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散打專項賽事選手皆不足 選手盼提高大眾曝光度
體育
第1788期
散打專項賽事選手皆不足 選手盼提高大眾曝光度
焦點
2023-12-06
長榮大學運動競技學系學生蔡維佑(圖左)運用後手重拳,在社會男子組第8量級中奪得金牌。 圖/杜以璇攝【記者杜以璇台中報導】出拳、踢腿、閃躲,場上紅藍兩道敏捷的身影快速出招,互不相讓。112全國中山盃武術錦標賽散打項目於3日開打,吸引各路好手前來比試。參賽選手從學童至成人,無不希望活用平日所學抱走獎牌。不過,台灣較少專項散打的賽事,從事散打的職業選手也相當缺乏。 散打源於武術,並將武術套路中的摔、打、踢等攻防的招式應用在實戰上。 圖/杜以璇攝「散打運用拳術、腿法跟摔技等技巧,是滿有實戰性的一種運動。」中華民國自由搏擊運動協會理事長李穎和分享道。散打由傳統武術衍伸而來,後融合柔道、跆拳道、拳擊等現代武術。兼容的特性讓散打比賽限制少,選手也更自由。而散打融合多樣競技運動,也吸引選手跨域參賽。目前就讀長榮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的蔡維佑選手專項拳擊,在散打賽場上,他也發揮拳擊特性,以強力的後手攻擊來奪分。 來自國立清華大學散打搏擊的選手郭品增(圖左),第一次參賽便順利抱回金牌。 圖/杜以璇攝但散打賽事常與其他武術項目合辦,少有屬於散打的專屬比賽。中華民國少林拳道協會秘書長陳清欽解釋:「每局比賽最少需五名裁判,裁判團總人數約需15人進行輪替,人事成本高,但參加散打的人不多,專項賽事少是基於經費考量。」在社會男子組第5量級奪得金牌的國立清華大學散打搏擊社員(以下簡稱清大散打社)郭品增進一步點出問題,他認為散打運動在台曝光度不足,因此專項賽事難以發展,「可能舉辦一些趣味活動或體驗賽讓大眾更了解,未來獨立舉辦比賽的頻率或許也會增加。」 散打比賽因條件限制較少,選手的自由度高,危險性同時也高上許多。 圖/杜以璇攝台灣散打專職選手缺乏,除了大眾關注度不高,安全性也是降低新手投入的考量。散打比賽限制少,選手的進攻手段增加,危險性也變相提升,「有時比賽沒有為大專生設立的組別,學生可能會遇到專業選手,強度及危險性都比較高。」清大散打社指導教練葉德昌說道。李穎和也分享在拳館看到許多家長不願帶孩子練習,害怕他們受傷,「之後協會到校園推廣,學生也在賽事中有不錯的表現,家長才比較放心。」談到大專院校的散打發展,李穎和表示近年參與人數有明顯上升,「過去沒有那麼多大專院校的社團來參賽,今年的參與滿踴躍的。」清大散打社長陳佳隆也分享這學期的招生盛況:「招新時我們有舉辦體驗活動,所以這學期幾乎滿招。」但他提到,社團強制力低,多數社員仍以學業為主。郭品增則以自身經驗分享:「在練習跟課業中取得平衡是很大的挑戰,但如果真的喜歡這項運動還是會堅持下去。」 目前就讀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的學生黃子容(圖左),在過去便有拳擊基礎,接觸散打運動時也因而快速上手。 圖/杜以璇攝
廢鹼液再利用 高大「鎂」化溶鋁程序
新知
第1740期
廢鹼液再利用 高大「鎂」化溶鋁程序
2020-12-16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鋁擠工廠用鹼液清除模具中的殘留鋁渣後,會產生大量具汙染性的含鋁廢鹼液,廠商往往需付出高額處理成本。有鑑於此,國立高雄大學應用化學系團隊發明「線上純化溶鋁程序」,運用鎂化合物改良回收鋁的效率,並將廢鹼液回收再利用,盼能促進綠色、循環經濟。此發明於6日獲「2020全國循環創新競賽」的循環綠色創新主題優勝。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化學系學生顏煜昇、蘇毓婷和林謙(左起)組成團隊「精靈煉水」發明「線上純化溶鋁程序」,獲「2020全國循環創新競賽」的循環綠色創新主題優勝。 圖/蘇毓婷提供一般鋁擠工業會將鋁放入模型,擠壓出特定形狀的鋁製零件,但製作完畢後,模具的邊角會留下鋁殘渣。