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人權促進會於5日舉辦「台灣網路透明報告成果發表論壇」,多位政府官員皆列席參與。 圖/趙安平攝
【記者趙安平台北報導】西元2013年史諾登揭露美國政府的稜鏡計畫之後,國家監控人民隱私的問題,受到全球社會的重視。本月5日,史諾登向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爆料,英國政府可透過加密簡訊入侵人民的手機。6日,歐洲最高法院基於美國境內伺服器恐怕無法保障個人隱私的疑慮,撤銷了「安全港」的協議。未來歐盟與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等平台的自動交換訊息可能會被暫停,影響鉅大。
為避免民眾的個人隱私受到侵害,歐盟採取了行動。那麼台灣的網路安全是否能讓民眾安心呢?本月5日台灣人權促進會公布了「台灣網路透明報告」(Taiwan Internet Transparency Report, TITR),並邀請民間團體及政府官員一起來檢視台灣網路言論自由及隱私權的保障現況。

台灣人權促進會專員何明諠(右)。 圖/趙安平攝
台權會於2014年中開始著手進行「台灣網路透明報告」,主動向中央政府機關聯繫,取得政府機關索取網路個人資料、要求移除特定網路言論的現況,並提出改善建議。
根據台權會的調查,台灣政府在2012到2014年間,保守估計已發出過4908次索取網路個人資料、1234次起下架網路言論的要求,且其中有將近95%的要求成功獲得業者配合。

2012到2014年,至少發生了4908次的個人資料索取數,其中警察單位約佔77%。 製表/台灣人權促進會

2012到2014年各單位索取網路個人資料的理由總覽。 製表/台灣人權促進會

2012到2014年,至少發生了1234次的移除言論次數,其中經濟部約佔97.8%。 製表/台灣人權促進會

2012到2014年各單位移除言論的理由總覽。 製表/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權會台灣網路透明報告計畫專員何明諠指出,台灣是繼香港、韓國之後,第三個由民間推動網路透明報告計畫的國家,政府也因此公布了不少資訊。他並呼籲政府落實資訊透明化,讓台灣的網路使用者也能有權利知道自己的個資如何被政府利用。
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執行長吳國維也表示:「政府單位應該要從人民的角度出發,保護人民的隱私。」他並呼籲政府機構在索取個資時應遵循一定的規範,且應盡告知義務,讓人民知道自己的資料被那些單位利用。「政府單位在使用完資料後,是否有安排相關人力處理?」他認為政府對資料的處理方式應該要更公開透明。
台權會建議,政府應建立相關行為的統計格式,並定期公開數據,讓資料能夠透明化。而政府在索取網路個人資料或移除網路言論時,應明確化其法律依據、執行機制、作業流程、稽核與救濟程序,以降低業者的法律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