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親愛的,路上小心》直面生命 鉛筆手繪溫柔談離別
藝文
第1819期
《親愛的,路上小心》直面生命 鉛筆手繪溫柔談離別
2025-11-21
【記者陳少凡報導】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的簡昕蕊,於14日至16日展出畢業製作影片《親愛的,路上小心》,他以音樂與動畫的形式,將自身對離別的感悟轉化為視覺與聽覺體驗,呈現給觀眾。 動畫中,主角搭上象徵生命的列車,穿過隧道後看見已離世奶奶的身影,隨後奔向前方,伴隨著回憶殘影與奶奶重逢。《親愛的,路上小心》畫面由簡昕蕊與陳芮稘共同創作,以鉛筆手繪呈現簡昕蕊內心的情感與思緒,他說:「比起流行的電腦動畫,手繪保留著人的溫度。」而簡昕蕊在動畫完成後,意識到片中的老奶奶與自己已離世的奶奶很相似,這份不經意的投射也成為作品中隱約浮現的思念。此外,簡昕蕊認為,主景車廂乘載著生命的前行,「我覺得死亡是前往另一個地方,是在人世與離世之人最後能同行的一段路。」 除了動畫本身,作品的聲音由簡昕蕊親自打造。他以環繞音響包覆觀眾,用手碟與鋼琴構成極簡卻具有生命力般的配樂,呈現出主角內心最純淨的想法。此外,作品中部分聲音取自真實錄音,例如簡昕蕊實地前往新竹尖石紀錄森林鳥鳴,成為動畫裡象徵阿嬤出現的提示;列車的低頻則混合真實車廂與金屬容器的聲響,讓觀眾彷彿坐上記憶的軌道。而影片主題曲則由簡昕蕊的好友雪莉曾(化名)獻唱,雪莉曾說:「這首歌應該算是一種還在的人的自述。」他表示,主題曲的力量在於讓每個人都能放入自己的「再見」。《親愛的,路上小心》的聲音成為一條溫柔的引路,帶著觀眾在離別與重逢之間前進。 過去對簡昕蕊而言,逝去即是離開,但近年開始相信逝去的人會以另一種方式陪伴在身旁。「有時候這是一種自我安慰,但我覺得每次心裡抱持這種想法,事情就會順利進行。」他表示,自己曾在表演前戴上阿嬤留下的珍珠項鍊,並順利完成表演,策展期間展場也未受颱風影響,這些經驗讓他相信逝去的人仍在守護自己。簡昕蕊希望透過作品,讓觀眾學習面對離別,並思考死亡不全然是悲傷的,而是生命的延續與重生。 《親愛的,路上小心》讓觀眾直面內心的情緒,觀眾陳同學(化名)說,「看到阿嬤背著小女孩的片段時,我忍不住哭了,很多童年與親人離別的回憶瞬間浮現。」簡昕蕊表示,正視再見是很困難的課題,「但正因如此,我才能梳理自己的情感,將它凝縮在短短的音樂與畫面裡,讓每個人都帶走屬於自己的感受。」透過作品,簡昕蕊想讓觀眾感受到離別背後的溫暖與力量。
假文憑衝擊高教形象 新加坡名校誠信面挑戰 
國際
第1818期
假文憑衝擊高教形象 新加坡名校誠信面挑戰 
2025-11-14
【記者顏貝恩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以下簡稱國大)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以下簡稱南大)於3日通報,有中國不法分子在社交媒體平台小紅書上,冒用兩校名義與標誌,聲稱可協助錄取,提供「快速申請通道」或「保證直錄研究所課程」,並向申請者收取高額費用,引發社會關注。 國大與南大常年在國際高等教育領域享有盛譽,吸引大批海外學生申請,但也因競爭激烈與留學市場龐大,成為中介詐騙鎖定的對象。新加坡管理學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IM)(以下簡稱新管院)企業管理系學生馨(化名)表示:「過去比較容易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當時網際網路尚未普及,許多資料難以查證或對比。」如今,學生多依賴網路與中介管道蒐集資訊,雖然取得方式更為便捷,卻也提高不實訊息誤導的風險。新管院會計與金融理學士中國留學生漂漂(化名)指出:「國際學生相對容易成為中介的目標,因為申請流程、語言及文件準備相當複雜,他們利用學生對流程不熟悉的情況,以『提供協助』作為切入點,甚至藉此騙取學生錢財。」在網路普及的時代,科技成為一把雙刃劍,馨補充:「透過官方網站查證確實能幫助我們辨別真偽,但也難免有有心人士利用網路製造假網站或假資料。」 隨著偽造學歷事件持續引發討論,學生對校方制度與入學流程的信任也受到考驗。國大中文系學生潘達(化名)說:「這起事件讓我開始懷疑入學制度是否出現疏漏,影響學校名譽,甚至波及在校生形象。」