高大應化系特聘教授蔡振章解釋,為了洗淨殘渣,工廠會先用氫氧化鈉鹼液溶出模具內的鋁,形成含鋁廢鹼液,接著加入硫酸,利用酸鹼中和反應,形成硫酸鋁。此舉雖能排除廢鹼液中的鋁離子,卻會降低廢鹼液的酸鹼值,使鹼液無法回收再利用。除破壞鹼度的問題外,由於硫酸鋁為易溶於水的電解質,會導致處理後的廢液仍存有過量的鋁,而不符合排放標準。為了保留鹼度並有效清除廢鹼液中的鋁離子,高大應化系學生蘇毓婷表示,團隊先控制溫度和時間,製備不同於市售的鹼性硝酸鎂(註1),以其代替硫酸加入含鋁廢鹼液,得到不溶於水的水滑石,提高除鋁效率,並維持回收後的廢液鹼度。藉此,工廠能回收利用廢鹼液,減少新鮮鹼液的使用量和成本,同時實踐環保理念。註1:一般市售硝酸鎂為酸性。而水滑石是一種具高價值、多用途的奈米材料,可用於塑膠添加劑、反應催化劑等。蔡振章補充,原先利用硫酸除鋁得到的硫酸鋁,每公斤僅價值約新台幣40元,至於一公斤的水滑石則可賣約4300元,收益增加百倍。蘇毓婷表示,團隊亦利用微胞自我組裝法(註2),使鎂離子、鋁離子等微小粒子可自行聚集,形成規則排列、價值較高的純相水滑石。註2:微胞自我組裝法是一種常見的奈米材料合成方法。在適當的反應條件下,如溫度、時間,使小粒子不需外力,就能自行聚集形成具有規則結構、週期性的排列。 團隊利用硝酸鎂和水熱反應,成功將含鋁廢鹼液(左)回收並分離為再生鹼液(中)和水滑石(右)。 圖/蘇毓婷提供另外,團隊也考量工廠運作的安全性,因此使用水熱法(註3)於不鏽鋼釜內進行除鋁流程,蘇毓婷說:「團隊使用水熱法將反應溫度設定於100度以下。」因反應溫度低,釜內隨高溫產生的水蒸氣壓力較弱,可避免壓力過大產生爆炸,降低操作的危險性。此外,團隊發明提升含鋁廢鹼液的回收率,藉此節省廢液儲存的空間,也減少外漏污染的疑慮。註3:水熱法指以水為溶劑,加入反應物後,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於密封的容器進行化學反應。此方法的優點為反應溫度較低、步驟簡單,並較易控制產物的理想配比及結構形態。團隊先於廢鹼純化設備(左)進行水熱反應除鋁,再利用奈米材料過濾設備(右)將水滑石與再生鹼液分離。 圖/蘇毓婷提供喬泰鋁業營業部吳小明(化名)表示,含鋁廢鹼液具有腐蝕性,因此工廠建有儲存槽管理廢液,需耗費大量成本,團隊發明若能減少廢液,可減輕管理壓力,他樂觀其成。目前,團隊技術已進入專利審查階段,蘇毓婷表示,希望未來能改良此次發明,「解決含有不同離子種類的廢水,製備不同的奈米材料。」
制度矛盾下的法醫困境:人力過剩與不足問題並存
專題
第1705期
制度矛盾下的法醫困境:人力過剩與不足問題並存
2019-06-20
【專題記者許容瑄、黃俐榛、林奕辰、莊珺茹、謝承學綜合報導】「醫師是看活人,法醫是看死人。」傳統觀念中談到「死亡」時,人們往往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有一群人的工作就是跟死者對話,他們抽絲剝繭,在冰冷的解剖室裡試圖找出致死關鍵,他們是面對死因的最前線——法醫。不過,目前全台僅有五十多位法醫,且並不是全數都能解剖大體,而這些法醫正因矛盾的制度進退兩難。 「可解剖的人太少,不可解剖的人太多」:法醫動刀門檻提高法醫檢驗屍體的過程稱為「相驗」。若遇需解剖的案件,則需由具「解剖資格」的法醫參與相驗。據法務部統計,2013至2018年台灣平均一年送交解剖屍體的案件約2037件,然而全台能夠執刀解剖的公職法醫師僅有三位。因人力嚴重不足,剩餘的案件會分派給擁有解剖資格但不在公部門任職的「兼任研究員」處理,但全台的兼任研究員也只有八位。「這麼多年來,真正專任的法醫很少。」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病理組組長、全台三位法醫病理專科醫師之一的許倬憲表示,一名法醫一年的理想工作量是解剖200具屍體,但目前的專任法醫師人數不足,不得已之下只能將工作委託兼任研究員。弔詭的是,雖然具解剖資格的法醫人力不足,但無解剖資格的法醫職缺卻始終僧多粥少。