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藝術家與觀眾雲端相見 共享線上展演親密時刻
專題
第1765期
藝術家與觀眾雲端相見 共享線上展演親密時刻
2022-04-28
【專題記者黃弈軒、吳姿芳、單師樵綜合報導】水徐徐地流進杯裡,於手機九宮格畫面中呈現完美構圖,並透過網路傳送到觀眾觀看的螢幕,同時藝術家輕輕細語,引導觀眾參與展演的字句縈繞耳畔,「把心思跟動作緩下來,享受這十分鐘特別時空的洗頭經驗。」 藝術家張剛華在創作計畫《洗頭》中回溯成長記憶,並探討身分認同。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螢幕劃分為一格一格,藝術家手抹泡沫搓揉頭髮佔據主要畫面,右方呈現展演各個空間,檯燈點亮棉床,為幽暗房間注入溫暖,狹長廊道無人走動,揭示「洗頭」為親密時刻。藝術家將自身洗頭的記憶娓娓道來,觀眾也分享關於自己的洗頭故事。冷漠不再是科技唯一形容詞,藝術家與觀眾身在世界不同角落,卻能藉由數位裝置走向彼此。社群媒體與會議軟體如同雲中繩索,成為兩者之間的聯繫,相遇剎那擦出藝術火花,完成線上展演。線上展演順應科技潮流,即使缺乏實體互動,在藝術家的設計下仍給予觀眾參與空間,甚至創造出獨立於實體展演之外的獨特表演形式,成為表演藝術的新趨勢。線上展演打破時空疆界 螢幕兩端共享親密時刻當表演藝術透過線上呈現,表演者與觀眾之間隔著遙遠的距離,藉由數位裝置將畫面、聲音或文字傳送給彼此。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成為線上展演的新媒介,表演藝術不再受限於固定時間與物理空間,讓藝術家的創作展現多元樣貌。明日和合製作所由三位劇場編導洪千涵、黃鼎云與張剛華所組成,於民國110年與23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推出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將包裹的概念延伸至觀眾欣賞藝術表演的經驗,藝術家透過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會議軟體Google Meet、Email和郵寄包裹等多元媒介把「表演」寄到觀眾手中,觀眾便開始與藝術家互動,完成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讓藝術家與觀眾同時在特定虛擬空間相遇,洪千涵說:「因為我跟你,在這個時空下,才有這個作品或經驗。」例如藝術家陳嘉微使用協作式數位白板JamBoard,以手繪圖案、文字與照片和觀眾交流生命經驗,最後創作出一幅專屬於藝術家與觀眾的畫。 藝術家陳嘉微詢問觀眾過往生命經歷,觀眾則透過文字、圖片等形式回覆。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收件者只知道快遞大致的到貨時間,在等待與收件過程中可能產生期待和驚喜的情緒,明日和合製作所認為觀眾情緒都是觀看表演經驗的一部分,他們特別設計購票機制,觀眾購票時只能選擇藝術家與日期,無法知道明確的表演時間,洪千涵說:「有趣的是時間幅度拉長,例如你買票是4月20日,然後你買的是洪千涵的,但是我沒有跟你約定是幾點幾分,用什麼樣的媒介在線上見面。」數位展演打破時間框架,藝術家與觀眾也能彈性選擇參與展演的地點。《洗頭》是藝術家張剛華從民國107年開始發展的創作計畫,於2021臺北藝術節中進行線上展演,並分為「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表演形式。在參與式展演中,他與觀眾在各自家裡透過手機以Google Meet互動,一起倒水、冥想及洗頭,他說:「透過洗頭,他們想到小時候的事情,分享關於洗頭這個觸碰的記憶。」線上表演型態不僅讓觀眾保有私密空間,更能與藝術家共同經歷親密時刻。觀眾參與《洗頭》的體驗過程,成為講座式展演的元素。