若學歷偽造問題持續發生,不僅會削弱外界對學校的信任,也可能讓學生在申請或交流時面臨更多質疑。馨進一步說明:「民眾需要了解造假文憑的後果與嚴重性,不能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面對事件引發的信任危機,學生們普遍期盼校方能重建教育公信力,漂漂說:「若校方能提供多語言版本的入學指南,協助各國學生掌握正確資訊,將有助降低誤信中介的風險。」就讀國大數據科學與分析的留學生鍾佳成說:「持續檢視文件審查流程,完善基礎審核工作,能有效降低誤用或造假的可能。」國大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系新加坡學生小虎(化名)補充,校方在錄取階段需與各地學校及政府單位保持密切合作,以確保學歷與成績真實無誤,杜絕造假事件再度發生。
朱瀠綺重現夢境與現實交疊 領觀者勇於面對逃避瞬間
藝文
第1815期
朱瀠綺重現夢境與現實交疊 領觀者勇於面對逃避瞬間
2025-10-23
【記者蔡得曦報導】深淺不一的墨色在宣紙上暈染,畫中少女的姿態如臥床般隨意。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部三年級的朱瀠綺,於11日在臺藝大北側藝術聚落29.04.05展間舉辦首次個展《ELSEWHERE》,以夢境與現實的交疊為核心,描繪易被人們遺忘的感受並重現於觀眾眼前。 對朱瀠綺而言,夢境是最親密的創作素材。「我能記得每一個夢,但我只會取當下生活經驗中具有寓意的物件來記錄。」朱瀠綺說明,展場中最大幅的作品〈困厄的三月適合什麼?〉是他大學後的第一件作品。作品中兩位顏色相異的少女以慵懶卧姿各據一方,背景的墨色從深至淺,自在流淌於宣紙之上。出身台南的朱瀠綺獨自北上求學,藉此作將初來乍到時混亂且多夢的日子記錄下來。「我覺得把自己私密的生活經驗給大家看,是只有〈困厄的三月適合什麼?〉能做到的。」他也認為這件作品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這件作品之後,我能更勇敢去做其他我想做的作品。」 在展場一隅,〈翻身〉則是讓許多觀眾能輕鬆領略其意義的作品。〈翻身〉以眾人熟悉的「數綿羊」為發想,透過一張整齊的床鋪與旋轉樓梯來營造不自然感,讓觀眾難以辨識畫中空間的所在。而作品中數隻綿羊在床上奔走的畫面,象徵人們失眠卻無法控制的瞬間,朱瀠綺說:「我覺得很少人會記得生活中這件有點煩躁、微小的事情,這應該是最能帶給觀者共鳴的作品。」 除了夢境,朱瀠綺的創作與哲學家海德格提出的「此在」(Dasein)概念有關。朱瀠綺表示,「此在」意指,只有與其他物件產生互動,存在才得以彰顯。他的創作媒材即呼應了此概念,眾多作品中所採用的岩彩,其顆粒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堆疊,由於單層的岩彩不會顯色,所以上色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顏料,這樣的互動便體現了存在性,「岩彩在我的作品中能成為情緒與時間的載體,將石頭一層一層固定於畫布上,比起純粹的顏料更讓我感受到真實。」 此外,展區內的〈我們是太陽的女兒〉不同於朱瀠綺以往源自生活習慣的作品,而是一件有社會性的創作。作品以四位女性與銀箔構成的太陽為主體,「過去容易將女性與月亮作連結,但月亮卻需要依靠太陽的光,我覺得女性本就完整,不需要依靠外物。」因此,作品選用銀箔來顛覆金色太陽的既定印象。觀眾S(化名)認為,〈我們是太陽的女兒〉是一件非常有存在感、難以忽視的作品,「畫面的肌理顯現了作品的浮雕感,窗外斜射的光線則讓畫作上的銀箔越發閃亮。」 談及個展名稱《ELSEWHERE》,朱瀠綺認為,生活中容易被眾人遺忘的瞬間都在展間中,「把這些瞬間收集起來存放在這裡,對我而言,展間就是他方。」觀眾nabi(化名)表示,從展覽中能感受到朱瀠綺將對夢和女性的堅定意志付諸於作品中。朱瀠綺分享道:「我希望觀者來到這個空間能開始思考生活中微小或想要逃避的瞬間,並且抱有勇氣去面對。」
彈腿面臨青年選手斷層 議長盃盼扎根基層
體育
第1804期
彈腿面臨青年選手斷層 議長盃盼扎根基層
2024-12-20
