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597期
2015-05-14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生張哲瑋〈渴望那快樂的活著〉以肢解芭比受細線纏繞,象徵人長大面臨的束縛。文/陳君宜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生張哲瑋〈渴望那快樂的活著〉以肢解芭比受細線纏繞,象徵人長大面臨的束縛。圖/高中屏攝


 【記者陳君宜、高中屏台北報導】「第21屆台大藝術季」11日於學生第一活動中心舉辦「《lunettes roses》觀念藝術聯展」。「lunettes roses」中譯為「玫瑰色的眼鏡」,策展人、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系學生陳星穎表示,人們常理想化周遭的人事物,但現實生活並不如玫瑰色天真無邪,因此,希望藉作品點出社會議題,呼籲觀眾拿下眼鏡,察覺殘酷的現實。

 台大政治系學生張哲瑋創作〈渴望那快樂的活著〉,他用紅色、金色布料圍起一座孤立的「島」,以毛線纏成巨大沙漏,佇立在島中央,再肢解芭比娃娃,代替沙子填充沙漏。張哲瑋解釋,沙漏象徵社會,而娃娃是人的自我,他以此暗指隨著時間流逝,人在社會中也逐漸失去自我。他表示,面對外界的眼光,人們傾向切割自己,重組成符合社會期待的形象,「就像是被肢解的芭比,不再是原本的模樣。」

 作品主要以紅色物件組成,張哲瑋解釋,紅色是血的顏色,象徵人失去自我、受傷的模樣。他表示,人就像芭比娃娃一樣,是被把玩的玩具,面對社會現實只能不斷妥協,重複切割真實的自己,「受傷之後我們還是繼續受傷。」張哲瑋也感嘆,人們不斷縮小自我,活在舒適圈中,就像在孤島上自得其樂。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生陳禾華創作〈純粹天使〉,以木架搭出立體空間,再披上粉紅色布幕,懸吊以布與棉花填塞的布偶、月亮與星星。布偶輕盈飛起,看似溫馨和諧,但是身上卻釘著相驗屍體證明書,暗示這些布偶其實是受社會迫害死亡的人。陳禾華寫下同性戀、性侵受害者、被霸凌者不被社會認同,自殺或意外身亡的悲慘故事,釘在布偶上,呈現不同於美好表象的黑暗面。

 陳禾華批評,社會大眾有「檢討受害者」的惡習,常以負面眼光看待受害者,但他們其實與普通人無異。因此,陳禾華想以作品還給受害者公道,她創造出粉紅色天堂,認為受害者不該與黑暗畫上等號,「他們到天堂一樣是善良純淨的天使。」

 台大政治系學生許庭瑋創作〈再生〉,堆疊損壞的腳踏車、冰箱和電視,並漆上厚重的黑色油漆,凸顯廢棄物的破敗。他在死氣沉沉的廢家電中植下玫瑰,凸出兩者的不同,許庭瑋解釋:「玫瑰是活的,代表更多精神層面的追求。」但人類物質慾望不斷擴大,透過購買得到滿足,失去心靈修養,和商品並無不同,「產品壞了再買就有,但生命不該如此虛無。」

 觀眾、台大外文系學生黃淇銘對〈再生〉印象深刻,從廢棄物聯想到環境議題。他表示,工業發展製造污染,反而喚醒人們對生態的重視,有利也有弊。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