張剛華同樣在Google Meet平台上以直播進行,呈現超過60位洗頭對象的故事,並利用多鏡位拍攝房間、廊道與洗手台等展演空間,讓觀眾用多方視角觀賞不同區域,「當下(觀眾)可以點很多不同的鏡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另外,《洗頭》充分使用會議平台功能,開放觀眾即時回覆文字與表情符號,使藝術家與觀眾即時互動,在交流的過程中共享「洗頭」經驗。 在《洗頭》的講座式展演中,藝術家張剛華帶領觀眾回到洗頭計畫的起點,講述計畫展開的原因與故事。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線上展演扭轉表演形式 觀眾握主動權參與作品「我想要線上演出是一個全新的體驗、一個全新感受的東西,不是現場演出的替代品。」尚未在線上演出魔術前,魔術師周瑞祥對線上展演抱持負面看法,他說明魔術原先可以邀請觀眾上台、抽牌及選擇道具,並利用肢體製造魔術表演張力,但當魔術表演轉至線上,許多魔術原先以直播或非同步播放給觀眾欣賞,導致觀眾無法親身體會魔術的神奇效果,「在線上這些東西,幾乎砍掉原本魔術九成的東西了,所以只剩下那一成。」後來他實際發想線上展演,發現線上魔術反而能實現全新且有趣的互動橋段。周瑞祥藉由Google Meet與觀眾互動,並引導觀眾自己手搓撲克牌,一步步完成魔術表演。觀眾將撲克牌花色朝下,打亂、洗牌,再憑直覺隨意排列後,撲克牌未經魔術師之手,花色整齊區分為黑紅兩邊,不可思議地發生在觀眾電腦螢幕前的桌上。「魔術的核心概念是操縱觀眾的認知,只要能做到這件事情,換一個手段跟形式,在線上也可以成立。」周瑞祥說道。周瑞祥思考線上展演在未來的網路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將如何維繫情感溫度與連結,因此他在2021臺北藝術節演出《新人類計畫:明日人》魔術作品,寄送體驗包裹至報名者家中,包裹內容物為預言卡片、圖畫紙、鐵環、項鍊等魔術道具,讓每位觀眾自行在家中學會「明日環」魔術表演,周瑞祥教導觀眾用手指撐開項鍊的鏈條,將鐵環順著鏈條向下丟後,讓項鍊自動栓住鐵環。他期望利用線上形式,讓參與者親自操作魔術,實際體驗魔術的奇幻。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線上展演是觀眾開啟電腦鏡頭與表演者互動,不過民國110年臺北兒童藝術節的其中一檔節目《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反而藉由「聲音」作為表演媒介,邀請親子擔任演員,將自家空間打造為劇場,在家完成一場演出。《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由進港浪製作導演陳煜典與編劇邱奕嘉創作,碰上疫情才將實體演出轉為線上。雖然作品的表演空間遭到改變,但觀眾與表演者在線上仍維持「高互動性」。節目在Google Meet會議裡演出,主持人在表演開場及結尾與觀眾交流,而在表演中間播放事先預錄好的錄音檔,引導觀眾在家庭空間移動。陳煜典形容,家如同世界各地,而孩童扮演起探險家的角色,進入劇本建構出的平行時空,與家人一同在家中,藉由船鳴聲,自由發揮想像力,指出特定方向,前往探索並收集家中冰箱、廚房等周遭環境的物品,解開劇本中一層層的闖關任務。最後音檔播放結束,主持人再邀請觀眾分享體驗心得,驗收成果。 進港浪製作作品《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於Google Meet會議演出,主持人除了與觀眾交流、互動,更讓他們自由發揮,一同完成演出。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確實觀眾的主動性很高,但他有沒有更主動參與這個故事就是他的選擇。」陳煜典解釋,他在線上展演賦予觀眾高自由度及發揮空間,提高觀眾的主動性。因觀眾不再是坐在固定位置觀賞表演,可以選擇關掉電腦或中途離開,所以導演陳煜典、編劇邱奕嘉與演員在設計劇本時,開放更多空間給觀眾思考,不過他同時指出,觀眾是否更主動參與線上演出,則是未知答案。數位劇場打破單一視角 多維空間擴展觀眾想像在虛擬時空中,藝術團體更能藉科技技術,將表演擴展至一個舞台之外,進而讓觀眾不再只是利用單一視角理解劇情。進港浪製作的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藉由二維、三維、四維空間擴展劇場的空間性,讓線上觀眾能以多重視角,理解劇本全貌。