【記者洪翊程台中報導】113年台中市議長盃彈腿錦標賽(以下簡稱議長盃)14日在台中市梧棲區大德國民小學舉行。議長盃比賽共分成大專、國小、國中、高中以及長青等組別,是中部地區最具規模的國術彈腿賽事。 而在大專組中,僅逢甲大學蔡采晏、顏玉潔兩人參加,是本次唯一舉行的大專賽事,他們兩人最後也以並列第一的成績為議長盃之旅作結。談到本次參賽的感想,蔡采晏提到,很開心能在比賽過程中遇見曾一起練習的學弟妹,看到後輩的進步也讓他們感受到滿足。顏玉潔則對議長盃的參賽狀況表示興奮,「從年紀很大到年紀很小的都有在練,然後一年人也比一年多。」 彈腿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套路之一,在民國30年代由一代宗師張志通引進臺灣後,曾獲當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的支持並在基層大力推廣,於民國74到84年達到發展高峰。負責主辦議長盃的台中市梧棲區大德國小教務主任王仁齊分享,彈腿對孩童身體的柔軟度、爆發力和下半身的生長都有所幫助。他強調下半身之於彈腿訓練的重要性:「必須從小正確紮實做起,我們腳面跟地上一定要起連結。」 對於本次議長盃僅兩位大專選手參賽的原因,顏玉潔認為彈腿的普及率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且選手對彈腿的黏著度也較為不足,「沒有那麼多人認識它,有些讀比較遠就不會回來練習,可能之後接觸到其他活動,就比較沒有那麼積極的在參加這項運動。」而蔡采晏覺得這和大學生課業負擔較重有關,「大學大家都比較忙,要期末報告、期末考、社團⋯⋯全部事情雜在一起,可能就沒抽空來參加。」 王仁齊提到,儘管彈腿在幼兒、國小年齡層較獲得支持,例如列入小學體育課的必修項目,但當孩童升上國中以後難免因為學業壓力,或者開始被其他運動吸引而漸漸放下彈腿。王仁齊對此回應,其實年輕人可以不必將彈腿視作一個專項,彈腿的許多動作都有助強健筋骨、增進心肺健康,因此他鼓勵發育中的青少年參與彈腿,或將彈腿動作融入進行其他運動前的暖身。 目前彈腿主要參與族群仍集中在幼兒和中老年族群,在青壯年間的參與度仍有待提升。王仁齊覺得這可能和彈腿較為固定的十式有關,年輕人對球類、競技等運動可能較有興趣。不過他補充,「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彈腿的練習雖然較缺少變化,但他30年的教學經驗使他對長期練習彈腿為健康帶來的提升有著十足信心,希望年輕人能夠體會到彈腿的好處,多多接觸、參與彈腿運動。
英國大學放寬國際生門檻 高等教育品質面臨挑戰
國際
第1803期
英國大學放寬國際生門檻 高等教育品質面臨挑戰
焦點
2024-12-13
【記者張博媛報導】近年來英國大學學生結構改變,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報導,大學以高額學費收取能力低於水平的國際生,藉此填補學生數量以及近期大學頻傳的財務缺口。此舉導致教育環境水準下降,甚至使得學生懷疑自身文憑的價值。 英國脫歐後,原歐盟國的學生學費比照國際生收取,學費從一年9000英鎊(約台幣37萬元)上漲三倍以上,因此歐盟國學生數量減少,加上本地學生就讀碩士班數量銳減,大學將學生目標轉向海外。就讀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學生黃光畯表示,英國在中國廣設留學展,特別招收中國學生,甚至有學生不用英文檢定、不用面試,只需要填一張表格即可入學。 就讀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的Ali(化名)說道:「雖然在我的學校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但我的確耳聞有學校收取不符資格的學生以填補財務問題。」他認為,保持高的教育標準對於保護學位品質以及反映學生真實表現至關重要。黃光畯表示,由於東西方教育文化差異,中國學生普遍不喜歡參與課堂討論,甚至會在課堂上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代替思考,電子信箱也會出現為中國學生提供的作業代寫服務,「大學時間太短,短到很多人根本無法適應這樣的文化衝擊。」黃光畯說。 一名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學者K(化名)認為,學生結構改變是事實,相較以往多元的學生組成,現今課堂多為中國學生,甚至出現教授須改變授課方式以配合學生的情況。