威權象徵」的討論更加無以為繼。 因此,除了補助大專校院師生走訪不義遺址,也應鼓勵他們深入思考不義遺址的保存方案,甚至親身參與這些保存運動。透過實際參與,師生才能夠更具體地理解不義遺址保存運動中的困境,以及其留存對社會與歷史記憶的重要性。參訪活動則可參考「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模式,邀請政治受難者現身說法,帶領青年實地走訪白色恐怖等歷史場景,將這些經歷與現代人權議題連結,促使學員自發反思歷史,並持續關注台灣的轉型正義。唯有透過這樣的方式,大專校院師生方能理解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並賦予轉型正義更深遠的教育價值,進而實現承認與修復過往大規模人權侵害所留下的歷史傷痕,最終達到和解的目的。
馬來西亞租屋爭議頻傳 青年組自治會仍難自保
國際
第1798期
馬來西亞租屋爭議頻傳 青年組自治會仍難自保
2024-11-08
【記者張博媛報導】馬來西亞吉隆坡一間名為ICONIX的房屋出租公司,租客多以學生及剛步入社會青年為主。近期,有大量租客在退租後投訴公司以不合理原因扣除押金,引起租客反彈,因此成立互助會,欲爭取自身消費者權益。 大學一年級學生租客陳俊銜今年暑假在吉隆坡蕉賴,透過ICONIX找到一間短租套房,他表示,比起學校宿舍,在外租房能減少開支也更便利。然而許多馬來西亞租房公司卻存在條約規範不明的問題,「這是因為馬來西亞對於租房沒有很明確的法律規範,因此成為公司得以隨意訂定條約及收取額外金額的灰色地帶。」陳俊銜補充道。不過,即便租客成立互助會,有許多受害者不願與大公司產生法律糾紛,選擇不再追究。但陳俊銜並不認同,他認為消費者權益應被重視,因此選擇與公司對抗。 陳俊銜表示,租房前公司和仲介態度良好,承租後對方卻態度大轉變。承租期間陳俊銜房內電燈故障,他傳訊息請公司處理,但過了一週仍未得到回覆。此外,陳俊銜還說明,公司以「房屋未清潔」或「牆壁有刮痕」為由,扣除大量租客的保證金。他說道:「公司修理電燈需要一週,卻不給租客時間整理屋況,立刻派人清潔房屋,以清潔費為由扣除押金,讓我十分懷疑他們的動機。」認為公司刻意以租客清潔不當為由,收取額外費用。 陳俊銜初步向公司求償無果後,在8月底加入由租客成立的互助群組, 群組裡有律師協助受害民眾釐清法律知識,並提供他們維護自身權益的管道。除了加入互助群,陳俊銜也在9月到「大馬消費人仲裁庭」申訴。10月22日法院召開仲裁庭,由於陳俊銜無法出席,故由家人Hong(化名)代為出席。公司給出內部條約,指出扣除押金符合規範,但陳俊銜表示條約內容並不明確,認為他已履行合約內容,雙方各說各話。「我覺得額外收取金額很離譜,但由於法律沒有完善規範租賃條約,以致於我們無法追討費用,彷彿啞巴吃黃蓮。」Hong說道。由於法律不明確,仲裁庭也無法保障消費者權益, 且公司態度強硬,拒絕歸還押金。 前ICONIX仲介Angel(化名)補充說明該公司的惡行,他指出,公司不整理屋況、惡意扣除押金已是常態。例如,公司常故意出租冷氣毀損的房間給租客,再要求他們承租後自行申請維修。Angel也表示扣除押金是公司常態手段,許多租客在退租後會向仲介申訴,但是公司人員互踢皮球,不願負責,仲介也難以向租客交代,租客才紛紛上網求助,組織互助會。 探究問題根源,仍須由政府修法,確立租房規範,避免公司躲避法條漏洞,遊走灰色地帶騙取租客押金。或是由校方提供學生可以負擔的住宿環境,給予學生更多住宿選擇,保障在社會上較為弱勢的學生群體。
工作坊領青年縫製布衛生棉 盼正視月經貧窮議題
生活
第1798期
工作坊領青年縫製布衛生棉 盼正視月經貧窮議題
2024-11-08
