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中文怪物》給台灣綜藝的啟發:年輕觀眾到底想要什麼?
由YouTuber「酷」花費新台幣 500 萬元打造六集的實境節目《中文怪物》,邀請一百位外國人挑戰中文聽力、語調與朗誦等關卡,並頒發給優勝者 30 萬元獎金與「中文怪物」頭銜。截至目前,節目每集觀看次數皆突破百萬,也引發不少討論。 對年輕觀眾來說,《中文怪物》可謂集網路綜藝特質於一身。首先,「酷」擁有 210 萬訂閱數,且該節目邀請多位網紅參與,帶動社群擴散力與話題性。事實上,網紅也成另類「電視」明星,如電視節目《夜市王》找網紅 「Alizabeth 娘娘」、「韓勾ㄟ金針菇」擔任評審;《全民星攻略》則請網紅「HowHow」、「艾瑞絲」等人參與錄製。 其次,節目不同於《一字千金》寫國字、猜成語的比賽形式,而是融入廣告台詞、饒舌與流行語(如「雙標」、「閨密」),跳脫傳統中文競賽的設計框架。內容上,《中文怪物》中選手真實的語氣與情緒反應,甚至偶爾出現的髒話,都讓畫面更具真實與親近感。這種題材創意與真實互動的結合,正是網路綜藝能抓住年輕世代目光的核心,也是傳統電視節目容易忽略的觀眾期待。 其三,《中文怪物》僅以六集完整呈現競賽,剪輯節奏緊湊、不拖泥帶水。節目不刻意延長誰晉級或淘汰的橋段,也不以過多的參賽者反應畫面製造懸念,而是讓比賽自然推進。節目也在短時間內輸出大量比賽內容,例如第三集中同時包含淘汰與敗部復活戰,符合網路世代偏好的快節奏敘事。 最後,節目透過中文競賽,讓台灣觀眾看見外國人透過語言逐步認識台灣在地文化的歷程。節目內容融入許多台灣流行文化,例如以「諧音梗」為主題的猜詞關卡,考驗參賽者對中文幽默的理解。部分參賽者還能自然使用台語,甚至引用從八點檔學來的詞彙與俚語。此外,節目安排參賽者圍坐辦桌,他們還熟悉佛跳牆價格不便宜、南部羹偏重口味等內容,甚至聊起豬腳、碗粿、油飯等地方美食,都可見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連結文化的橋樑。 《中文怪物》的成功並非偶然,它滿足了年輕世代對流行題材、真實互動、快節奏的渴望,也展現出語言作為文化橋樑的力量。對傳統電視綜藝而言,這既是一個提醒,也是一個機會。透過理解觀眾對節目的需求,並參考網路綜藝的節奏與題材,傳統節目同樣有機會觸及年輕觀眾,做個「綜藝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