但K表示,新大學(New universities,註一)與羅素集團(The Russell Group,註二)大學出現的教育問題有所不同,他舉愛丁堡大學為例,中國學生有著高水準英文表現,卻對自己的科系缺乏興趣,導致學業表現不佳。K也補充,由於高額學費僅少數富有中國家庭可以負擔,使得來到英國讀書的國際學生都變成中國人,也會造成富者越富的情況,「學校應負起社會責任,例如提供獎學金給真正對學業具興趣的學生,平衡現階段教育環境狀況。」他說道。 註一:新大學指在1992年、因為約翰.梅傑(John Major)政府所頒布的《1992年持續進修及高等教育法》而獲授予大學地位的學院。 註二:羅素集團由二十四間英國的研究型大學組成,包含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等頂尖研究型大學。 Ali表示,若學校將獲益看得比教育品質更重,就會導致教育環境變差,也會讓學生質疑學歷價值。近年英國大學學生組成產生巨大改變,影響教育環境,校方應仔細省思以中國學生填補學生與財政缺口的做法背後的隱患,避免將雞蛋放在同個籃子,造成本地學生或他國國際生出走的情形。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藝文
第1798期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2024-11-08
【記者姚孟汝台北報導】負面情緒不全然是壞的,而是種必然的自我探索,促使人們思考和質疑既有框架。就讀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的徐暄涵,舉辦個展《自由 出走》,以電繪手法呈現她的負面情緒及追求自由的想法。至10月31日前在北市大藝術館第一展示中心B廳展出。 談及創作理念,徐暄涵透過動物角色將成長過程經歷的自我對話、內心矛盾具象化,「我覺得兔子有點類似我自己外表看起來無害、溫順的樣貌,小怪獸則是我內心反抗或叛逆的一面。」他補充道。徐暄涵認為人生有時難以依照自己真實的意願做出選擇,而是在社會期待的壓力下,由家人、長輩操控著自己的意志,為此,他在部分畫作的兔子頭部穿出向外伸展的雙手,表達難以遵從自身意識的無力感。 徐暄涵選擇以電繪創作的原因,最初是因為居住空間狹小,難以容納美術器材,因此以器具較簡便的電繪,結合自身喜愛的水墨畫風格。本展首幅完成的作品〈孤島〉,描繪小怪獸與兔子共處一座孤島,代表徐暄涵學習沈澱、發現自我,並接納孤獨的感受。徐暄涵以水墨的線條呈現山石、樹木等自然景觀,跳脫傳統的黑白色彩,重新以橘、綠、紫等多種顏色詮釋。 作品〈在真空狀態中哀悼的情緒〉背景採用漸變的深紫色,中央則過渡至淺紫色,營造出聚焦於主角小怪獸的視線錯覺。徐暄涵更以細膩、深淺交錯的筆觸繪製其身體,生動地呈現絨毛感。作品描繪小怪獸以悲傷的表情仔細端詳手中枯萎的花朵,象徵直面窒息與孤獨等負面情緒的平靜。這幅作品也是徐暄涵印象最深刻的創作,因為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去接納不同的情緒。 〈我只能自己去探險〉採用較為明亮的橘、藍、紫和綠詮釋周圍自然景物,創造豐富的視覺效果,並仔細描繪雲朵和山脈的紋理。內容描繪小怪獸獨自一人站在群山環繞的道路上,比喻在未知的世界中,唯有依賴自身力量才能探索真正的內心。徐暄涵認為,在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時,縱使身旁的人會給予不同意見,最終仍必須由個人做出選擇,完成人生的冒險。「每個人要實際走過或者經歷過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徐暄涵補充道。 參展觀眾黃俊燁說:「作品讓我感受到孤獨的同時,又有某種歸屬感,像是找到一個可以容納自己的空間。」徐暄涵希望透過作品呈現內心的矛盾與衝突,引導觀者思考自己的「怪獸」,並重新審視、從不同的角度去接納這些情緒。觀眾林珮頤則認為,這場展覽呈現人們對自由的掙扎,雖然嚮往充滿未知的出走,但也可能因現實而受到限制。
極限單車空中華麗翻轉 精彩表現破除負面標籤
體育
第1798期
極限單車空中華麗翻轉 精彩表現破除負面標籤
2024-11-08