【記者王保伶台北報導】以台北西門扶輪青年服務社(以下簡稱台北西門扶青社)為首的九間扶青社,10月26日與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以下簡稱愛女孩)在淡江大學台北校區合辦「Love Binti 愛女孩布衛生棉公益工作坊」。活動由輔仁大學經濟學系學生,同時也是愛女孩志工的Nellie(化名)擔任講師,分享在烏干達擔任志工時的見聞,以及在當地觀察到的月經貧窮問題,以動手製作布衛生棉的方式,希望提高青年對此議題的關注。 這是扶青社第一次以九社的規模與愛女孩合作,負責籌辦工作坊的台北西門扶青社長呂佳盈解釋道:「雖然多數人都聽過月經貧窮,但很少人去深入了解。」他想透過熟知該議題的愛女孩志工分享,加深大眾對月經貧窮的認識。講師Nellie說明,月經貧窮涉及多個層面,最直觀的便是生理用品的缺乏,「烏干達家庭的平均月收入為2000元台幣,一包八片裝的衛生棉要價35元,扣除學費、生活開銷,已沒有餘裕負擔衛生用品。」他指出,許多女性被迫使用樹葉、乾牛糞等作為替代品,容易造成感染並影響健康。而布衛生棉可以重複使用,能有效解決預算與衛生問題。 對月經知識的不足也是月經貧窮的一部分,如男性會嘲笑衣褲上沾到經血的女同學,可能造成女性創傷、憂鬱等心理問題,間接影響她們的就學意願。布衛生棉能使烏干達女性不再害怕因月事而受到嘲弄,也讓原本不熟悉月經的男性更理解女性的需求。參與活動的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學生梁瑀倢分享,在男生縫製布衛生棉時,女生會適時提醒他們注意使用者的舒適度,令男生有機會看見平時不會留意到的細節,促進兩性間在月經議題上的交流。 如何發揮影響力、支持受月經貧窮影響的女性,是Nellie希望參與者在參加完工作坊後能產生的反思。他也鼓勵年輕人參與公益活動,並強調服務形式不限於在國內外擔任志工,從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也是一種善舉。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生Victoria(化名)認為,捐款對學生來說相對困難,「但如果是付出一些時間、心力做公益,好像是我可以做到的。」他說道。台北陽明扶青社長吳琮偉也說:「希望人們可以打開自己的眼界,從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個議題。」大部分參與者不熟悉月經貧窮,藉由有志工經驗的講師來分享,才能了解當地的實際狀況。他也表示,青年可以透過工作坊實際參與國際公益,製作的成品將由愛女孩協助寄送給非洲婦女使用,為月經貧窮問題出一份力。
中國大學學歷貶值 失業率過高致青年就業壓力大
國際
第1798期
中國大學學歷貶值 失業率過高致青年就業壓力大
2024-11-08
【記者周元曦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於10月22日發布9月分失業率數據,排除在校生的16至24歲群體中,全國城鎮失業率為17.6%。9月數據雖然比8月下降1.2%,但仍為今年第二高的失業率。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10月1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整體就業形勢穩定,但他也坦言目前中國就業結構性矛盾凸出,「青年就業壓力比較大,失業率還是偏高,但製造業仍存在招工難的問題,像是技工仍供不應求。」 「(政府)失業率會將(準備)考研究所和公務人員的年輕人算進去。」現就讀復旦大學的學生小未(化名)在受訪時表示自己不認為青年失業率高。但就讀廣州暨南大學的學生戈同學(化名)透露自己時常在網路上感受到朋友、同學找工作的焦慮感。他說:「據我所知整體的就業情況不是很好,工資不高,內卷也很嚴重。」他認為學歷對就業的影響變大,過去大公司如字節跳動(ByteDance),只要是頂尖大學的學生都有申請成功的機會,但現在人資都要求應徵者需有985院校(註)的大學與研究所學歷。「尤其最近研究生擴招,這又會是一個(普通大學)學歷貶值的大潮。」他補充。 註:985院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9所大學,在綜合實力、學科教育和科學研究的表現,都位居中國大學中的領先地位。 