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廢氣再利用! 元智以「TiFe基合金」純化氫氣自生電
新知
第1787期
廢氣再利用! 元智以「TiFe基合金」純化氫氣自生電
2023-11-30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由於氫的分子結構不含碳,因此在未來減碳的趨勢下,氫能源受到廣泛關注。由元智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沈家傑帶領學生謝睿宇、曹珺傑及孫嘉宇,研發出「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可在廢棄氣體中純化出氫氣,進而在燃料電池裡與氧氣反應產生電,榮獲2023台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大專綠能創新組金牌。 元智大學機械系師生團隊,研發「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榮獲2023台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大專綠能創新組金牌。 圖/團隊提供在台灣半導體或電子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含有雜質的餘氫。若將當中的廢氣去除,純化後的氫氣便可以循環再利用。因此,研究團隊自製儲氫合金TiFeNi,利用獨有的儲氫能力,將其置入「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讓分離過後的氫氣可以重複使用,並與氧氣反應產生電。經實驗測試,該技術在廢氣中含有50%以上的氫氣時,能夠將其純化至可利用的濃度。 照片右方為「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燃料電池主體,將純化後的氫氣注入其中,與氧氣反應可以產生電。 圖/團隊提供由於氫氣與合金進行化學反應時,會放出大量熱能並分解成氫原子。就讀元智大學機械系謝睿宇將純化過程形容為跳棋遊戲,「當氫氣碰到合金表面的空隙時,會像跳棋般進入空隙裡面,接著滲入到更深層的部分,那金屬就會把它卡住,讓氫原子不容易跑出來。」接著,團隊對合金加熱產生分解反應,「氫氣在吸收能量後,可以擺脫合金的束縛,重新跑出來結合成氫分子。」元智大學機械系曹珺傑補充道。 研究團隊自製儲氫合金TiFeNi,可以將氫氣從工業廢氣中分離出來,並且再利用。 圖/團隊提供有別於市面上的儲氫技術需要存放在高壓鋼瓶,團隊使用的儲氫合金TiFeNi因壓力要求較低,不易有破損而大量放出氣體的危險,在使用上的安全性相當足夠。而且,相較起其他儲氫合金材料,因原物料價格高昂故成本居高不下,儲氫合金TiFeNi可大幅降低純化氫氣的成本。惟團隊坦言儲氫合金TiFeNi相較起來使用耐性更低,面對儲氫合金在純化過程中,雜質氣體會隨時間在合金表面聚集,造成阻擋氫氣無法進入其內部的問題。另外,如何讓每次純化氫氣的數量比以往更多,也是團隊目前研究發展目標之一。南臺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暨研究所副教授蘇順發補充,可以嘗試進行氫氣與其他多種氣體的分離,例如透過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氫氣等。他建議道:「除了TiFeNi合金外,可以嘗試其他組合,例如將少數鐵置換成錳、鉻等金屬,試試其純化條件與效率。」 
AI分析傷口恢復狀況 助患者居家照護
新知
第1781期
AI分析傷口恢復狀況 助患者居家照護
