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民國110年起,未來大學招生將提高學生「學習歷程」的比例。新制度看似有望替台灣教育做好更完整的配套措施,注重學生學習脈絡。然而,台灣的傳統教育已經給孩子築起一層難以打破的填鴨知識高牆。
針對「學習歷程」,教育部已再再聲明:「如果有十位學生,九位會彈琴,只有一位會造琴,那麼那位才是最終搶下好大學門票的人。」要學生能跳脫框架以外去學習。但諷刺的是,這項新政策反倒又興起新的專業術科補習風氣。就只是從學校換到補習班,進行變相的填鴨式技能而已。
新制的實施,看得出台灣教育改革一直渴望從傳統教育解放,學生進到大學這個號稱多元學習的殿堂,理當更充分利用校內資源並明白適合其興趣之課程。一切看似台灣教育有了一道新曙光,但隱隱作痛的是,目前多數台灣大學生在既有的傳統教育思維下持續固化「學習」兩字,對自己的系所沒有感覺,於其學習領域更僅觸及表面知識。教育依然是由著重的知識轉換來的數字,僅止於此。
未來社會走向存有巨大變數,對人才質與量的定義不應再單化,培養多元的思考方式,擁有多項技能儼然是未來發展方向。大學理應當扮演好重要角色,培養出對所學有感的大學生。但如何讓高教危機真正地沒有危機,實則應從台灣傳統教育觀念著手,否則,最終還是培養出一群「聽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