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體育
第1804期
世新打線無懼落後拚保級 高大團結一心全力搶勝
2024-12-20
【記者潘慧芳台東報導】113學年度UBL大專棒球聯賽公開一級預賽於11月25日開打,共16支球隊,採單循環賽制,取前8名之球隊晉級複賽。此次參賽隊伍有南華大學、輔仁大學、國立高雄大學與世新大學等。15日於臺東縣棒球村第一棒球場,上午由世新大學對戰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世新以8:10落敗;下午則由臺北市立大學對上國立高雄大學,北市大以7:4逆轉高大。 世新在三局上半結束以1:9落後,然而在三局下半連得七分將比分追至一分差,然而後續臺體投手回穩,打線也再添兩分,最後仍以10:8擊敗世新。賽後,世新隊長林書煒表示,現在球隊的隱形失誤過多,穩定度不如其他隊伍。世新投手石正暘則分享,這種大比分落後的情況,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並不會因此放棄,由上壘開始,逐步得分,慢慢追趕。 而提及現在球隊排名,林書煒說:「無論對手是誰,每一場都會盡全力去打,因為每場比賽都還是有機會贏。」因世新現排名末尾,面臨降級的風險,石正暘表示,不能因為排名墊底而怯場,比賽都有機會贏,但會因心態緊張而失誤。另外,談到與聯賽常勝軍對戰,石正暘說道:「雖然他們是一級聯賽前半段,甚至有機會衝擊冠軍的球隊那又怎樣,我們也會想辦法贏,證明說我們沒有輸很多,我們甚至可以贏的這種挑戰者的心態。」 至於高大與北市大的對戰中,高大在六局上半原以4:2領先北市大,然而在六局下半崩盤,出現失誤及五個保送,種下敗因。對此高大總教練林朝揚說明,球隊有多場比賽都在第五六局出現致命失誤,「因為球隊經驗不足,當比賽出現狀況時,無法即時處理狀況,導致失分。」 因高大現排名倒數第二,在面對每場比賽時,都需抱持著盡力搶勝的心態,林朝揚坦言,「作為教練想看到的是,贏要有內容,輸也要有內容。」而高大隊長江瑋皓認為,UBL是長期的比賽,每場都盡全力打,一步步來。林育成則補充說道:「我們團結一心,穩扎穩打,就算輸了比賽,明天依然是新的開始。」最後,江瑋皓提及球隊在連敗或是氣勢低迷時,會聊聊一些場外的事情,讓團隊放鬆下來,而在場外球隊盼改運求勝,就會去買鳳梨或撒鹽求好運。林朝揚也鼓勵球員,「教練已經相信你了,你們就要相信自己。」
體育
第1788期
散打專項賽事選手皆不足 選手盼提高大眾曝光度
焦點
2023-12-06
長榮大學運動競技學系學生蔡維佑(圖左)運用後手重拳,在社會男子組第8量級中奪得金牌。 圖/杜以璇攝【記者杜以璇台中報導】出拳、踢腿、閃躲,場上紅藍兩道敏捷的身影快速出招,互不相讓。112全國中山盃武術錦標賽散打項目於3日開打,吸引各路好手前來比試。參賽選手從學童至成人,無不希望活用平日所學抱走獎牌。不過,台灣較少專項散打的賽事,從事散打的職業選手也相當缺乏。 散打源於武術,並將武術套路中的摔、打、踢等攻防的招式應用在實戰上。 圖/杜以璇攝「散打運用拳術、腿法跟摔技等技巧,是滿有實戰性的一種運動。」中華民國自由搏擊運動協會理事長李穎和分享道。散打由傳統武術衍伸而來,後融合柔道、跆拳道、拳擊等現代武術。兼容的特性讓散打比賽限制少,選手也更自由。而散打融合多樣競技運動,也吸引選手跨域參賽。目前就讀長榮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的蔡維佑選手專項拳擊,在散打賽場上,他也發揮拳擊特性,以強力的後手攻擊來奪分。 來自國立清華大學散打搏擊的選手郭品增(圖左),第一次參賽便順利抱回金牌。 