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旻蓁綜合報導】根據導航軟體公司TomTom數據顯示,台北市民國105年的交通壅塞指數高達38 %,平均一年就花費 149 小時在行車路程上。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團隊「Coding fighter」奪得「2016智慧校園創新應用競賽」冠軍。Coding fighter研發「高精度即時車況地圖產生系統」可大幅提高路況地圖的準確性與時效性,運用群眾外包技術,當越多人使用該系統時便能獲得大量車輛位置資料,提高作品的即時、準確度。
有鑒於現有路況查詢系統只能偵測大路段,較缺乏小路段偵測技術,「高精度即時車況地圖產生系統」開發「智慧型即時車輛偵測 APP」。此行動應用程式(Application, APP)與行車紀錄器結合,透過演算法分析行車紀錄器沿途捕捉的車況影像,再經由無線行動網路將分析資料回傳至伺服器、標記於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上。民眾不須下載任何程式,只要用手機就能線上瀏覽各道路的即時車況。
根據台灣地球日(Earth Day Taiwan)報導,人為製造的溫室氣體中,有21%來源於交通工具。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生吳宜亭表示,塞車時經常感到呼吸不順。當道路車輛過多時,空氣中的汙染物容易累積於低空,即使駕駛人關閉車窗開冷氣,空調的運轉仍會將外部的空氣汙染物循環至車內,汙染車內空氣。
交通堵塞不但造成駕駛精神疲勞,對於環境空氣污染影響也不容小覷。雖然汽車在高速行駛時排放的廢氣雖然較怠速時來得多,然而,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盧昭暉提出,以行駛距離估算的話,同樣行駛一公里的情況下,塞車使得行駛時間大增,排放廢氣總量也遠大於正常行駛的排放量。
由於智慧型即時車輛偵測 APP立基於安卓平台(Android),受限於目前行車紀錄器款式皆不屬於Android系統,陳柏豪表示,團隊未來考量將演算法結合嵌入式板子直接作為行車紀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