作品從名為「中正區」的小鎮發生自殺案出發,探討網路霸凌世界中,大眾在社群媒體只接受片面立場資訊,或跟隨大多數人意見的現象。觀眾打開線上演出平台,自由切換視窗觀看演出。「三維世界」為主故事線,導演切換鏡頭跟拍主要角色,演員在表演空間直播演出。而觀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演員離開主故事線後的想法,則可以切換至二維世界,輪流觀看不同角色在直播中訴說獨白,「這就像你在生活中為了要理解一個事件,你可能會去看不同評論者的言論或是新聞。他們都在講同一件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角度的發聲。」《神不在的小鎮》編導、進港浪製作團長洪唯堯說道。他利用二維方式讓觀眾除了觀看節目的主故事線之外,還能深入理解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另外,觀眾還能在四維世界以「上帝視角」進入3D虛擬空間,四維空間的場景與線下實景一模一樣,不過是以虛擬的形式呈現。洪唯堯說明,網紅統神在此空間以「天神」身份,用全觀的視角詮釋劇情,觀眾能在此空間內的線上聊天室互相交流,並線上投票決定劇情走向,「四維是意識可以更好交流的世界,你在現場看戲跟在遊戲世界的時候,會對同個劇本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關要克服的就是作品線上化,我要找到一個『第二現場』,就是觀眾明確地知道自己坐在家裡,而不是假裝在觀眾席,然後再強化他們在那個空間當下的感受。」 洪唯堯說明,大眾早已習慣觀看的直播、球賽就是第二現場的概念,因此他利用人們在異地閱讀、認識同一事件的行為,撰寫線上展演劇本。 進港浪製作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突破傳統空間框架,讓觀眾以多種視角理解劇情。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科技提升線上觀看體驗 表演者尋求新模式「觀眾的消費習慣還沒有培養起來,而且他們以前看表演也是為了享受在劇場空間裡面的感覺 ,所以線上的吸引力可能會低一點。」陳煜典指出,台灣的線上展演仍在起步中,還沒有被許多消費者接受。不過在現今的數位時代,洪唯堯也提到,越來越多藝術團隊開始關注線上展演發展的可能性。除了表演團隊開始從事線上展演,科技公司也著手讓直播系統更為完善。為了讓觀眾在線上展演得到更好的觀賞體驗,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也致力改善網路直播平台延遲時間過長的問題。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仲偉說:「在技術上我們可以做到三個小時內大概delay時間維持在三秒以內,那如果是一個小時,維持大概是一秒。」他們的技術不僅能縮短直播延遲時間,也能讓表演者與觀眾即時互動。另外,銓球感映也致力改善多視角切換技術,「因為多視角切換在現有的技術來講,假如說有四台攝影機,我從一號機切換到二號機的時候,中間會變黑,因為要重新reload資料。」為了讓觀眾在切換視角時,減少螢幕在觀看表演中途變黑的情況,他們也盡力開發順暢的視角切換方式,提升觀眾參與線上演出的體驗感。在疫情驅使的數位浪潮下,觀眾不必走入劇場,依然能在家中享受精彩演出,甚至與表演者產生更多交流,抑或是成為表演的一部份。隨著數位科技越趨發達,技術的發展無遠弗屆,周瑞祥看好線上展演的藍海市場,認為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物理框架,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我覺得線上演出能玩的東西比大家想像的多很多,自從我自己做過以後,我認為他的發展性是無限的。」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框架,或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