圖/杜以璇攝但散打賽事常與其他武術項目合辦,少有屬於散打的專屬比賽。中華民國少林拳道協會秘書長陳清欽解釋:「每局比賽最少需五名裁判,裁判團總人數約需15人進行輪替,人事成本高,但參加散打的人不多,專項賽事少是基於經費考量。」在社會男子組第5量級奪得金牌的國立清華大學散打搏擊社員(以下簡稱清大散打社)郭品增進一步點出問題,他認為散打運動在台曝光度不足,因此專項賽事難以發展,「可能舉辦一些趣味活動或體驗賽讓大眾更了解,未來獨立舉辦比賽的頻率或許也會增加。」 散打比賽因條件限制較少,選手的自由度高,危險性同時也高上許多。 圖/杜以璇攝台灣散打專職選手缺乏,除了大眾關注度不高,安全性也是降低新手投入的考量。散打比賽限制少,選手的進攻手段增加,危險性也變相提升,「有時比賽沒有為大專生設立的組別,學生可能會遇到專業選手,強度及危險性都比較高。」清大散打社指導教練葉德昌說道。李穎和也分享在拳館看到許多家長不願帶孩子練習,害怕他們受傷,「之後協會到校園推廣,學生也在賽事中有不錯的表現,家長才比較放心。」談到大專院校的散打發展,李穎和表示近年參與人數有明顯上升,「過去沒有那麼多大專院校的社團來參賽,今年的參與滿踴躍的。」清大散打社長陳佳隆也分享這學期的招生盛況:「招新時我們有舉辦體驗活動,所以這學期幾乎滿招。」但他提到,社團強制力低,多數社員仍以學業為主。郭品增則以自身經驗分享:「在練習跟課業中取得平衡是很大的挑戰,但如果真的喜歡這項運動還是會堅持下去。」 目前就讀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的學生黃子容(圖左),在過去便有拳擊基礎,接觸散打運動時也因而快速上手。 圖/杜以璇攝
新知
第1740期
廢鹼液再利用 高大「鎂」化溶鋁程序
2020-12-16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鋁擠工廠用鹼液清除模具中的殘留鋁渣後,會產生大量具汙染性的含鋁廢鹼液,廠商往往需付出高額處理成本。有鑑於此,國立高雄大學應用化學系團隊發明「線上純化溶鋁程序」,運用鎂化合物改良回收鋁的效率,並將廢鹼液回收再利用,盼能促進綠色、循環經濟。此發明於6日獲「2020全國循環創新競賽」的循環綠色創新主題優勝。 國立高雄大學應用化學系學生顏煜昇、蘇毓婷和林謙(左起)組成團隊「精靈煉水」發明「線上純化溶鋁程序」,獲「2020全國循環創新競賽」的循環綠色創新主題優勝。 圖/蘇毓婷提供一般鋁擠工業會將鋁放入模型,擠壓出特定形狀的鋁製零件,但製作完畢後,模具的邊角會留下鋁殘渣。高大應化系特聘教授蔡振章解釋,為了洗淨殘渣,工廠會先用氫氧化鈉鹼液溶出模具內的鋁,形成含鋁廢鹼液,接著加入硫酸,利用酸鹼中和反應,形成硫酸鋁。此舉雖能排除廢鹼液中的鋁離子,卻會降低廢鹼液的酸鹼值,使鹼液無法回收再利用。除破壞鹼度的問題外,由於硫酸鋁為易溶於水的電解質,會導致處理後的廢液仍存有過量的鋁,而不符合排放標準。為了保留鹼度並有效清除廢鹼液中的鋁離子,高大應化系學生蘇毓婷表示,團隊先控制溫度和時間,製備不同於市售的鹼性硝酸鎂(註1),以其代替硫酸加入含鋁廢鹼液,得到不溶於水的水滑石,提高除鋁效率,並維持回收後的廢液鹼度。藉此,工廠能回收利用廢鹼液,減少新鮮鹼液的使用量和成本,同時實踐環保理念。註1:一般市售硝酸鎂為酸性。而水滑石是一種具高價值、多用途的奈米材料,可用於塑膠添加劑、反應催化劑等。蔡振章補充,原先利用硫酸除鋁得到的硫酸鋁,每公斤僅價值約新台幣40元,至於一公斤的水滑石則可賣約4300元,收益增加百倍。蘇毓婷表示,團隊亦利用微胞自我組裝法(註2),使鎂離子、鋁離子等微小粒子可自行聚集,形成規則排列、價值較高的純相水滑石。註2:微胞自我組裝法是一種常見的奈米材料合成方法。