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品媛綜合報導】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大西研究室所長大西公平成功帶領研究團隊開發出觸覺通訊技術(Real Haptic),為世界首創,預計將在四年後商品化。此項發明讓機械的觸感不再生硬,再現擬真的細緻,未來期待被運用在科技輔具及長照科技發展,減少照護者負擔,以此因應日本高齡化問題。
此項觸覺通訊系統的使用者在進行握、捏等動作時,遠端的機械就能夠完整模擬出相同的動作。觸覺的傳達不再限於空間,甚至運用信息與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及精密的數學矩陣計算,使觸覺能夠被數據記錄及複製。這套系統開發耗時34年,參與過計劃的研究生多達300人,終於在今年實現。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宋開泰解釋,信息與通訊技術同時包含了資訊及溝通兩個層面。當智慧機器人感知到來自外界的大量資訊時,內建的信息處理平台必須要計算出其中的有用內容。在觸覺通訊技術當中,多點觸覺就是系統主要的信息來源,再透過通訊技術,模擬出人類的觸覺。宋開泰說:「ICT要達到的就是機器與人類的溝通,是現今還在進展中、對於未來科技發展非常重要的關鍵技術。」
觸覺通訊技術以往總是被當成冰冷的機械,在現今能夠表現出人類般的柔軟,期待被運用在照護機器人、甚至是遠距手術的開發,以此因應日本愈趨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根據西元2015年的日本人口普查,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26.7%,遠高於超高齡社會的標準。元智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徐業良指出,同樣的高齡化現象也發生在台灣。根據2015年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台灣育齡婦女平均生育1.12個子女,是全世界第三低的地區,人口老化勢必成為未來台灣的重要課題。「怎麼樣讓照護工作更有效率?怎麼樣讓年輕人不用因為家中的老年人口離開職場?要解決這些問題,長照科技的發展似乎是一個必然的解答。」
觸覺通訊技術距離實際商品化,還需經歷測試階段及商品開發。徐業良指出,這類的科技發明要成功進入家庭場域,除了考慮到年長者的需求,如何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也是一大關鍵。「不要只想著如何用一個機器人照顧長者。把科技輔助的對象侷限,而能從照護者的角度出發,才會更貼近一般人的使用經驗。」宋開泰表示,隨著現今獨居長者越來越多,台灣學術及科技領域皆投入愈來愈多資源開發長照科技,可望改善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及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生活機能,達到輔助的目的。
徐業良表示,長照科技的產品最重要的是要能減輕照護者的負擔,而不是期待機器人能取代人力。圖/曾品媛攝
台灣即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在未來,因應少子化造成照護人力短缺,長照科技的發展已是必然。圖/曾品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