「當初會想唸法醫研究所是因為小時候看了很多(法醫相關)影集,進來之後發現不是想像的那樣。」國立台灣大學法醫研究所學生李俐融表示,他所屬的「乙組」學生成為公職法醫師後不具解剖資格,且公職法醫師缺額稀少。以2018年為例,全台灣僅招收一名缺額,卻多達11個人報考。激烈的競爭使得許多法醫研究生必須尋找與所學無關的工作、放棄多年努力,究竟是什麼樣的制度和環境,造成台灣法醫界「可以解剖的人不夠,不能解剖的人太多」? 也許要從2015年的一場修法探討起。 醫師法醫執照皆須具備  可解剖法醫人力驟減2015年立法院修訂《法醫師法》,引發法醫界與醫界的軒然大波,亦造成《法醫師法》與《刑事訴訟法》相互矛盾。修法前,依《法醫師法》與《刑事訴訟法》規範,具有「醫師」資格者可進行解剖。也就是說,若為醫師,即便沒有法醫執照,仍可以「顧問法醫」、「榮譽法醫」等名義執行解剖。但是立法院修訂《法醫師法》後,解剖需由「法醫師」執行,然而《刑事訴訟法》中仍規定「醫師」才能解剖。因此在不違背《刑事訴訟法》與《法醫師法》的條件之下,解剖者必須同時擁有法醫與醫師執照。台大法醫研究所教授、現任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孫家棟醫師說明,解剖業務應由法務部法醫所內的專任公職法醫師負責,然而,台灣一年2000多件的案件對現有的三位法醫來說是龐大的負荷,因此會有「兼任研究員」參與解剖。法務部法醫所亦利用審核制度(註)降低解剖數量,以減輕三位公職法醫師的工作量,「無法應付的案件則委託我們這些兼任研究員。」註:審核制度是由法務部決定是否進行解剖的標準,法務部提高標準使受理解剖件數減少。從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受理解剖及鑑定案件統計數據來看,2015年前,每年委託兼任研究員解剖及鑑定的件數約佔五到八成。但在2015年修法後由於需要兩張執照,2016年與2017年委外的案件數大幅下降至約三成。由此可見,2015年《法醫師法》的修訂使得沒有法醫執照的兼任研究員無法進行解剖。在總解剖案件量無顯著變動的情形下,公職法醫師的工作負擔明顯上升。 誘因不足、學制不完善  法醫入行意願低僅管可解剖法醫的工作負擔增加,法務部法醫所卻招不到符合資格的法醫補充人力。除了資格問題,薪資過低也是造成台灣「具解剖資格」法醫數量不足的主因之一。法醫所病理組組長許倬憲解釋,台灣的法醫體系由法務部管轄,且公務人員的薪水不能隨意調動。一般新進醫師的月薪約12萬元,薪水還會隨著晉升增長,但法醫的月薪卻一直都只有十萬元。當醫師的收入遠高過法醫,將導致同時具醫師與法醫資格的人不願投身法醫行列。由於成為法醫的誘因低,一直以來台灣法醫從業人員並不多。政府為鼓勵人才投身法醫領域,於2003年在台大成立法醫學研究所,並以學歷為門檻,分設甲、乙兩組。報考甲組的學生,需具有醫學、中醫或牙醫等學位;而乙組則開放其他醫學相關科系學生報考。兩組學生從法醫研究所畢業後,皆須考取法醫執照才具有法醫資格。甲乙組學生雖皆稱為「法醫」,但其中只有甲組學生能負責解剖工作,乙組畢業生僅能擔任有法醫頭銜的鑑識人員。 如前文所提及,由於2015年《法醫師法》的修訂,沒有醫師執照的法醫,也就是乙組畢業後考取法醫執照之學生,僅能進行屍體相驗與毒物鑑定、證物鑑定等業務。又因為各地檢署每年開出的缺額十分稀少,這些畢業後的學生雖有法醫執照卻始終等無職缺。當初為解決「法醫荒」設立研究所的初衷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衍生出新的問題,擁有法醫執照卻無法成為公職法醫師的「流浪法醫」成了另一個待解決的困境。許倬憲認為,以學校體制培育法醫並不符合職場需求,「你知道一個蘿蔔一個坑,你必須要有一個在職的退休,才有辦法人進來,這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從法醫研究所一年所招收的人數來看,近五年兩組招收學生合計不超過五人,但地檢署開出的職缺每年卻幾乎只有一人。