在適當的反應條件下,如溫度、時間,使小粒子不需外力,就能自行聚集形成具有規則結構、週期性的排列。 團隊利用硝酸鎂和水熱反應,成功將含鋁廢鹼液(左)回收並分離為再生鹼液(中)和水滑石(右)。 圖/蘇毓婷提供另外,團隊也考量工廠運作的安全性,因此使用水熱法(註3)於不鏽鋼釜內進行除鋁流程,蘇毓婷說:「團隊使用水熱法將反應溫度設定於100度以下。」因反應溫度低,釜內隨高溫產生的水蒸氣壓力較弱,可避免壓力過大產生爆炸,降低操作的危險性。此外,團隊發明提升含鋁廢鹼液的回收率,藉此節省廢液儲存的空間,也減少外漏污染的疑慮。註3:水熱法指以水為溶劑,加入反應物後,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於密封的容器進行化學反應。此方法的優點為反應溫度較低、步驟簡單,並較易控制產物的理想配比及結構形態。團隊先於廢鹼純化設備(左)進行水熱反應除鋁,再利用奈米材料過濾設備(右)將水滑石與再生鹼液分離。 圖/蘇毓婷提供喬泰鋁業營業部吳小明(化名)表示,含鋁廢鹼液具有腐蝕性,因此工廠建有儲存槽管理廢液,需耗費大量成本,團隊發明若能減少廢液,可減輕管理壓力,他樂觀其成。目前,團隊技術已進入專利審查階段,蘇毓婷表示,希望未來能改良此次發明,「解決含有不同離子種類的廢水,製備不同的奈米材料。」
專題
第1705期
制度矛盾下的法醫困境:人力過剩與不足問題並存
2019-06-20
【專題記者許容瑄、黃俐榛、林奕辰、莊珺茹、謝承學綜合報導】「醫師是看活人,法醫是看死人。」傳統觀念中談到「死亡」時,人們往往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有一群人的工作就是跟死者對話,他們抽絲剝繭,在冰冷的解剖室裡試圖找出致死關鍵,他們是面對死因的最前線——法醫。不過,目前全台僅有五十多位法醫,且並不是全數都能解剖大體,而這些法醫正因矛盾的制度進退兩難。 「可解剖的人太少,不可解剖的人太多」:法醫動刀門檻提高法醫檢驗屍體的過程稱為「相驗」。若遇需解剖的案件,則需由具「解剖資格」的法醫參與相驗。據法務部統計,2013至2018年台灣平均一年送交解剖屍體的案件約2037件,然而全台能夠執刀解剖的公職法醫師僅有三位。因人力嚴重不足,剩餘的案件會分派給擁有解剖資格但不在公部門任職的「兼任研究員」處理,但全台的兼任研究員也只有八位。「這麼多年來,真正專任的法醫很少。」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病理組組長、全台三位法醫病理專科醫師之一的許倬憲表示,一名法醫一年的理想工作量是解剖200具屍體,但目前的專任法醫師人數不足,不得已之下只能將工作委託兼任研究員。弔詭的是,雖然具解剖資格的法醫人力不足,但無解剖資格的法醫職缺卻始終僧多粥少。「當初會想唸法醫研究所是因為小時候看了很多(法醫相關)影集,進來之後發現不是想像的那樣。」國立台灣大學法醫研究所學生李俐融表示,他所屬的「乙組」學生成為公職法醫師後不具解剖資格,且公職法醫師缺額稀少。以2018年為例,全台灣僅招收一名缺額,卻多達11個人報考。激烈的競爭使得許多法醫研究生必須尋找與所學無關的工作、放棄多年努力,究竟是什麼樣的制度和環境,造成台灣法醫界「可以解剖的人不夠,不能解剖的人太多」? 也許要從2015年的一場修法探討起。 醫師法醫執照皆須具備 可解剖法醫人力驟減2015年立法院修訂《法醫師法》,引發法醫界與醫界的軒然大波,亦造成《法醫師法》與《刑事訴訟法》相互矛盾。修法前,依《法醫師法》與《刑事訴訟法》規範,具有「醫師」資格者可進行解剖。也就是說,若為醫師,即便沒有法醫執照,仍可以「顧問法醫」、「榮譽法醫」等名義執行解剖。但是立法院修訂《法醫師法》後,解剖需由「法醫師」執行,然而《刑事訴訟法》中仍規定「醫師」才能解剖。