【記者吳妤潔台北報導】雙手放開單車,在空中翻轉360度,選手流暢地做出一系列華麗動作,引來全場驚呼。2024年臺北市極限運動大賽選手組(註一)決賽10月27日在臺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登場。賽事分成極限單車、極限直排輪和滑板三組,其中,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高瑞駿以分組第三的成績闖入極限單車組決賽,最終以第四名作收。 註一:賽事依參賽資格分為第一次參賽的新人組、12歲以下的兒童組與選手組 本場賽事的三個單項中,極限單車是最早加入奧運正式比賽的創新項目,選手使用車頭能旋轉360度的BMX自行車(註二)做出各種花式動作。高瑞駿是比賽中少數的大專運動員,從國中就開始自學極限單車,曾在2023年和2024年中華民國自由車BMX-FREESTYLE國手選拔中獲得男子菁英組第一名。談到今天的表現,高瑞駿表示由於四月時胸椎受傷,能維持過往的水準已經不錯,他分享:「今天最滿意的動作是Barspin to Tuck Nohander(註三)。在兩米五的Quarter(註四)做這個,在台灣是前無古人的,也是我這次最大的收穫。」 註二:Bicycle Motocross,是一種車輪直徑為20寸的自行車 註三:在空中轉手把一圈並解放雙手 註四:公園道具賽中的弧形道具 來自泰國的極限單車選手朗魯昂帕米(Rungrueang Phamee)以初賽排名第一之姿晉級決賽,最終順利奪冠。對此,高瑞駿指出國內外選手成績差異的原因在於國內設施不足,所以自己都是自費移地訓練,「最遠有到南法蒙彼利埃過,當地的訓練設施齊全而且完全免費。一趟出去約三到七萬。」滑板國家隊潛力培訓教練陳俊安也說道:「國外的場地除了非常多之外,現在基本上都是往世界級比賽的規模去設計。」他進一步說明,臺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是以極限三項(註五)綜合設計,但國外幾乎都有專門的場地,相較之下選手的訓練就會有所差異。 註五:即極限單車、極限直排輪和滑板 承辦單位Waypoint執行長羅威士認為,場地和教練培訓制度的缺乏是主要問題。他解釋,因為場地少,參與極限運動的人就少,能作為學習樣本的教材也就有限,「如果場地多了,就可以有更多玩家加入,有更多的舞台讓教練覺得這是一個市場。」就讀國立宜蘭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的藍元稚是2023年日本街式滑板世錦賽國手,也在本次比賽拿下冠軍,他表示台灣沒有正規場地,若要訓練就必須出國,希望政府願意給選手正規的滑板場練習。 近年來,極限運動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但在台灣還不是太熱門,過去甚至常被貼上「危險」或「壞小孩」的負面標籤。「一直以來在學校都會被當作異類,大家覺得就是屁孩。」高瑞駿笑道,「就這樣堅持了八、九年,能撐到現在就是靠一股熱情。」他也表示「打破極限運動很危險的刻板印象」是台灣目前遇到的課題,「其實是要讓選手了解動作、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他認為在培訓上要更注重選手安全,才有助於培養新生代。
經典動畫換上台語面貌 成台語傳播的新轉機
專題
第1792期
經典動畫換上台語面貌 成台語傳播的新轉機
2024-04-10
公共電視台語台近年擴增以動畫作為台語推廣媒介,多部以台語配音的知名動漫,如《派對咖孔明》、《間諜家家酒》皆受到大眾喜愛。 圖/杜以璇攝【專題記者胡王子行、杜以璇、葉蓁芸、張愷文、陳婕柔綜合報導】「安妮亞上尬意食土豆/討厭紅菜頭!」打開台語版動畫《間諜家家酒》第一集預告片,安妮亞經典台詞以台語再次出現於大眾面前。今年1月台語配音版《間諜家家酒》首次亮相,是繼2023年12月播出的《派對咖孔明》台語版後,再度引起熱烈討論的話題。以現代大眾熟知的動畫,結合臺灣本土語言的台語版日本動畫逐漸成為觀眾矚目的焦點。然而,大眾對台語版日本動畫的熱情與興趣,會不會只是一時興起呢?新鮮感褪去後,台語配音的影視作品還能持續發展嗎?公共電視台語台1月初於臉書粉絲專頁釋出台語版《間諜家家酒》片段精華後,至今留言量已超過一千則。富有喜感的內容與新穎的呈現方式,也讓大眾期待日本動畫後續與台語配音的融合。