乙組學生李俐融就表示,《法醫師法》立法初期釋出非常多名額給乙組學生,因此頭一兩年順利成為法醫的人並不少。然而,後幾年政府漸漸用多種說法來降低名額數量,如缺額已滿或無人退休等等。李俐融進一步說到,「但是我們所每年還是會不斷地招收新生,假設每年都畢業兩個但是兩年只開一個缺,就會累積越來越多有執照的法醫。」前刑事局法醫室主任、戴德法醫事務所負責人石台平表示,台灣目前主導立法的人皆不具備法醫身份,現任法醫研究所的所長也不是法醫,非法醫專業的學者卻是立法者,才會間接導致制度不適用現況,他形容:「政府的作法是『問道於盲』。」 法醫到底該不該是醫生? 醫界法界意見分歧面對法醫「不足」與「過多」並存的問題,李俐融認為若能鬆綁解剖需有醫師執照之限制,就能夠讓人力重回平衡。他解釋,法醫研究所的學生除了法醫領域的學習也須具備醫學知識,「我們(和甲組學生)也就差那一年(臨床實習),如果要我多上一年我也願意啊。」在此情況下,為何要質疑無醫師背景的法醫在解剖業務上的能力?他也提出疑問,既然大部分醫師並不想擔任公職法醫師,為什麼政府又限制無醫師執照學生的解剖資格?李俐融坦言,身旁同學畢業後的規劃大多為回歸大學科系的專業領域,對成為法醫也已不抱太大期望。李俐融無奈地說:「反正就是又要質疑你,又要你修課。」對於乙組學生來說,即使知道成為公職法醫的道路越趨不明朗,卻也只能硬著頭皮完成學業。不同於李俐融,法醫高大成則認為法醫必須具有醫師資格。他不諱言地說:「人命關天的情況下,不能說醫師不做就讓你們(無醫師資格的法醫)來做。」高大成認為檢驗報告送交法庭後若結果有誤,無法醫專業的法官可能無法察覺。 法醫高大成認為法醫仍須具備醫師執照,因此並不認同設立乙組研究所的做法。 圖/林奕辰攝 許倬憲則認為乙組學生擁有足夠能力執行解剖業務,他反而指出,無醫師執照的法醫面臨的問題不只是資格。大部分死者家屬會認為無醫師執照的法醫專業度不足,法醫在面對法官時也會遇到困難,許倬憲舉例:「法庭上會問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你解剖幾件,你現在學經歷怎麼樣?」同時也須考慮其他先進國家標準,除了台灣和中國,歐美國家都明訂法醫須具備醫師資格。許倬憲進一步說明,其實公部門中具解剖資格的專任法醫師人員不足,並不是資格過度嚴苛的問題,符合資格的大有人在,只是法醫工作的誘因太低。「(台大法醫研究所)甲組每年都有人錄取、畢業,但還是沒有人要來(當公職法醫師)。」他透露,醫師考入法醫研究所有時是為了豐富自身學歷,並不一定會投入法醫工作。為改善解剖人力不足的問題,高大成指出放寬資格並不是解方,應要縮短醫師和法醫的待遇差距。同時,他也提出另一個方法,「請醫學系畢業但沒通過醫師執照的人去上課,給他重新訓練過再去考法醫。」高大成認為,若從落榜醫師們中挑選法醫人才,他們也許願意接受法醫較低的待遇。 修法紓緩人力僅是第一步 改善法醫待遇是重點2019年5月10日,立法委員尤美女等人提出《刑事訴訟法》二一六條條文修正草案,盼將《刑事訴訟法》內容與《法醫師法》統一,讓法醫不必擁有醫師資格仍可行解剖業務。若修法通過,可解剖的人力理應可得到紓緩,乙組畢業生也能順利找到工作。然而修法只是第一步,乙組學生要如何讓法庭認可其能力才是關鍵。「法庭對一個法醫的要求其實是非常嚴苛的,檢驗報告封面的資格要一堆,越多的資格人家越喜歡。」許倬憲認為判定死因是重責大任,如果由多個法醫一起以「法醫機構」的名義合出檢驗報告書,便可以減少外界質疑。儘管放寬資格能否改善台灣法醫面臨的人力困境,各界眾說紛紜,但改變現狀已刻不容緩。修法只是個中繼站,為了讓法醫資格的篩選標準符合工作時真正所需的能力,並使人力達到平衡,台灣法醫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許多年輕人都被修法後門檻卡住,但法醫界需要的是傳承。」正如許倬憲所說,若法醫界無法改善甄補機制,導致不能逐步補入新進法醫,法醫人才將會出現斷層。 
國內無專責機構 泰檢效力不一
校園
第1640期
國內無專責機構 泰檢效力不一
2016-12-08