因此在不違背《刑事訴訟法》與《法醫師法》的條件之下,解剖者必須同時擁有法醫與醫師執照。台大法醫研究所教授、現任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孫家棟醫師說明,解剖業務應由法務部法醫所內的專任公職法醫師負責,然而,台灣一年2000多件的案件對現有的三位法醫來說是龐大的負荷,因此會有「兼任研究員」參與解剖。法務部法醫所亦利用審核制度(註)降低解剖數量,以減輕三位公職法醫師的工作量,「無法應付的案件則委託我們這些兼任研究員。」註:審核制度是由法務部決定是否進行解剖的標準,法務部提高標準使受理解剖件數減少。從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受理解剖及鑑定案件統計數據來看,2015年前,每年委託兼任研究員解剖及鑑定的件數約佔五到八成。但在2015年修法後由於需要兩張執照,2016年與2017年委外的案件數大幅下降至約三成。由此可見,2015年《法醫師法》的修訂使得沒有法醫執照的兼任研究員無法進行解剖。在總解剖案件量無顯著變動的情形下,公職法醫師的工作負擔明顯上升。 誘因不足、學制不完善 法醫入行意願低僅管可解剖法醫的工作負擔增加,法務部法醫所卻招不到符合資格的法醫補充人力。除了資格問題,薪資過低也是造成台灣「具解剖資格」法醫數量不足的主因之一。法醫所病理組組長許倬憲解釋,台灣的法醫體系由法務部管轄,且公務人員的薪水不能隨意調動。一般新進醫師的月薪約12萬元,薪水還會隨著晉升增長,但法醫的月薪卻一直都只有十萬元。當醫師的收入遠高過法醫,將導致同時具醫師與法醫資格的人不願投身法醫行列。由於成為法醫的誘因低,一直以來台灣法醫從業人員並不多。政府為鼓勵人才投身法醫領域,於2003年在台大成立法醫學研究所,並以學歷為門檻,分設甲、乙兩組。報考甲組的學生,需具有醫學、中醫或牙醫等學位;而乙組則開放其他醫學相關科系學生報考。兩組學生從法醫研究所畢業後,皆須考取法醫執照才具有法醫資格。甲乙組學生雖皆稱為「法醫」,但其中只有甲組學生能負責解剖工作,乙組畢業生僅能擔任有法醫頭銜的鑑識人員。 如前文所提及,由於2015年《法醫師法》的修訂,沒有醫師執照的法醫,也就是乙組畢業後考取法醫執照之學生,僅能進行屍體相驗與毒物鑑定、證物鑑定等業務。又因為各地檢署每年開出的缺額十分稀少,這些畢業後的學生雖有法醫執照卻始終等無職缺。當初為解決「法醫荒」設立研究所的初衷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衍生出新的問題,擁有法醫執照卻無法成為公職法醫師的「流浪法醫」成了另一個待解決的困境。許倬憲認為,以學校體制培育法醫並不符合職場需求,「你知道一個蘿蔔一個坑,你必須要有一個在職的退休,才有辦法人進來,這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從法醫研究所一年所招收的人數來看,近五年兩組招收學生合計不超過五人,但地檢署開出的職缺每年卻幾乎只有一人。乙組學生李俐融就表示,《法醫師法》立法初期釋出非常多名額給乙組學生,因此頭一兩年順利成為法醫的人並不少。然而,後幾年政府漸漸用多種說法來降低名額數量,如缺額已滿或無人退休等等。李俐融進一步說到,「但是我們所每年還是會不斷地招收新生,假設每年都畢業兩個但是兩年只開一個缺,就會累積越來越多有執照的法醫。」前刑事局法醫室主任、戴德法醫事務所負責人石台平表示,台灣目前主導立法的人皆不具備法醫身份,現任法醫研究所的所長也不是法醫,非法醫專業的學者卻是立法者,才會間接導致制度不適用現況,他形容:「政府的作法是『問道於盲』。」 法醫到底該不該是醫生? 