公視台語台長呂東熹表示,《派對咖孔明》預告片首播不到一周,在網路上的瀏覽數量已達30多萬。相較於公視台語台其他僅有幾百次觀看數量的YouTube作品,目前兩部動畫僅播出精華片段,卻已達到2000以上的觀看數量。目前為華視配音訓練班學生的徐睿楹說:「近十幾年(臺灣)其實都沒有全台語配音,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新鮮、很值得嘗試的事情。」對於年輕一輩的台灣人來說,台語逐漸成為陌生語言,而台語和日本動畫碰撞所產生的衝突感,讓徐睿楹認為台語版日本動畫可以帶給年輕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提升年輕人重新認識本土語言的興趣。台語配音的日本動畫除了引起台灣年輕人注意,也讓來台留學生有進一步認識臺灣本土語言的機會。來自澳門、從未接觸過台語的觀眾梁嘉穎興奮說道:「原來台語不僅能呈現老式的味道,還可以跟新事物結合,創造出不一樣的化學反應。」有別於常見的華語配音,台語配音帶來的新鮮感成為他觀看台語版日本動畫的主因。徐睿楹也提到,台語配音製作出來的反差是吸引他的關鍵,「雖然台語和日本動畫結合偶爾會出戲,但是多了一層親切感。」對於熟悉動畫的年輕世代來說,公視台語台新奇的創作風格成功掀起話題,擔綱台語版《間諜家家酒》主角之一——安妮亞・佛傑配音工作的林慕青說:「公視台語台想要的,是觀眾因為內容有意思而去看(台語台),並非帶有(學習)目的性地去看台語台。」他表示,這次公視台語台轉換創作初衷後,才讓《派對咖孔明》與《間諜家家酒》台語版出現在年輕人視野裡。 2024年1月台語配音版《間諜家家酒》上線,作為該作聲音導演的配音員林慕青認為將熱門動漫結合台語,能提升大眾對於台語作品的關注度。 圖/葉蓁芸攝台語配音漸受重視 配音員望呈現本土語多元性事實上,以動畫為台語推廣媒介的計畫約五年前已開始執行,呂東熹說:「當時教育部與文化部各出資新台幣300萬元,委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的教授成立翻譯小組,以台語為《櫻桃小丸子》配音。」此項計畫不只請學者來監督發音,連日本片商都要求台語配音員得經他們親自審核聲線的合適度才能繼續錄製,可謂嚴謹至極。公視台語台也陸續購買了幾部作品進行台語配音,其中,《派對咖孔明》與《間諜家家酒》播出後受到觀眾的熱烈迴響,顯見台語配音賦予了作品不同於過往華語配音的吸引力。呂東熹也說明,製作台語配音版的動漫作品或其他節目,是希望能夠達到台語推廣與啟蒙的作用。林慕青回想剛入行時的台語配音產業,認為公視台語台過往較著重於發展台語節目而非台語配音作品,但後來為了打開市場,找了觀眾感興趣的話題或卡通。對於電視台引進動漫並製作台語配音,林慕青說:「要讓觀眾覺得有趣,才會去看台語,學台語。」 公共電視台語台長呂東熹認為,台語配音動畫提供年輕一輩語言學習的機會,期望提升重新認識語言的動機。 圖/胡王子行攝在台語配音受到關注時,腔調的差異也成為了配音工程的課題之一,負責配音台語版《派對咖孔明》女主角——月見英子的穆宣名說:「台語的腔調關乎個人的成長背景,我有個來自宜蘭的配音員朋友,在北部工作受限於以泉州腔為優勢腔調的配音環境,完全不能使用到宜蘭腔,我覺得有點可惜。」他認為,不同腔調都應有被推廣的機會,過往配音領班受到北部腔影響較大,導致台語配音的作品腔調較為單一。因此,他也樂見台語配音可以更多元化,出現多種腔調的嘗試與呈現。本土語言開始在配音界受到重視的同時,也意味著業界對於配音員本土語能力會有所要求。對於精通本土語能否幫助其在業界生存,資深配音員于正昇說:「對於領班來說,今天請了一位經驗豐富但不會講台語的配音員,與其叫他一句一句照著唸,不如找個能流利使用台語的人俐落的配完。」在題材多元、媒介選擇多樣的時代,如何提升配音作品曝光度與競爭力,為配音表演增加趣味,成為配音員們的一大課題。配音市場陷萎縮困境 台語人才斷層盼新血加入「你現在會覺得(配音)聽起來很奇怪對不對?這就是問題,年輕人已經不接受這些(配音)。」臺北市配音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曹冀魯指出,配音是影視產業的末端,過去許多香港電影、戲劇或日劇都需要配音,然而時代轉變,觀眾逐漸習慣聽原音版本,導致現在的需求量相較過往減少許多。林慕青也點出,過去大多數人只會說台語,因此台語配音顯得相當重要,但華語普及後,觀眾已不再有觀看台語配音的動機。