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闔家蓆地共賞皮影 大馬文化日成臺馬橋梁
生活
第1819期
闔家蓆地共賞皮影 大馬文化日成臺馬橋梁
焦點
2025-11-21
【記者顏貝恩台北報導】由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主辦、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協辦「2025年第四屆馬來西亞文化日」,以《一起走進文化日萬花筒》為主題,於15至16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登場。活動首度以「蓆地文化」與馬來傳統皮影戲(Wayang Kulit)為亮點,結合在地美食和藝術,展現大馬的多元樣貌。 在馬來社群中,蓆地文化常見於婚禮、節慶或家庭聚會的場合。早期,馬來人因家庭成員眾多、家具有限,蓆地而坐成為大家聚在一起的生活方式,隨後演變成獨有的文化。而皮影戲作為馬來半島代表性的傳統表演,透過簽桿操控人物剪影演出時,師傅(Tok Dalang)同樣是蓆地而坐,讓表演更貼近觀眾,彷彿由熟悉的朋友在眼前講述故事般親切。「我們把兩者放在同一個活動裡,就是想讓大家同時看到大馬文化的兩種樣貌:一種是大家平常就會接觸到的生活風景,另一種則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國立清華大學生暨文化日總召曾芷昕說道。 草皮廣場上,民眾三五成群蓆地而坐,從結伴而來的朋友,到攜家帶眷的家庭與長者皆有,在輕鬆的氛圍中交流著彼此的感受與見聞。民眾Michael Chen(化名)說道:「我認為蓆地文化對小朋友來說還滿友好的,因為他們比較習慣就這樣坐在地上。」民眾Matthew(化名)則認為,不論是歌舞表演或是享用餐點,蓆地而坐的文化讓整體環境顯得更加自在、有親切感,且更容易投入表演之中。「我覺得在這種忙碌的生活中,有機會可以參加一個類似野餐的活動很新奇,而且這個場地不是公園,旁邊都是建築物,真的很有趣。」來自香港的民眾Nathaniel(化名)分享道。 隨著夜色漸深,皮影戲在晚間時段上演。馬來西亞Fusion皮影戲團創辦人卓元炳表示,藉由光影與馬來文演繹的皮影戲,雖作為大馬重要的傳統技藝,卻隨著科技發展,逐漸失去社會關注。因此,團隊將皮影戲的手工影偶與光影設計融入《星際大戰》的角色設計,讓故事從民間題材走向科幻風格,也使觀眾在熟悉與新奇之間找到別具特色的觀賞體驗。觀眾Isa(化名)分享道:「雖然在語言上沒辦法完全理解,但主辦方有準備中英文字幕,其實滿貼心的。不過對小朋友來說,可能還是需要再多一些解說。」他指出,儘管存在語言隔閡,孩子在觀賞過程中仍被師傅的演出深深吸引,全程投入其中,也期待未來有更多機會欣賞皮影戲表演。觀眾孫先生(化名)認為,看完演出後他會更想理解皮影戲人偶的製作方式和相關的歷史背景。 「未來,活動可能會考慮加入介紹馬來西亞語言與台灣語言的差異作為對比,引起大眾共鳴。」曾芷昕說道。他期盼,每一年的文化日皆能讓臺灣民眾更理解馬來西亞的生活。協辦單位雲澗山創意有限公司創辦人陳映霖補充,團隊明年將思考融入不同族群的元素,呈現馬來西亞多元共存的樣貌,讓文化日持續成為連結台灣與馬來西亞的橋樑。
在台僑生傳遞家鄉特色 文化日展大馬多元樣貌
生活
第1799期
在台僑生傳遞家鄉特色 文化日展大馬多元樣貌
2024-11-15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2024第三屆馬來西亞文化日Hari Budaya Malaysia於9日至10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以「Jom Berkebaya一起來秀可峇雅」為主題,藉美食市集、舞團與僑生表演,展示馬來西亞的美食及服飾等文化遺產,讓留學生能一解鄉愁,同時也讓台灣民眾深入了解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特色。 大馬市集人潮絡繹不絕,民眾人手一份馬來西亞特色美食,如叉燒酥、斑斕糕等,不到中午許多美食便已售罄。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馬來西亞文化日總召謝芊怡熱情地介紹各個攤販,他說:「這裡有馬來西亞美食、特產、食材攤販,也有僑生定居台灣後開的餐廳『池先生』進駐。」他也提到,今年除了延長活動天數,更邀請多個國家的外交官員一同慶祝,邀請大家一同品嚐馬來西亞美食。 除了市集外,馬來西亞文化日在10日舉辦「在台僑生跨國串聯」,邀請三組在台馬來西亞僑生演唱多首馬來西亞流行歌曲,以及融合家鄉特色的自創曲,不僅唱出對故鄉的思念,同時也給予在台僑生鼓勵,「希望你們知道你們不是孤單的!」來自僑生團體「聯合世代」的學生黃靖傑向觀眾喊話道。 今年馬來西亞文化日以傳統服飾可峇雅(kebaya)(註一)為主題,謝芊怡和許多攤販皆穿上可峇雅,其他馬來西亞文化日團隊成員也披上蠟染(batik)(註二)服飾,共同慶祝文化日,展現多元文化的核心價值。謝芊怡說明,期待透過活動讓台灣人感受馬來西亞的人情味,「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能讓大家接觸道地的馬來西亞美食和文化。」