醫界法界意見分歧面對法醫「不足」與「過多」並存的問題,李俐融認為若能鬆綁解剖需有醫師執照之限制,就能夠讓人力重回平衡。他解釋,法醫研究所的學生除了法醫領域的學習也須具備醫學知識,「我們(和甲組學生)也就差那一年(臨床實習),如果要我多上一年我也願意啊。」在此情況下,為何要質疑無醫師背景的法醫在解剖業務上的能力?他也提出疑問,既然大部分醫師並不想擔任公職法醫師,為什麼政府又限制無醫師執照學生的解剖資格?李俐融坦言,身旁同學畢業後的規劃大多為回歸大學科系的專業領域,對成為法醫也已不抱太大期望。李俐融無奈地說:「反正就是又要質疑你,又要你修課。」對於乙組學生來說,即使知道成為公職法醫的道路越趨不明朗,卻也只能硬著頭皮完成學業。不同於李俐融,法醫高大成則認為法醫必須具有醫師資格。他不諱言地說:「人命關天的情況下,不能說醫師不做就讓你們(無醫師資格的法醫)來做。」高大成認為檢驗報告送交法庭後若結果有誤,無法醫專業的法官可能無法察覺。 法醫高大成認為法醫仍須具備醫師執照,因此並不認同設立乙組研究所的做法。 圖/林奕辰攝 許倬憲則認為乙組學生擁有足夠能力執行解剖業務,他反而指出,無醫師執照的法醫面臨的問題不只是資格。大部分死者家屬會認為無醫師執照的法醫專業度不足,法醫在面對法官時也會遇到困難,許倬憲舉例:「法庭上會問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你解剖幾件,你現在學經歷怎麼樣?」同時也須考慮其他先進國家標準,除了台灣和中國,歐美國家都明訂法醫須具備醫師資格。許倬憲進一步說明,其實公部門中具解剖資格的專任法醫師人員不足,並不是資格過度嚴苛的問題,符合資格的大有人在,只是法醫工作的誘因太低。「(台大法醫研究所)甲組每年都有人錄取、畢業,但還是沒有人要來(當公職法醫師)。」他透露,醫師考入法醫研究所有時是為了豐富自身學歷,並不一定會投入法醫工作。為改善解剖人力不足的問題,高大成指出放寬資格並不是解方,應要縮短醫師和法醫的待遇差距。同時,他也提出另一個方法,「請醫學系畢業但沒通過醫師執照的人去上課,給他重新訓練過再去考法醫。」高大成認為,若從落榜醫師們中挑選法醫人才,他們也許願意接受法醫較低的待遇。 修法紓緩人力僅是第一步 改善法醫待遇是重點2019年5月10日,立法委員尤美女等人提出《刑事訴訟法》二一六條條文修正草案,盼將《刑事訴訟法》內容與《法醫師法》統一,讓法醫不必擁有醫師資格仍可行解剖業務。若修法通過,可解剖的人力理應可得到紓緩,乙組畢業生也能順利找到工作。然而修法只是第一步,乙組學生要如何讓法庭認可其能力才是關鍵。「法庭對一個法醫的要求其實是非常嚴苛的,檢驗報告封面的資格要一堆,越多的資格人家越喜歡。」許倬憲認為判定死因是重責大任,如果由多個法醫一起以「法醫機構」的名義合出檢驗報告書,便可以減少外界質疑。儘管放寬資格能否改善台灣法醫面臨的人力困境,各界眾說紛紜,但改變現狀已刻不容緩。修法只是個中繼站,為了讓法醫資格的篩選標準符合工作時真正所需的能力,並使人力達到平衡,台灣法醫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許多年輕人都被修法後門檻卡住,但法醫界需要的是傳承。」正如許倬憲所說,若法醫界無法改善甄補機制,導致不能逐步補入新進法醫,法醫人才將會出現斷層。
校園
第1640期
國內無專責機構 泰檢效力不一
2016-12-08