2023-09-28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在新冠疫情爆發所導致的居家隔離之下,人們在就醫上的困難提高,因此醫療體系便開始積極開發遠端醫療的可能性。亞東紀念醫院整型美容外科專任主治醫師張惇皓與元智大學資管系副教授詹前隆帶領的學生團隊,共同合作研發了一款人工智慧輔助遠距傷口照護平台,提供醫療遠端監測,改善居家照護的困境。 亞東醫院外科醫師張惇皓實際演示平台操作方法,展示如何以照護者指甲作為參照比例尺,拍攝傷處上傳雲端。 圖/元智大學提供台灣近年來高齡人口不斷攀升,因行動不便,而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的慢性傷口病患逐年增加。為此,團隊開發的遠端照護平台透過拍攝傷處,讓AI分析復原及惡化的狀況,協助醫生與病患溝通、就診,提升護理療程的效率。團隊學生阮德慶說:「醫生可以透過專屬的病人資料庫,以訊息告知病患是否需要前往醫院回診。」此模式不僅減少了病患外出就診的麻煩,也替醫生省去了繁瑣的前置流程。 資料庫透過顏色區分患者狀況。紅色告知此病患上傳了新照片或訊息,藍色代表醫生已回覆,而綠色則是已痊癒。 圖/阮德慶提供「病患在拍照時必須以正面的角度拍攝,並且以照護者的指甲放置在傷口旁作為參考比例尺,系統會參考指甲片大小,自動換算傷口面積。」阮德慶表示,如果使用錢幣等其他參照物作為比例尺,物品表面的細菌可能會感染傷口。而照護者在協助患者處理傷口時,往往會更加注重手部清潔,因此最終才選擇了大小及衛生性最適中的照護者指甲。 AI透過分析傷口照片,自動換算惡化及復原部位佔據總面積的百分比,最終產出分析報告提供醫生檢閱。 圖/阮德慶提供亞東醫院外科醫師張惇皓表示,平台距離正式上線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實際運用時需考量更多的資安問題,我們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技術和資源解決。」因此,張惇皓會先以自身的病患開始營運,配合此AI進行診療,減少誤判的可能性。同時,他也考慮嘗試加入語音輸入的功能,讓不擅長打字的高齡人口使用聊天室時更加方便。「因為很多慢性傷口的感染是在內部的,在診斷的時候我們都會用鑷子去撥開表皮,深入組織去觀察狀況。」天主教耕莘醫院一般外科暨乳症科主治醫師陳俊煌表示,如果只以AI及醫生遠距判斷的話,很容易因表層痊癒而忽略了內部感染,所以在實際應用上存在限制;另外,因目前聊天室只有文字交流功能,可能會導致病患誤會醫師的指令,所以他希望平台可以再增加視訊、圖片等媒體功能,讓醫生可以搭配示意圖、示範影片指導病患,減少理解錯誤的可能性。
桃園市長青年論壇 關注租屋與教育議題
校園
第1769期
桃園市長青年論壇 關注租屋與教育議題
2022-10-26
【記者李念庭桃園報導】臺灣學生聯合會23日於桃園市婦女館舉辦2022市長青年論壇,期望透過此活動,審視候選人提出的青年政策,促進青年與候選人間的意見交流。活動共邀請三位桃園市市長候選人、三位大學生代表與兩位高中生代表,探討居住正義、就學心理壓力與教育政策等議題。 2022市長青年論壇23日於桃園市婦女館舉辦,三位桃園市長候選人出席,發表與青年相關政策。 圖/李念庭攝此次論壇,中國國民黨張善政因行程安排並未前來,三位到場候選人分別是台灣民眾黨賴香伶、民主進步黨鄭運鵬,及無黨籍鄭寶清。在學生代表提問環節中,元智大學學生會會長劉曜維首先點出,現今房價高漲,租金過高也成為青年的壓力來源。對此,兩位候選人皆針對社會住宅提出相應政策。鄭運鵬表示未來會持續推動社會住宅,並透過增加供給量與補助幫助青年。賴香伶則提出以捷運作為引導的「一站一社宅」政策,期望兼顧社宅供給量與交通便利性。  台灣民眾黨賴香伶針對青年居住正義問題給予具體回應。除了「一站一社宅」政策,也提出「囤房特別稅」,讓空屋得以從房東手中釋出。 圖/李念庭攝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會公關部長張承言接著指出,現階段各級學校心理輔導人力普遍不足,必須仰賴地方政府協助建立完善的校園心輔環境。