他補充道,也希望藉馬來西亞文化日激起國人的團結與愛國之心。 註一:可峇雅(kebaya)是來自麻六甲、檳城的娘惹文化中的傳統服飾,馬來人與華人後裔即稱為娘惹。 註二:蠟染(batik)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盛行於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除了作為活動主辦方,也有許多僑生以表演者和觀眾身份參與了馬來西亞文化日。「在台僑生跨國串聯」的表演者,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流行音樂事業系學生陳彥勛表示,很少有馬來西亞人會特別來台學音樂,「所以我希望透過音樂傳遞家鄉文化,甚至獨有的口音特色。」他說。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的觀眾曹弘恩是今年初才來台的僑生,他說道:「吃到這裡的食物真的有回到家鄉的感覺,像是椰漿飯很還原!」不過他也補充,如果未來能有機會參與文化日的籌備,希望可以融入更多馬來西亞文化特色,像是馬來播棋(congkak)(註三),給台灣民眾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註三:馬來播棋(congkak)是以彈珠進行的兩人對弈遊戲。 活動志工長,國立清華大學學生張居易表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如果台灣展現的是民主自由,那馬來西亞展現的就是多元與包容。」他說道。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歡迎不同種族的人民交流,活動希望也把這樣的環境帶到馬來西亞文化日,讓僑生、台灣人在這裡形成新的群體並互相扶持,在台灣這片土地持續形塑多元文化環境。
領群眾跨越台馬種族隔閡 馬來西亞文化日重建大馬印象
生活
第1771期
領群眾跨越台馬種族隔閡 馬來西亞文化日重建大馬印象
2022-11-16
【記者邱楷淇綜合報導】馬來西亞舞者們身穿繡有織金花卉圖樣的娘惹衫,隨羊皮鼓聲擺動身體。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為宣揚馬來西亞文化,於13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首辦「2022馬來西亞文化日」,邀請在台馬來西亞餐廳和大馬文教人士一同響應市集,各類演出也展現馬來西亞文化多元面貌。 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於13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首辦馬來西亞文化日,當日市集掛滿了隨風飄揚的馬來西亞國旗。 圖/邱楷淇攝主辦方邀請眾多藝文團體,包括表演二十四節令鼓的馬來西亞藝文團體「众擊坊」、以罕見廣東獅演出著名的「飛鷹醒獅團」,而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南方節奏手鼓團」,其馬來手鼓演出令觀眾讚嘆不已。手鼓是最能代表馬來西亞的樂器,在當地時常為民間慶典揭開序幕。身為馬來西亞文化日策展人,同時也是南方節奏手鼓團團長的吳振南表示,希望具穿透力的手鼓之音,能跨越台馬之間的種族、語言隔閡,讓馬來西亞的文化特色深植台灣人心。 南方節奏手鼓團為觀眾帶來歡快的手鼓表演,團長兼馬來西亞文化日策展人吳振南也一展好歌喉。 圖/邱楷淇攝「我們馬來西亞的文化很多元,那你認同的到底是什麼文化?」吳振南向台下觀眾發問。馬來西亞因其地理、歷史,文化可以看見馬來、中華、伊斯蘭等元素,因此吳振南將馬來西亞文化總結為「努桑塔拉文化」(Nusantara)(註),這也是他的策展方向。他期盼透過馬來西亞文化日,在台灣人心中建立一個更完整的馬來西亞文化印象。註:努桑塔拉(Nusantara)這個詞是源自古爪哇語「nusa」(島嶼)+「antara」(以外)的組合詞,可以粗略地翻譯為「外島」,而吳振南在此將其譯為「群島」。「我在台灣的同學還會問我是不是住在樹上,他們也搞不懂馬來人和馬來西亞人的差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的李浩然無奈表示,雖然同學與他相處融洽,但他們對於馬來西亞仍有許多錯誤印象。不過他也表示,此活動讓台灣人充分了解馬來西亞文化,消除刻板印象。馬來西亞名產燒包攤老闆徐宗清看見不少台灣人踴躍和馬來西亞店家交流後開心表示,感覺大家都是一家人,「在馬來西亞文化日看見此景,就像回家一樣開心。」 燒包專賣店的老闆徐宗清來自馬來西亞,他賣的馬來西亞名產燒包在現場掀起一陣炫風。 圖/邱楷淇攝移民從原生地遷徙到居住地,促使文化融合,馬來西亞文化日總監陳心怡強調:「移民如何詮釋母國文化,文化又如何跨越種族產生共鳴,就是個需要不斷精煉的過程。」陳欣怡也期望未來馬來西亞文化日繼續舉辦,讓遊子彼此聯繫情感,一解鄉愁,也讓台馬有更多機會可以交流。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