分秒必爭 魔方「腳」佼者奇技將成絕響
體育
第1718期
分秒必爭 魔方「腳」佼者奇技將成絕響
2019-12-19
【記者姜期儒新北報導】「喀!喀!喀喀!」參賽選手光著雙腳專注於腳下,試圖以最快的速度解開魔術方塊。「2019台灣魔術方塊錦標賽」15日於新光人壽新板金融大樓17樓大會議廳舉行「腳解項目(3×3×3 with feet)」比賽,最終由就讀逢甲大學統計學系的鍾肇哲,以53.87秒的成績拿下亞軍。而本屆賽事也是世界魔術方塊協會於2020年正式取消腳解項目前,台灣最後一場的腳解比賽。 「腳解項目(3×3×3 with feet)」比賽將於2020年取消,2019台灣魔術方塊錦標賽是台灣最後一場有腳解項目的魔術方塊比賽。 圖/姜期儒攝現場一片寂靜,選手光腳置於計時感應器上屏息以待。接著,雙腳移開的瞬間,秒數便開始累計,選手用雙腳轉動魔術方塊,目標以最短時間將其復原。其中,鍾肇哲以53.87秒的成績拿下亞軍。「我這次比賽是超常發揮啦,表現比我練習的時候還要好。」鍾肇哲表示,因得知本場賽事是最後一場腳解比賽,因此兩週內練習50轉希望能有好表現,最終能如願拿下獎牌雖意外但也非常開心。 就讀逢甲大學統計學系的鍾肇哲,以53.87秒的成績拿下亞軍,這也是他首次於腳解項目拿下獎牌。 圖/姜期儒攝腳解項目規定參賽選手還原魔術方塊時,只能運用雙腳和地面操作方塊。每人有五次機會,並從五次紀錄中刪除最佳紀錄與最差紀錄,剩下的三個紀錄平均就是最終成績。台灣魔術方塊協會理事長張祐瑄說明,腳解項目可看性非常高,且提供身障選手一項參賽選擇,然而世界魔術方塊協會決定於2020年取消腳解項目,使得本次賽事成為腳解項目的最終場。「我實在很傷心,因為明年會沒有腳解了,他們要remove(取消),我的hardwork(努力)就沒了。」來自馬來西亞的亞洲區腳解項目紀錄保持人、年僅12歲的林弘說。本屆腳解項目冠軍李華庭也分享,2018年年初,腳解項目從每次比三轉,改成每次比五轉,世界魔術方塊協會看似認真看待的腳解項目,卻將於2020年無預警取消,使他深感詫異。「我覺得很可惜啊,剛改之後就取消,我是覺得滿奇怪的。」李華庭無奈地說。對此,世界魔術方塊協會台灣區代表林珈樂回應,參賽人數不多是取消的原因之一,且籌備比賽的作業複雜,不只須將裝備移至地上,使用完畢後還須使用酒精消毒,對主辦單位來說是一大負擔。 今年22歲的李華庭於腳解項目中,以平均38.51秒、最佳36.60秒的好成績,拿下台灣腳解比賽冠軍。 圖/姜期儒攝「魔術方塊在台灣的發展一直是起起伏伏的,直到今年有非常多玩家投入教學領域,才開始有越來越多新手加入。」林珈樂認為,台灣人普遍將魔術方塊視為玩具,然而魔術方塊其實是一專業的活動項目,並非只是娛樂。對台灣魔術方塊的發展,鍾肇哲持樂觀態度,他認為今年台灣魔術方塊協會成立之後,便建立起與政府對口的管道,期盼能爭取到經費以支持推廣活動。張祐瑄則表示,協會將規劃多場講座及課程,讓完全沒有接觸魔術方塊的玩家體驗魔術方塊的樂趣。 就讀逢甲大學統計學系的鍾肇哲,以53.87秒的成績拿下亞軍,這也是他首次於腳解項目拿下獎牌。 圖/姜期儒攝
缺政府支持 魔方比賽主辦人力荒
體育
第1669期
缺政府支持 魔方比賽主辦人力荒
2017-12-13
【記者毛凱恩新北報導】8至10日舉行的「2017台灣魔術方塊錦標賽」,18個項目吸引了上百位選手參加,多名選手更刷新台灣紀錄。不過本賽事雖為國內重大賽事,主辦單位卻由選手兼任,人力不足的問題難以解決。 綽號「短Q」的劉睿鈞是Square-1高手,現在是WCA的台灣代表之一和比賽主辦團隊的一員。他在本次參賽奪得Square-1第一名。 圖/毛凱恩攝本次賽事是世界魔術方塊聯盟(World Cube Association, WCA)認證的比賽,成績也將影響選手的世界排名,「主辦單位」卻僅是一個由選手組成的團隊。團隊成員、國立中興大學學生劉睿鈞表示,團隊的核心成員有七位,從賽前尋求贊助、場地租借和布置,賽事的主持、裁判工作到賽後場地復原與成績上傳等行政工作,團隊都必須一手包辦。由於台灣並沒有相關的魔術方塊協會,因此從去年開始舉辦的「台灣魔術方塊錦標賽」就由選手負責主辦。團隊成員、國立高雄第一科大學生張舜欣表示,租借場地上僅能以個人為名義,與團體相比較為不便。 