鄭運鵬認為,校園須先建立完整的心輔流程,除了新設心理假外,也要有專業的心理醫師提供諮詢,創造具信任感的環境。最後在媒體提問環節時,國立中央大學新聞網提到,在六都中,桃園人口組成最年輕,教育政策因此至關重要,包括如何以實質方式提升桃園在地教育環境,與保障學生的受教權益,成為青年矚目焦點。鄭寶清認為應減少國立大學學生數,讓私立大學負擔更多責任。針對大專院校轉型與退場問題,賴香伶指出,政府應積極輔導技術學院學生,協助他們以技職本業作為專職發展。 候選人們與學生代表們合照,論壇中雙方透過意見交流,期待共創桃園未來。 圖/李念庭攝參與論壇的銘傳大學學生張智仁表示,雖然學生代表方能發言的時間較短,但透過此活動,學生得以認識候選人的青年政策,拉近彼此距離。劉曜維也點出,政治涵蓋公共議題,然而,校園長期對政治的敏感,卻間接導致學生漠視公共議題。而舉辦青年論壇,便是希望能將「青年干政」的理念傳達給學生,讓更多年輕世代共同關注政治。 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黃亭偉擔任論壇主持人,並發表此次論壇期望達成的目標,期望將青年的意見傳達給候選人們。 圖/李念庭攝針對此次論壇的成效,臺學聯理事長黃亭偉表示,青年參政並非短短三小時即能達成,但此活動是個契機,促使候選人更重視青年意見。張承言則樂觀看待候選人提出的具體承諾,並期待未來青年能持續與不同政黨進行交流。
盼體育畢業門檻二擇一 元智學生公投確定通過
校園
第1761期
盼體育畢業門檻二擇一 元智學生公投確定通過
2021-12-22
【記者劉亭妤綜合報導】元智大學學生會發起「體育門檻鬆綁」學生公投,邀請全體學生共同決定是否將體育畢業門檻改為「3000公尺跑走或25公尺游泳二擇一通過」。20日,投票結果確定通過,元智學生會將在校務會議等相關會議中提案,落實「體育畢業門檻二擇一」的公投訴求。 元智大學體育門檻現為「3000公尺跑走」與「25公尺游泳」,元智大學學生會發起「體育門檻鬆綁」學生公投,訴求兩項目擇一通過即可畢業。圖為公投選舉公報。 圖/元智大學學生會提供據元智大學體育室基本核心能力檢測公告,「3000公尺跑走」及「25公尺游泳」兩項體育能力檢定為學生畢業門檻,若學生未通過測驗,則需額外加修心肺適能檢定、游泳能力檢定課程,直到測驗通過或修滿四次課程。對此,元智大學學生會提出「體育門檻鬆綁」學生公投案,以主文「您是否同意,體育畢業門檻應降低為3000公尺跑走或25公尺游泳擇一檢定及格即為通過?」,訴求體育畢業門檻二擇一。元智學生會會長劉曜維說明,每位學生的體能強度不同,也有部分學生畏水或是不曾學過游泳,不應以兩項皆通過的方式,將規範套用於全部學生。元智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學生楊凱筑表示,自己在國高中階段從未學過游泳,即使目前已修習兩次游泳能力檢定課程,仍無法通過「25公尺游泳」測驗,打算藉由修四次課程的方式通過游泳畢業門檻。「體育門檻鬆綁」學生公投案以同意1492票大於不同意568票,且同意票得票率超過全體學生人數15%,確定通過,顯示多數學生對於現行體育畢業門檻確實不滿。「可以不要再跑3000了嗎?」元智電機工程學系丙組學生程雅歆偏向支持公投通過,因為目前每修一門體育課都附帶檢測3000公尺跑走,使他感到厭煩,也無法理解不斷測驗跑走能力的目的究竟為何。元智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學系學生陳楷翔也屬公投同意方,雖然他已經通過檢定,但身邊仍有幾位不會游泳的同學還在努力,對他們而言,3000公尺跑走不是問題,25公尺游泳卻是艱鉅挑戰。陳楷翔認為,若體育門檻能降低為二擇一,對旱鴨子同學會較為友善。然而,也有同學持反對意見。「體育畢業門檻能夠體現一個學校對於體育的投入與在意程度。」