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689期
2018-11-22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13日公開最新選前民調,其中針對十項公投案的投票意向,民調顯示愛家公投三案支持率26.7%,平權公投兩案則是13.1%,兩者支持率位居一二,另有逾半民眾意見不明確。

時力民調公布後,筆者便遇到好幾位大學朋友提問,他們都未曾想見,原來愛家公投的得票率可能超過平權公投兩倍多。平日我們所接觸到的資訊限縮在同溫層之內,尤其是挺同呼聲高的大學生族群中,使用臉書者為大宗,臉書演算法篩選並群集與使用者相近意見於動態牆上。

透過手上一只屏幕,讓學生族群誤以為平權聲勢高漲;然而,這期間站上街頭短講、發傳單,實際走入人群的平權人士,他們所接觸到的群眾意見組成,應該更接近現下選民的投票意向。有帶著小孩的家長上前質問,日前還有夜市攤販勒脖宣傳公投的學生,更多的也許是快步低頭經過的人。

離開街頭,挺同人士回到同溫層內取暖、療癒運動傷害;反之,反同主力護家盟也有其同溫層,他們也站上街頭,同樣在同溫層裡取暖。值得注意的是,當公投辯論會上兩方意見併呈時,宣揚愛家公投的說法明顯漏洞百出,為什麼其支持者仍恆信之?

「陰道無菌」、「肛交不健康」、「台灣將成愛滋島」、「性平教育成性解放教育」,引發恐懼的話術奏效了,專家解釋、研究數據、血淋淋的霸凌個案卻不入反同方心裡。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英語大辭典》選為當年度代表詞彙,意指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相形之下真相為何已無足輕重。新聞工作者、知名評論人劉美妤也曾用「後真相」,分析台灣同婚議題的傳播現象,他寫道:「社群媒體的同溫層強化了這樣封閉的傾向,英國脫歐、川普勝選之後,這個詞彙被廣泛用來描述當下的政治圖譜,而同性婚姻論戰上,情況亦然。」

大量不實資訊、假消息流傳於長輩家長圈的LINE群組裡,相信傳統家庭價值的人,也不自覺地隨著恐懼話術起舞。「後真相」既是當代顯而易見的政治社會現象,也是隱隱作祟的個人心理活動。

舉例來說,針對愛家公投12案,欲在民法以外保障同性婚姻權益,支持此條文的常見說法是,德國在2001年就設立《同性伴侶法》。12案同意者一向話說至此:專法就足以保障同婚。未言明的是,德國憲法法院自此受理大量婚姻權不對等的訴訟。2009年他們處理同性伴侶在工作撫恤金上遭遇的不平等,2010年是在繼承與稅法制方面,2012年是公務人員薪資法裡的眷補費,2013年是接續收養的相關判決,以及再續處理稅制不平等的問題。

為維持認知協調,人類傾向擇其所信,並視之為真相,人類偏食特定訊息的行為,近乎是本能。在選民意識到「後真相」後,得有意識地抵抗本能、適時跳脫同溫層,進一步確認原接收到的訊息有無偏差。

公投在即,現下的中間選民可能並非搖擺不定,反倒認定公投內容與己無關,逾半民眾「旁觀」、「不表態」也形成另一種隱身檯面下的同溫層。

然而不行動也是種行動,不公投也會發揮政治影響力,維持現狀即是一種政治表態,所有行動本質上都是政治性活動。無論參與公投或不參與,什麼案投同意或不同意,都是種價值選擇、政治行動。基於民主核心精神之一——公民積極參與政治與公民生活,願選民在盡力辨明真相後,都能積極選擇自己想實踐的價值。

婚姻平權大平台18日於凱達格蘭大道舉辦音樂會,吸引逾10萬人參與。公投前同運組織藉由大型活動,升溫支持平權的選民氣氛。 圖/阮怡婷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