【記者龐家姍綜合報導】因應政府「新南向政策」,國內大學開始推動東南亞語言課程,為幫助學生檢視學習成效,國立高雄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更將於本月中首辦泰語檢定考試。但國內沒有統一機構負責,導致兩所大學所辦的檢定效力不相同。 政大、高大與民間團體TCLA舉辦的泰語檢定之比較。圖/龐家姍製高大取得泰國第一學府朱拉隆功大學在台的唯一授權,將於10日舉辦泰語檢定。承辦人王黎諠指出,檢定內容比照泰國校方針對泰語非母語人士的能力測驗,成績同多益用分數去做等級區別,共分五個等級,且廣為當地政府、企業採用。「將來求職希望爭取外派的機會,此時證書就很重要。」高大亞太工商管理學系學生黃盟凱提到,校內的檢定是與泰國名校合辦、專門給非泰國籍人士且官方承認,較具公信力。即將去泰國唸碩士、學習泰文逾一年的政大民族學系學生廖嘉君認為,檢定若有授權會比較有保障。而政大17日舉辦的檢定則是為了滿足學生與社會人士的需求,參考日本的泰國語文檢定測驗能力分級,考試內容依程度分為初階一、初階二。政大泰文教師張君松表示,這次是政大的首辦亦是試辦,往後會視考生狀況增加中、高級。首辦的兩校參考標準不同,張君松強調,公信力是其次,主要是有檢定成績讓泰語學習者做參考。他認為兩者的存在就像英檢跟托福,提供考試但成績分級制度不同,各有考生的需求存在,必須並存。相較大學今年開始舉辦檢定,由泰語教師及泰國研究學者等所組成的「TCLA台灣泰國文化暨語言交流協會」,在新南向政策之前就開始推動泰語,秘書長洪銘謙指出,當時學習者少,加上「我們的檢定沒有政府補助,自負盈虧」,以致推行不易。曾考過TCLA第一屆檢定、國立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學生李育安也表示,知道這個檢定的人太少,故效力不高。然而考生程度不均亦是難題。TCLA參照日本的泰國語文檢定測驗作為分級基準,最低第五級、最高第一級,目前國內僅有屬初級的四、五兩級。洪銘謙認為,對普遍台灣學生而言,第四級考試已不太容易。洪銘謙提到,協會的檢定是逐步推動,初期是台灣大專泰語教師統合瞭解泰語學生狀況,目前是請泰國審題的中期階段。但對於已學習泰文四年、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學生蕭忠瑋而言,台灣泰檢只有初級,讓他不想考試。洪銘謙補充,預估明年會開始邀請泰國方幫忙出進階,也提及儘管目前學習泰語人數已明顯提升,但大學中仍沒有泰語專任老師、專門推動泰語,協會將致力於推動大學成立泰語系,完善學生學習東南亞語言的環境。
高大密室脫逃 學生扮偵探揭黑心油真相
生活
第1596期
高大密室脫逃 學生扮偵探揭黑心油真相
2015-05-07
玩家拿著手電筒,翻找著客戶交易年份表,找出食品添加黑心油的年份。圖/盧俐妤攝 【記者盧俐妤高雄報導】光線昏暗的密室內,玩家拿著手電筒,循著字條上的提示,專注破解寶箱密碼鎖。高雄大學學生會2、3日舉辦以食安為主題的「The Walking Oil密室脫逃」,玩家須於1小時內依線索解密,尋找黑心油的真相。 調查員小何在頂舊企業的加工廠發現一罐不明油瓶,卻在調查中被人擊昏並受困於倉庫裡。參賽者須化身探員潛入密室,救出被綑綁在椅子上的小何,循著提示找出方法逃脫,並將真相帶回調查局。玩家、政治法律系學生張郡純表示,遊戲搭配食安劇情並輔以影片呈現,讓人更身歷其境。 「今年發現一種新的替代油,不但價格便宜,用起來品質也跟原本的油差不多…」辦公室內存有不同年份的客戶交易資料,玩家依照董事長留下的字條尋找疑點,找出資料上食品開始添加黑心油的年份。 活動組組長、財經法律系學生陳志鴻解釋,如何設計劇情套入關卡中較費心思。如桌上散落著不同國家的錢幣,暗示此為董事長的洗錢證據。探員須透過提示排出強國順序,即得寶箱密碼並破關。 關卡多為高中程度知識,但解題過程繁瑣,約有1/3組隊伍未能在時限內完成。學生會會長、法律系學生許育仁表示,關卡強調邏輯概念,玩家應善用聯想力與觀察力,才能推開最後一道門逃出密室。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