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毽球基層政策待政策支持 盼以趣味方式向下扎根
2024-12-13
新知
顛覆舊免疫系統認知 成大提出病毒偵測新機制
2024-12-13
體育
越重重障礙展自我特色 全國跑酷大賽打造獨特賽制
2024-12-13
影音
北市民政會擬放寬預算 加速校舍修繕
2024-12-12
生活
【社論】難以破解的搶票難題:台灣該如何阻絕黃牛?
2024-12-12
影音
《學輔法》修正通過 盼改善校園輔導系統
2024-12-12
校園
政大欲推性別友善宿舍 調查問卷設計引爭議
2024-12-1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體育
第1802期
考驗力量與技術 相撲力士齊爭國手資格
2024-12-06
【記者潘慧芳台北報導】114年度相撲培訓國手選拔於1日在在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舉辦。邀請各級選手參賽,而大專生多來自臺北市立大學與真理大學,並從中挑選明年度世界盃世青盃相撲比賽及其他國際相撲賽會國手選拔資格。 相撲比賽場地稱之為土俵,選手只能於土俵內對決,在土俵內,不可有除腳掌外的其他身體部位碰觸到地板,一旦觸地或是離開土俵即為輸。一場相撲比賽最快可於5至10秒分出勝負,因此上台後必須全神貫注。而相撲的服裝也有規範,若是在職業賽場上,選手只能著腰帶 ( mawashi ) 上場,且只有男性可參與,比賽不分量級;但非職業賽場,選手可著襯衣,男女皆可參與,且依體重分為四個量級,分別為輕量級、中量級、輕重量級與重量級。 北市大林善宇原本是角力選手,上大學之後因北市大教練陳正豪也有涉獵相撲比賽,所以才接觸相撲,此次參加成人男子組輕量級(85kg以下),提及比賽狀況,他說:「雖然相撲不需要太多體能,但頭腦需要非常清晰,只要一落地,或是出界就輸了。」而比起角力,林善宇認為相撲相對刺激,因勝負只發生在一瞬間,需更專注謹慎,而角力是積分制,若其中一局不小心失誤,還有兩局比賽可以挽救。北市大江霖參加成人女子組中量級(65kg至73kg),談及平常練習狀況,他說:「因為校內女相撲選手都畢業了,所以現在都跟男生一起練,也有更多經驗與比自己更重的選手對抗。」 陳正豪認為選手今天表現不錯,「他們以前都是比角力上來的,所以面對相撲比賽,在心態調整上,相信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麼大問題。」談及選手平常訓練,陳正豪表示,當選手需要控制體重及飲食時,就會調整訓練量,畢竟飲食與訓練需要相輔相成。 而大眾對於相撲可能都會有些既定印象,例如體態豐腴、穿丁字褲,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林善宇分享,其實很壯碩的相撲選手不是只有脂肪,「他們的肌肉量其實比一般人還要高,因為體重在相撲場上就是種優勢,所以除了肌肉以外,他們也需要脂肪來增進體重。」中華民國相撲協會秘書長李俊儀,同時也是本場裁判,他表示大眾對於相撲的印象會是兩位穿著丁字褲的壯士在比賽,而可能許多人對於只穿丁字褲會認為較為赤裸,但在日本文化中,相撲為神聖的祭神儀式,穿著丁字褲也可讓觀眾欣賞相撲手的體態,同時代表選手沒有攜帶任何武器上場。提到相撲的推廣,李俊儀說明協會正積極向基層扎根,推動國小、國中及高中的相撲社團,同時也希望,若有其他技擊運動選手在其項目中無法上場,也可考慮轉至相撲項目。此外,在非職業賽場上,也新增女子超輕量級比賽,鼓勵更多女選手參與相撲。
新知
第1800期
埋葬蟲研究新發現 屍體重量成繁殖關鍵因素
2024-11-22