觀眾的需求與收看配音版本的動機減少,進而導致台語配音市場逐漸萎縮,成為目前配音產業面臨的困境。談及本土語言配音的發展,曹冀魯仍認為台語配音對於產業而言是必須的。「這(台語配音)就是一個走向吧,也是多元的發展,以工會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這是好事。」他表示,無論什麼語言都是一種呈現方式,對於台語配音動畫的新嘗試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呂東熹站在製作方的角度也持相同想法,他指出,現在年輕一輩、兒少對台語的熟悉度低,所以我們應該讓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有更加多元的語言學習機會。「我們希望給大家多一個選擇(學台語),可以透過動漫讓你有興趣來學台語。」呂東熹說道。雖然台語配音有其必要與重要性,但也面臨人才斷層的困境。同時擔任《間諜家家酒》台語版聲音導演的林慕青表示,台語版配音的人員配置相較華語版少了將近一半。除了因經費不足以外,有能力勝任台語配音工作的人才也不多,導致配音員必須一人分飾多角。林慕青說:「不是隨便一個會講台語的人都好,聲線還要符合角色,每個角色能找到兩、三個人來試音就已經很厲害了。」此外,角色的聲音也因人才稀缺而受限,林慕青以《間諜家家酒》的台語配音為例,他認為觀眾對於角色聲音有一定程度的期待,希望聽見年輕、帥氣的聲音,「但大部分男性的台語配音員普遍年紀都比較大,他們的聲音還是很好聽,可是對於角色來說可能就沒有這麼符合,這是一個困難點。」他指出,台語配音需要新的聲音加入,才能帶給大家新鮮感,不會讓觀眾一直聽見重複的聲音。 臺北市配音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曹冀魯指出,能流利完成台語配音工作的配音員僅數十人,且受到角色的聲音需求限制,台語配音員人才十分稀缺。 圖/葉蓁芸攝創作者呈現台語內容 以自媒體延續本土語生命如今,新興科技帶動人類發展的趨勢愈來愈顯著,生成式AI工具的投入,是否能為台語配音產業帶來轉機?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工程師Ziwei(化名)肯定AI的能力,他認為AI能協助保留一門語言,「將這些(語言)data讓AI學會,(語言)就不會隨著時間消失,算是語言的傳承。」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內容執行長黃兆徽也期待AI和配音員的合作。他提及,AI能幫助人做更多的事情,例如人類到不了的音域,或擁有不會生病的『身體』。Ziwei談到目前台語配音的資料少,也較難取得。他以台語影視作品為例,指出AI需轉換中文字為台語,將會是技術面上的難題。他解釋說:「(AI看的)文字是國字,要訓練AI看國字但用台語講出來才能製作AI模型,國字到台語的音標,這個過渡過程的資料其實很少。」穆宣明和林慕青也提及台語配音的一大特點是台語轉音、各地區腔調差異和台文應用,訓練AI需花更多時間去調整。穆宣名表示,在配音時需讓面部表情與聲音表情連動,「(動畫配音)要對卡通的口型和表情,這個可能是AI目前做不到的。」 資深配音員夏治世強調,一名好的配音員除了良好的聲音展現外,模仿人物的表情、口型等表演功力也影響最終呈現的效果。 圖/杜以璇攝除了有動畫配音外,在自媒體熱潮盛行的時代,也有不少人在YouTube或Podcast平台使用台語創作各類型內容,希望能擴大台語傳播的可能性。自媒體經營者Hiân-á ê ma-ma(化名)目前正經營全台語Podcast《台灣人台灣事》,他認為現今社會缺乏學習台語的誘因,成為推廣台語的困境。他舉例:「學英文是為了更好的未來,但是台語呢?」從小出生在台語環境的他,並不希望這份獨特的台灣文化隨著時代變化而流失,因此選擇藉由自己的力量來保存台語。除了Podcast外,也有不少影音內容創作者正在保存台語。Ayo(化名)正於YouTube經營台語教學的頻道——「台南妹仔教你講台語」,他在影片中說台語,希望透過成為影片創作者,製作台語影片,讓更多人能在生活中接觸、運用台語。「創作就是一個拋磚引玉的過程,我樂見越來越多人(受到啟發)一起發展(台語),那母語就不會死掉。」Ayo說。