「現在推行延遲退休,年紀大的人不退位讓出新的工作崗位給年輕人。」戈同學說道。他表示隨著工作機會越來越少,有頂尖大學學歷的學生越來越多,公司不可能繼續為這麼多大學生提供匹配的就業環境。現就讀蘇州大學的學生和平哥(化名)表示同儕之間失業問題不嚴重,並認為失業人口主要來自學術水平較低的大學,或甚至是家境有困難沒上學的同齡人,「雖然中國有九年義務教育,但光靠罰錢,也無法讓環境不好的家庭送小孩去上學。」 戈同學和小未表示學校會提供畢業生就業輔導,校園中也會有職涯博覽會如秋季和春季招聘會,學校也會將工作資訊與機會放在微信公眾號上讓學生自行瀏覽。「就業機會是永遠不會缺的,但是薪資跟待遇對大學生來說不匹配。」戈同學強調。和平哥希望未來政府可以提高勞動業者的待遇與社會地位,才有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從事技術業等勞力密集工作,「主要是年輕人不會想做(社會地位不高的)勞動工作。」
日本青年選舉參與度低 大學生組織望提升投票意願
國際
第1798期
日本青年選舉參與度低 大學生組織望提升投票意願
2024-11-08
【記者周元曦報導】日本於10月27日舉行眾議院大選,共1344人登記參選,角逐465個席次。為了提高長期低迷的青年投票率,致力改善青年低投票率的非政府組織「Mielka」10月26日於名古屋矢場公園舉辦投票節,吸引平時不熱衷於政治的年輕人前來參與。現任「Mielka」理事,來自東京外國語大學(東京外国語大学)的學生森田馨(Kaoru Morita)在受訪時說:「青年投票率低不是感覺,而是統計出的事實。」 由日本大學生組成的「Mielka」,認為年輕人的低投票率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持續推動各種教育活動來協助與輔導學生認識政治,促使學生去投票。「剛開放18歲投票時我很開心,因為能夠體驗『投票』這個行為。」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日籍學生石倉理紗(Risa Ishikura)說道。日本自2016年始將選舉年齡下修至18歲,新政策推出幾年後,年輕人卻對投票不再有新鮮感,青年投票次數下降。據日本總務省統計,近次選舉的青年投票率都維持在40%以下,尤其2014年的日本眾議院選舉時降到最低,僅32.58%。 就讀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研究所(京都工芸繊維大学大学院)學生K(化名)說道:「日本年輕人依靠父母撫養,對生活並無不滿,也對政治無感。」他解釋,就算少部分年輕人對社會現況感到不公,但真正願意去參與政治的人不多。剛畢業於千葉商科大學(千葉商科大学)的鮫島瀨名(Sena Samejima)更直接表示他不會去投票,他說:「日本社會高齡化,年長者佔大多數選票,年輕人總數太小,我們就算去投票也沒有意義。」他解釋,政治人物了解日本人口組成,獲得老年人的選票才是關鍵,只推出受老年人歡迎但不顧及年輕選民的政見,導致年輕人更不想投票。「上次東京知事選舉中,有一位候選人很受年輕人歡迎,但他還是沒有選上。」鮫島瀨名說道。 森田馨坦言教育也是造成年輕人不投票的主因,學校老師在課堂中避免提及政治,導致學生對政治缺乏認識與興趣。他補充,「Mielka」因此在選舉前,推出「Japan Choice」網站,集結各黨派資訊,提供選民「輿情圖」、「選舉導航」等功能分析各政黨政見與篩選出符合使用者期待的候選人。「我們希望讓年輕人認為選舉是有趣的,且容易理解的,以此激發他們去投票的意願。」森田馨說道。 「就算成效甚微,我們未來還是會持續教育更多年輕選民。」森田馨介紹「Mielka」的願景時表示。他表示,「Mielka」將繼續以講座、活動與網站等諸多形式,讓年輕選民意識到政治關乎自身權益,年輕選民會因此付諸行動,用投票來為現代年輕人創造社會影響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