【記者蔣若暄報導】「我們驗證了長久以來使用實驗鼠作為繁殖資源,是具有代表性的。」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程助理教授孫烜駿與團隊成員林暐鈞、許耿彰、謝季恆、李月嘉,使用來自野外的動物屍體,研究埋葬蟲利用不同來源、重量的屍體繁殖情形,驗證過去實驗室針對埋葬蟲研究的有效性,成果於2024年10月刊登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 「埋葬蟲是一種會分解或清除屍體的昆蟲。」臺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生林暐鈞表示,埋葬蟲會利用死亡的生物繁殖並餵養後代,分解屍體時能促進土壤養分循環,也能作為全球暖化的生物指標。過去研究顯示,埋葬蟲數量會隨地區氣溫上升而顯著減少,觀察其族群狀況可了解當地溫度變化與環境破壞程度。孫烜駿指出過去的實驗多僅以小白鼠作為屍體,導致樣本過於單一,無法確定實驗結果能否反應埋葬蟲在自然界中的繁殖情況,希望探討埋葬蟲的生殖效率是否會因樣本來源和重量差異而改變。 「如果用鳥類或兩爬類,也許會因為屍體營養狀況不同影響到埋葬蟲繁殖。」為了釐清使用各類物種對埋葬蟲生殖的作用,團隊與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合作,取得哺乳類、鳥類、爬蟲類的野生動物屍體,並分析其體內的蛋白質與脂肪含量。結果發現,雖然三者的脂肪含量相近、爬蟲類的蛋白質組成較低,但對於埋葬蟲繁殖和幼蟲生長結果並無顯著影響。 確認埋葬蟲使用不同物種的生殖效果相似後,接著比較121組利用不同動物的繁殖表現差異。團隊將1到100公克、不同重量屍體各自放入容器,並加入一雌一雄的埋葬蟲與土壤,觀察卵數、孵化成功率、成蛹前的幼蟲數量與總重。「數量可以判斷族群大小,昆蟲越重代表越健康。」林暐鈞補充道。團隊發現實驗鼠和野外物種效果相似,最佳繁殖區間皆落在30到40公克。由此可知,不同物種影響不大,屍體重量才是幼蟲生長的關鍵因素,因此過去使用實驗鼠作為樣本,亦能反映出埋葬蟲在自然環境中的繁殖趨勢。 孫烜駿提到,取得屍體是研究中最困難的環節,「我們每次可取得的屍體數量可能只有20到30隻,所以必須累積很多代的實驗資料。」從營養測定到繁殖實驗,團隊歷時約一年半才完成。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黃文伯分析實驗結果對埋葬蟲領域研究的意義,「這篇研究可以說是幫以前所有學者背書。」
體育
第1636期
【全民運】台體重視劍道培訓 女子組奪金
2016-11-10
台中市代表隊選手張育甄(右)捕捉對手空隙,奮力擊打以求得分。圖/黃慧文攝【記者黃慧文台中報導】全民運劍道項目7日於北屯國小展開團體組過關賽決賽。女子組最終由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成員組成的台中市代表隊斬下金牌,而她們獲勝的關鍵,來自台體從基層培育起的完善體系。劍道過關賽每次對戰最多五分鐘,比賽方式近乎擂台賽。每個隊伍有五名選手,分別為前鋒、次鋒、中鋒、副將、主將。選手依序上陣,勝者留於場上等待對方第二名選手的挑戰。體育館內被分為兩個賽場,選手兩兩揮劍交鋒,竹劍擊打與選手壯勢的呼喊聲不僅迴盪在會場,更傳至校門口。還沒走入比賽場地,就被緊張的氣氛包圍。觀眾目不轉睛關注著賽事。尖叫與鼓掌聲隨著選手們每一次攻防後的交錯此起彼落,但這些都不影響選手們的專注。他們凝視著對手,沉默地觀察對方可能有的破綻,並在抓到空隙的瞬間發動攻勢,迅速揮下手中竹劍,順利取分。 台中市代表隊葉如敏(左)與高雄市代表選手李雙郡對峙。圖/黃慧文攝台中市代表選手葉如敏在決賽中與高雄市代表隊李雙郡對峙,時間進入最後20秒,李雙郡揮劍攻擊,葉如敏向後一縮靈巧躲過。兩人短暫拉開距離後,葉如敏隨即上前俐落揮劍,擊中李雙郡手部得分,並打出台中隊氣勢。最終台中隊僅以前兩名選手便擊敗高雄隊五名隊員,拿下冠軍。曾就讀台體、台中市體育總會劍道委員會聯絡人李春壹說明台體培育的體系。他指出,劍道選手們多從國中就開始訓練,並由台體出身的教練一路提攜,再進入有同樣來自台體教練駐紮的高中。最後這批從小受訓的選手以劍道專長回歸台體,畢業後又成為教練培育後輩。對於這樣完善的體系,台體葉貞妮有感地說:「新生代的選手很多,不會有人才斷層的問題。」台中市代表隊教練林春燕表示,這批選手認識的時間很長,「就像是家庭一樣。」她認為團結一心也是比賽獲勝的重要原因。而葉貞妮也提到,她們的團結信念,使自己將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此外,教練團對選手的付出及指導,也使她們能一路過關斬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