無論是台語配音的動畫節目、AI台語配音、台語YouTube頻道或台語Podcast都是新興的傳播方式,希望透過多種媒體形式保存台語。「一個語言的消失,其實就是文化的消失。」黃兆徽說道。他期許在AI發揮功能的同時,政府也積極拓展台語文化傳播,保存台語文化。Ayo認為台灣身為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應做到「語言平等」,使用任何國家語言(註)應不受歧視或限制,他對未來期許道:「未來不需要有任何人出來說要推廣台語,而是這個語言自然而然在生活中出現,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註:根據文化部《國家語言發展法》,所稱國家語言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
《facade立面》結合空間設計 引大眾反思觀看習慣
藝文
第1775期
《facade立面》結合空間設計 引大眾反思觀看習慣
2022-12-14
江淑筠希望探討作品內外的關係,觀眾可繞到窗外觀看作品的背面。 圖/張倩怡攝【記者張倩怡台北報導】觀眾在展間透過不同的觀看角度,將原本獨立的作品重疊起來變成新的作品,重新感受作品和空間的互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學生江淑筠舉辦個展《facade立面》,透過繪畫、影像和裝置作品配合空間呈現出不同的觀看方式,讓觀眾也重新察覺自身的觀看習慣與經驗,思考為什麼要看以及自身和作品之間的關係,展覽於10日起在外子展出。展覽主題「facade」為建築學術用語,一般指稱建築物的外牆,建築師會在建築正面呈現巧思,江淑筠認為這種行為與繪畫十分相似,「其實也是一個面,那它有一層畫布一樣是包覆在外面,然後要讓我們看到的那一層。」而他希望觀眾在展覽中除了畫作的正面,也強調作品的正反面和內外的關係。本次展出的作品以矩形圖案為繪畫主體,江淑筠說明,選用矩形是因為這是最能強調「面」的形狀,「如果是一個圓、一個三角或是有機的形狀。很容易會讓我們聯想到其他的東西。」他認為矩形很工整並有力量,可以讓繪畫自身成為主角,讓人更能專注地探索「面」這個主題。展覽也著重於作品與觀眾身體的互動,所以大多的畫作都以無題為命名,並放置於地面,讓畫作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與觀眾更貼近,希望打破大眾的觀看習慣。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學生江淑筠利用三個獨立作品交織,成為一組全新的作品。 圖/張倩怡攝雖然展覽空間不大,江淑筠仍利用窗戶和木架加入巧思,「正面到底是什麼,真的要繞進去之後,你才會看到它的那個面。」作品可隨著觀眾移動轉換觀看角度而產生不同的效果。他設計鏤空的木架,讓觀眾從門口的窗戶外看進去,會先看到窗戶上矩形的貼紙,再到鏤空架子上的黑白矩形,最後穿過木架看到大型的矩形,三層可以是獨立的作品,也可重疊成一組作品,「我們視覺已經不知不覺的用照相機的思維在看東西,但其實我是覺得肉眼的經驗還是沒辦法取代。」他表示,希望觀眾把整個展覽視作一件作品,並直接感受空間設計和畫作。 鏤空木架上的黑白矩形與後方的大型作品產生重疊效果,觀眾在不同角度看有不同效果。 圖/張倩怡攝展覽現場還有以圖像複製創作的《digital》系列,利用具有複數性的色紙重疊並掃描儀掃描後直接輸出,並以此探討影像世代的觀看習慣,「很多人都用圖片去認識作品,但我覺得那個原作可能根本不是你想像的,甚至是成千上萬種失準。」江淑筠說,一般攝影方式可大量複製影像但會使原作失真,他反而利用這複製性的手法創造唯一的原作,而且讓平面看似重疊立體,同時也在呼應主題的「面」和矩形作品。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學生江淑筠以圖像複製創作的《digital》系列,看似立體卻是平面。 圖/張倩怡攝曾觀看過江淑筠其他展覽的觀眾李冠瑩認為,這次的空間設計讓觀眾每次移動都可以獲得新的體驗,他說:「來到現場可以按不同的面向觀看,讓我覺得可以身歷其境。」觀眾劉昕宜也持相同看法,「他運用很多空間和建築的平面,告訴大家現在觀看的那一面是想傳達什麼,並以不同角度去呼應立面的主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