元智林同學(化名)提到,若學校調降或是廢除體育畢業門檻,會塑造出不重視體育的形象,可能使學校獲配的體育經費減少,體育校隊與社團運作也將岌岌可危。此外,元智陳同學(化名)則擔心,此次體育畢業門檻公投將成為先例,其他畢業門檻的修訂也將會比照辦理,「因為過不了所以去更改體制,我覺得不太妥。」雖然公投案通過,但元智體育室暫時不會調整體育畢業門檻,仍待元智學生會正式提案,經相關會議討論後決議。「不是你不喜歡就把它拿掉,在教育的觀點來看,這是權利跟義務的問題。」元智體育室主任林青輝說明,訂定體育門檻是為彰顯校方對體育的重視,也希望學生正視體育、強健體魄。他進一步指出,其實元智的體育畢業門檻不算嚴苛,是參考教育部體適能測驗PR50成績,將「男生20分鐘、女生25分鐘」制定為「3000公尺跑走」的完成時限,而「25公尺游泳」更僅是教育部最新政策下的國中標準。「3000公尺限時跑走與25公尺游泳綁在畢業證書上的必要性是什麼?」劉曜維強調,元智學生會的訴求並不是過不了檢定就要改,而是認為將其設為畢業門檻不合理。他解釋,元智學生須修畢四門必修體育課程才能畢業,若學生能夠在課程中取得及格成績,就代表體育能力已受認可,但實際上,校方卻還透過額外的跑走與游泳檢定測驗檢核學生的體育能力,邏輯上十分吊詭。「游泳補救課程只教仰漂,只是想讓我考過而已。」楊凱筑更透露,要求學生通過游泳畢業門檻,卻不意味學生真正學會游泳,畢業門檻的意義更令人存疑。全國大學中,不僅元智將體育檢定列為畢業門檻,如國立中山大學就要求學生須通過「蛙式25公尺」測驗。但近幾年,不少大學已漸漸鬆綁相關規定,國立東華大學過去也曾制定「50公尺游泳」與「女生800公尺、男生1600公尺跑步」兩項體育畢業門檻,但民國107年,《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課程實施辦法》修正後,改成二擇一通過即可。而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更進一步推動體育課程學分化,使體育課程、體育學習正常化。 全國部分大學與元智大學一樣,設有體育畢業門檻,然而已大學開始鬆綁畢業門檻,更有大學已將體育課程學分化,使體育學習正常化。圖為示意圖。 圖/劉亭妤攝在體育畢業門檻之外,英語檢定、證照、服務學習、通識講座也是目前國內常見的大學畢業門檻。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生邱詩軒分享,他認識的學長就曾因英檢未過而延畢,而他自己則因不想花時間準備「不需要」的英檢,從日間部轉至不要求英檢的進修推廣部。邱詩軒質疑,其實很多畢業生進入職場工作並不會使用英文,但大學卻仍以英檢作為畢業條件,「畢業要求英檢?連英文就用不到了,我去考英檢做什麼?」劉曜維則表示,元智目前也設有「多益550分」等英檢畢業門檻,元智學生會未來將會爭取廢除,「既然已有校內英語必修課程,何須靠校外廠商再次驗證元智學生具備足夠的英語能力?」元智除了體育、英檢畢業門檻外,還有「經典五十」,要求學生在大學四年內閱讀《易經》、《柏拉圖對話錄》等特定經典書目,並透過自行向教師申請認證、修習特定通識或零學分課程的方式,累積50點經典點數。「我覺得元智的畢業門檻有點太多了!」程雅歆表示,學生為了完成經典五十,必須要挪出大量的時間、專注力,反而壓縮在專業領域學習的機會。陳楷翔補充,為了取得點數,學生只會瘋搶高點數的課程,或僅上網查詢書籍內容繳交心得,並無其他收穫。程雅歆更是直言:「經典五十本來就不應該存在!」對此,劉曜維則期待校方開放更多認證書目,未來元智學生會也將持續蒐集各方意見,檢討並改善現行畢業門檻的問題。延伸閱讀:暨大設通識講座為畢業門檻 中籤率低引爭議政大首解離校手續爭議 畢業條件鬆綁還權於生
社區共創地景藝術 「圈」起在地文化
藝文
第1730期
社區共創地景藝術 「圈」起在地文化
2020-09-30