【記者龐家姍綜合報導】因應政府「新南向政策」,國內大學開始推動東南亞語言課程,為幫助學生檢視學習成效,國立高雄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更將於本月中首辦泰語檢定考試。但國內沒有統一機構負責,導致兩所大學所辦的檢定效力不相同。 政大、高大與民間團體TCLA舉辦的泰語檢定之比較。圖/龐家姍製高大取得泰國第一學府朱拉隆功大學在台的唯一授權,將於10日舉辦泰語檢定。承辦人王黎諠指出,檢定內容比照泰國校方針對泰語非母語人士的能力測驗,成績同多益用分數去做等級區別,共分五個等級,且廣為當地政府、企業採用。「將來求職希望爭取外派的機會,此時證書就很重要。」高大亞太工商管理學系學生黃盟凱提到,校內的檢定是與泰國名校合辦、專門給非泰國籍人士且官方承認,較具公信力。即將去泰國唸碩士、學習泰文逾一年的政大民族學系學生廖嘉君認為,檢定若有授權會比較有保障。而政大17日舉辦的檢定則是為了滿足學生與社會人士的需求,參考日本的泰國語文檢定測驗能力分級,考試內容依程度分為初階一、初階二。政大泰文教師張君松表示,這次是政大的首辦亦是試辦,往後會視考生狀況增加中、高級。首辦的兩校參考標準不同,張君松強調,公信力是其次,主要是有檢定成績讓泰語學習者做參考。他認為兩者的存在就像英檢跟托福,提供考試但成績分級制度不同,各有考生的需求存在,必須並存。相較大學今年開始舉辦檢定,由泰語教師及泰國研究學者等所組成的「TCLA台灣泰國文化暨語言交流協會」,在新南向政策之前就開始推動泰語,秘書長洪銘謙指出,當時學習者少,加上「我們的檢定沒有政府補助,自負盈虧」,以致推行不易。曾考過TCLA第一屆檢定、國立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學生李育安也表示,知道這個檢定的人太少,故效力不高。然而考生程度不均亦是難題。TCLA參照日本的泰國語文檢定測驗作為分級基準,最低第五級、最高第一級,目前國內僅有屬初級的四、五兩級。洪銘謙認為,對普遍台灣學生而言,第四級考試已不太容易。洪銘謙提到,協會的檢定是逐步推動,初期是台灣大專泰語教師統合瞭解泰語學生狀況,目前是請泰國審題的中期階段。但對於已學習泰文四年、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學生蕭忠瑋而言,台灣泰檢只有初級,讓他不想考試。洪銘謙補充,預估明年會開始邀請泰國方幫忙出進階,也提及儘管目前學習泰語人數已明顯提升,但大學中仍沒有泰語專任老師、專門推動泰語,協會將致力於推動大學成立泰語系,完善學生學習東南亞語言的環境。
生活
第1596期
高大密室脫逃 學生扮偵探揭黑心油真相
2015-05-07
玩家拿著手電筒,翻找著客戶交易年份表,找出食品添加黑心油的年份。圖/盧俐妤攝 【記者盧俐妤高雄報導】光線昏暗的密室內,玩家拿著手電筒,循著字條上的提示,專注破解寶箱密碼鎖。高雄大學學生會2、3日舉辦以食安為主題的「The Walking Oil密室脫逃」,玩家須於1小時內依線索解密,尋找黑心油的真相。 調查員小何在頂舊企業的加工廠發現一罐不明油瓶,卻在調查中被人擊昏並受困於倉庫裡。參賽者須化身探員潛入密室,救出被綑綁在椅子上的小何,循著提示找出方法逃脫,並將真相帶回調查局。玩家、政治法律系學生張郡純表示,遊戲搭配食安劇情並輔以影片呈現,讓人更身歷其境。 「今年發現一種新的替代油,不但價格便宜,用起來品質也跟原本的油差不多…」辦公室內存有不同年份的客戶交易資料,玩家依照董事長留下的字條尋找疑點,找出資料上食品開始添加黑心油的年份。 活動組組長、財經法律系學生陳志鴻解釋,如何設計劇情套入關卡中較費心思。如桌上散落著不同國家的錢幣,暗示此為董事長的洗錢證據。探員須透過提示排出強國順序,即得寶箱密碼並破關。 關卡多為高中程度知識,但解題過程繁瑣,約有1/3組隊伍未能在時限內完成。學生會會長、法律系學生許育仁表示,關卡強調邏輯概念,玩家應善用聯想力與觀察力,才能推開最後一道門逃出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