十二面體魔方(Megaminx)前五名頒獎典禮,左起分別是伏見有史(Fushimi Arifumi)、張舜欣、黃品越、王楷文、高木佑平(Takagi Yuhei)和工作人員王俊文。  圖/毛凱恩攝劉睿鈞坦言,比賽雖然有找到贊助商,不過在經費上還是非常困窘,目前已經嘗試向文化部、教育部體育署申請補助。同為團隊成員、自己架設賽事網站的林珈樂也認為選手負責的行政工作,「只能靠熱情來支撐」,且魔術方塊的元素又與大眾的體育活動不盡相同,因此沒有得到太多來自政府或企業的幫助。參賽的國立清華大學學生李孟一指出,中國的賽事有許多企業贊助,不少比賽更招待選手食宿,所以與其選手自辦,有一個組織處理賽事運作更佳,且能更有效地推廣魔術方塊運動的能見度。來自中國的選手、香港中文大學學生陰目倫表示,相較於本次賽事,中國的賽事通常規模較大、參賽人數較多,因此賽事競爭較為激烈。 來自中國的陰目倫(左)與尤永庭,尤永庭現在是到台灣清華大學的交換生,並在四階魔術方塊拿到第一名。 圖/毛凱恩攝本次賽事有多達18種項目,更有單手解、腳解、盲解等項目。一般來說,選手有15秒的時間觀察已被電腦隨機「轉亂」的魔術方塊,之後開始計時。通常單一項目選手必須解五次,扣掉最高與最低值後計算平均來決勝負,另會記錄該次的最快成績,因此在WCA正式紀錄中會有平均與最快的兩種成績。本次12面體魔術方塊項目,張舜欣刷新台灣記錄,不過仍敗給了來自日本的富士大學學生伏見有史(Fushimi Arifumi),屈居亞軍。此外,林昀毅和黃品越也分別打破了台灣單次金字塔魔術方塊與六階魔術方塊最快紀錄。 王楷文不但保持許多台灣紀錄,在國際排行也榜上有名,本次抱走十一個前五名獎項,堪稱最大贏家。 圖/毛凱恩攝 林昀毅打破台灣單次金字塔魔術方塊最快紀錄,高興地將自己的魔術方塊擺在計時器上。 圖/毛凱恩攝
挑戰五魔方 張舜欣「轉」出個人最佳紀錄
體育
第1635期
挑戰五魔方 張舜欣「轉」出個人最佳紀錄
2016-11-03
【記者吳旻蓁台北報導】比賽現場一片安靜,只聽得到選手快速轉動魔術方塊的「咖咖」聲。10月29、30日舉行的「2016台灣魔術方塊錦標賽」,是國內歷年來最大賽事。18個比賽項目中除了基本的三階,還有盲解、腳解、單手解等特別項目。魔術方塊比賽有幾項重要規則。一開始比賽前,「轉亂員」會依照程式產生的亂碼,將方塊轉成亂碼的樣子,再由評審將方塊送到選手面前。開始計時前,選手有15秒的時間可以思考要怎麼轉,才開始比賽。每個項目選手有三到五次不等的機會解方塊,最終將所有成績平均,秒數少的即獲勝。若選手在比賽結束、方塊離手後,魔術方塊有一面沒有水平,則必須另外加總秒數兩秒,以示公平。 比賽中設有轉亂員,會在賽前將選手的魔術方塊依照程式亂碼轉亂,再讓選手進行比賽。圖╱吳旻蓁攝 評審檢查選手離手後轉歪的魔術方塊,若裁定沒轉成功,則需另外加兩秒,以示公平。圖╱吳旻蓁攝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張舜欣眼神專注盯著手中的「五魔方」(Megaminx,又稱十二面體魔方),手指快速轉動將同樣色塊轉到同一面上,觀賽選手不時在一旁發出驚嘆。奪下亞軍的張舜欣,在初賽和決賽時打破台灣的最佳紀錄,卻也都在沒多久後被另一位選手超越,無緣得到冠軍。面對這個狀況,張舜欣表示她並不意外紀錄會被打破,因為早就知道對手很強。此外,張舜欣分享,平時會拍攝練習過程,「再拿去年或是上個月的比賽影片出來看有沒有進步,或是還要再加強。」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張舜欣在五魔方(Megaminx)項目中,突破個人最佳紀錄,奪得亞軍。圖╱吳旻蓁攝特別項目「腳解三階魔術方塊」中,選手只能用雙腳操控魔術方塊,難度較高因此參賽選手不多。國立交通大學駱書翊還沒上場前就在一旁不斷練習腳解;比賽開始後,駱書翊兩手扶著椅子邊緣穩定身體,兩眼凝視腳下的方塊、雙腳熟悉地翻轉,最終拿下第五名。駱書翊分享,其實腳解跟手解三階魔方的方法一樣,只是換個部位玩,「在一開始可能會很不習慣,都要轉五到十分鐘才能解開,」但多練習也可以轉得很順。 在腳解項目中,選手只能使用雙腳,完成三階魔術方塊。比賽共進行三次,最終平均時間少者則獲勝。圖╱吳旻蓁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