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692期
2018-12-12

【記者王昱翔台北報導】「貼這個(便利貼)好像有草間彌生的感覺!」「把頭(用布)蓋起來比較有安全感。」扮演藝術家的民眾拿起各色的布料與緞帶,層層纏繞、覆蓋於另一位坐在板凳上的民眾,逐步將他妝點為藝術品。台大藝術季與藝術團隊「策展人們」共同舉辦《成為展覽的一部分》,期望透過四項藝術體驗,使觀眾成為展覽主角,找到自己體驗藝術的方式。

觀眾在〈Self-Artpiece〉中分別扮演藝術家與物件,藝術家由現場的素材將物件逐步創作成藝術品。 圖/王昱翔攝


「一般藝術展的焦點都在藝術家與策展人。我們希望來點不一樣,讓觀眾變成主角,有他的發言權、自主性。」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學生、策展人們創辦人林宏儒解釋,此次團隊共設計四項藝術體驗供觀眾參與創作,並於體驗前後訪談,希望瞭解觀眾的感受與變化。林宏儒將此次展覽形容為一場實驗,他說:「我們不希望告訴觀眾如何觀看藝術,而是讓觀眾從中找到自己的方式。」

〈Self-Artpiece〉由兩位民眾,分別扮演藝術家與被創作的物件。林宏儒說明,希望觀眾可以同理藝術品或藝術家的感覺,下次觀看藝術品時,能進而產生更強烈的情感連結。民眾謝依珊在〈Self-Artpiece〉中扮演被創作的物件,她靜靜地坐在矮凳上,身上被蓋滿布料、緞帶。謝依珊坦承,作為被動的物件,最終被創作出的模樣不見得是自己想要的,她說:「我之後看展也會很好奇,當作品如果有靈魂的話,希望把自己變什麼樣子?」

另一項體驗,是讓兩位觀眾彼此對視的〈凝視實驗〉。藝術家藍凱柔解釋,眼神接觸是種強烈也脆弱的連結,由於平時人們不敢持續直視他人目光,故凝視當下會產生強烈感受,但也因為人們不常彼此直視,導致凝視的連結容易斷開。他提及,此次活動於對看雙方之間擺設畫框,是希望觀眾除了將對方視為「人」,還可以嘗試將對方「藝術化」,感受兩種連結的差異。民眾張哲浩表示,畫框促使他在過程中嘗試由各種角度揣摩對方形象,而每個角度呈現的不同畫面相當有趣。

觀眾在〈凝視實驗〉中,被要求直視對方的目光,並透過畫框,將對方視為藝術品看待。 圖/王昱翔攝


「一般的藝術展,你會覺得和藝術品很像隔著一面玻璃,在這裡你會覺得玻璃不見了。」民眾廖惠棠比喻,此次藝術體驗好比對面的藝術品會從玻璃內伸出手接觸觀眾,或者一回神,觀眾便發現自己其實身在玻璃之中,反成為藝術品。張哲浩則表示,平時看展較為走馬看花,但此次藝術體驗則使自己成為藝術家或藝術品本身,融入感較強烈。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