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加碼券於11月中旬全數抽籤完畢,今年改變最多的動滋券引發熱議。本次動滋券僅適用觀看運動賽事,或使用運動場館,無法購買運動用品和運動彩券,使用範圍大幅縮減,引發民眾抱怨。
教育部去年發放17.75億的動滋券,但今年三月立法委員黃國書指出,動滋券消費於運動用品佔九成以上,用於觀看運動賽事卻不到1%。受疫情影響,運動賽事幾乎全數取消或不開放觀眾,影響甚鉅,但動滋券卻幾乎沒有挹注於此,顯示動滋券並沒有達到振興運動產業的目的。
政策改變本希望能讓資源流入運動產業,但查閱教育部最新的(107年度)民眾運動消費支出調查,便可發現占比最高為運動裝備消費支出,高達43.7%,本次動滋券適用的運動參與性消費則佔21.0%,觀賞性運動支出更是僅有3.4%,兩者相加不到四分之一,動滋券補助範圍與民眾消費習慣不符,也是引起民怨的主因。從消費支出調查和去年動滋券的消費比例中也顯示,願意付費觀看運動賽事的民眾仍佔少數。
臺灣目前最大宗的售票運動賽事為中華職棒,籃球則從去年P.+league籌組、出現職業籃球聯盟後,賽事也常座無虛席,今年則有企業甲級男女排球聯賽(以下簡稱企排)加入售票行列,其餘多數賽事即便不售票,現場觀眾也寥寥無幾。
由於體育長期未受重視,體育文化尚未在社會中深耕,到現場觀看賽事也難以成為民眾的習慣。此外,許多體育賽事並沒有資源投入於行銷,使得賽事曝光度低落,自然難吸引民眾進場、甚至於付費支持。但長期缺乏關注,更使得運動賽事難以得到資源,形成比賽永遠乏人問津的惡性循環。
以過去例行賽免費觀賽、今年開始收費的企排為例,比賽進行到第17屆,過去企排甚至有「球員比觀眾多」的情況。不過近期從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女排創下佳績後帶動熱潮,再加上企業和媒體投入,才使得關注度日漸提升。
有了更多關注後,今年才有能力將賽事改為收費制,此舉也為比賽帶來不同景況,例如各球隊球團更用心經營,開發周邊商品、設計球隊主題日,營造主客場制度的氛圍,讓排球比賽現場氣氛更激昂,也進而使得比賽內容更具張力。這些都仰賴於民眾願意進場、付費觀看賽事。
企業17年甲級男女排球聯賽首度在例行在就實施售票制,開幕戰於國立成功大學體育館登場。 圖/VOL Sports提供
可見,若要直接支持運動產業、刺激體育環境進步,最實質的作法,不外乎就從參與運動、觀看賽事做起。
今年八月臺灣選手在東京奧運創下佳績,引起東奧熱潮,讓體育議題關注度大幅提升,但若社會僅高喊支持體育的口號,實際上民眾仍不願付費支持運動產業或進場觀看賽事,期望環境變好也僅成空談。而這次動滋券將範圍縮小至「做運動」和「看比賽」,或許也能促使民眾嘗試從實際支持運動產業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