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685期
2018-10-25
藝文
焦點

【記者倪旻勤台中報導】西裝革履、面貌相仿的木雕人像,站在規矩排列的藍色木塊上,面朝同一方。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所的耿傑生舉辦個展《合群Fit In》,展覽以木雕作品結合複合媒材,探討上班族的共通性與生活中的壓抑。

耿傑生作品《合群Ⅲ》,上班族的生活範圍被限縮在一個個藍色方塊中,呈現它們守規矩、不反抗的模樣。 圖/倪旻勤攝


《合群Fit In》自20日起,在大象藝術空間館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展覽。耿傑生認為,上班族是個容易被忽略的群體,「在閱讀他們的時候覺得無聊、他們怎麼那麼合乎規矩?」但每個人應該有不同追求。

作品〈合群Ⅱ〉中,上班族形象的木雕人像佇立在金屬球上搖擺,隨著滾動的速率不同,它們逐漸集結為不同群體,象徵人們的聚散,同時彰顯著社會秩序或結構;在〈合群Ⅳ〉中,人像雖坐在不同台座上,卻做著相同動作,耿傑生想透過作品提醒觀者,生活中的理想狀態也許是經由模仿而來,「你聽上班族抱怨說我不想上班、我的夢想是開一間咖啡店,這個東西好像複製到每個人的夢想裡面。」

耿傑生作品《合群Ⅱ》,上班族對生活沒有明確目標,理想可能是由模仿而成的。 圖/倪旻勤攝


耿傑生對上班族的關心,最初源於大學畢業前的焦慮,「沒有持續創作的話,我可能會過相對穩定的生活。」走上創作路後,耿傑生選擇繼續觀察上班族,「我覺得現在藝術創作大部分的題材比較偏向自由或社會低階層,可是上班族也有很多東西可以討論。」如作品〈沒事〉便以動態影像結合雕塑品,動態影像為上班族獨坐在公園長椅,邊吃東西、邊看手機,雕刻品則為錄像中的長椅,然而卻以坍塌的形象呈現,讓民眾思考上班族表現出的輕鬆是否真實。

台藝大雕塑學系副教授、耿傑生指導教授宋璽德表示,與其專注耿傑生的木雕,不如著重於他對社會的見解,「他能夠透過雕刻呈現年輕人對社會的觀察,所以探討他的作品應該以群像來思考。」大象藝術空間館總監鍾經新指出,雖然耿傑生的物件很寫實,「但它包含很多哲理在裡面。」

耿傑生的木雕技術純熟,擅長雕刻精細的人像,除了臉部與皮膚之外的地方皆會仔細上色。 圖/倪旻勤攝


在耿傑生規劃下,此次展覽並無設置作品介紹,起因為他希望觀展民眾自行走近、感受作品氛圍。他認為,民眾通常依賴專家解讀,但其實自行感受、共鳴,也能接近藝術品。觀展民眾林珮榆表示,他能在觀賞過程,感受到上班族的壓抑,「覺得真的跟自己有相似之處,在這個社會上要合群,但心裡渴望自己有獨特之處。」

特別的是,開展前耿傑生刻意將〈合群Ⅲ〉中的一塊藍色方塊放歪。耿傑生觀察到,很快有人將其擺正,也正應驗了民眾會下意識地改變身體移動、配合藍色方塊的規則。「就像是我們的一種順從性。」耿傑生解釋,無意間,民眾已經受到作品的規律影響。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