【記者蕭淳云桃園報導】大大小小的圓環交織著五彩繽紛的編織線條,圈圈相連。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師生受到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邀請,與高雙社區居民,於9月26日起在桃園地景藝術節雙連坡展區協力展出公共藝術品〈漣圈〉。透過提供不同視角來欣賞在地人文風景,回頭審視生活周遭的自然地景與當地特色建築的連結。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黃琬雯在展覽現場微調作品,五顏六色的編織圓圈是歷時一個月與居民共創的成果。 圖/蕭淳云攝有「千塘之鄉」美名的桃園,是先民為農作灌溉發展的地景特色,隨著灌溉技術發展與水圳建設,在地陂塘逐漸荒廢,淪為魚塭使用。指導老師黃琬雯表示,為讓更多人關注曾經興盛的陂塘文化,團隊將作品設立於石門大圳過嶺步道旁,透過將五彩繽紛的〈漣圈〉作為屏障,觀看桃園特色地貌時,將為錯落於田間的陂塘與客家三合院增添色彩。〈漣圈〉由100個編織圓圈組成,是民眾在社區中心歷經一個月的創作成果。為了融入居民的創意,團隊成員許瑾賢延續畢業製作的編織手法,號召居民蒐集當地紡織廠的剩布及衣褲,教導他們蜘蛛網、捕夢網、同心圓發散等基本編織。黃琬雯提到,有些奶奶曾經在當地紡織廠工作,經驗豐富的他們很快地便能應用多種編織手法創作。另外,也有爺爺突發奇想,把孫子的熊貓玩偶放在圈子上,並在背後編織綠色與黑色線條,營造出竹林的意象。 團隊成員許瑾賢對編織頗有研究,耳朵上也戴著自己編織的飾品,在展場一邊維護作品,一邊詳細地向民眾介紹創作。 圖/蕭淳云攝因作品的地理位置依傍著陂塘與三合院,居民經過時都會駐足研究,若發現線頭脫落,便會熱心修補。觀展民眾、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學生張妤菡認為,公共藝術品如果無法融入當地環境,很容易產生突兀感,但是〈漣圈〉結合在地的人事物,讓他能感受到學生、土地與居民之間的情感連結,他說:「是所有作品中最耀眼的。」 高雙社區居民小心翼翼地將作品固定於戶外展示空間,微調細節讓編織品更完美地呈現。 圖/黃琬雯提供黃琬雯表示,元智藝設系從十年前開始希望打破藝術和日常生活的距離感,以居民共創的形式,引領學生進行創作。主要負責〈漣圈〉外框的團隊成員程家倩認為,藝術品是連結土地與居民的媒介,比起作品本身,他更在意與居民的連結。來自香港的他提到,香港因居住環境很難推動社區共創,而台灣卻有很多地方提供機會與居民創作,他說:「我認為這是很難得的,重點是這裡的居民很熱情,是很好的經驗。」
心電圖機導入AI 智能計算提升診斷準確率
新知
第1716期
心電圖機導入AI 智能計算提升診斷準確率
2019-12-04
【記者劉書妤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臟疾病高居民國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心電圖為診斷心臟疾病之重要依據,然而目前的心電圖自動判斷機會有一定比率誤差,於是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謝瑞建,率領資管系醫療資訊暨遠距醫學實驗室學生研發一種特殊計算方式——「『心算』心電圖特徵智能計算」,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導入診斷機以增加準確率。 元智大學團隊作品「心算」心電圖特徵智能計算,於「2019全國移動互聯創新大賽」獲一等獎。 圖/洪劍源提供此作品透過AI精準辨識心電訊號特徵「P, QRS, T」(註),可應用於醫院中最普遍存在的十二導程心電圖機,提供更準確的診斷服務。過往的心電圖自動診斷機正確率約為70%,將此種AI計算方式導入診斷機後,其使用方式仍和一般無異,但正確率提高至94%。註:典型的心電圖波形由一個P波、一個QRS波群、一個T波組成。P波代表心房收縮,QRS波組是心室收縮,T 波則是心室舒張。透過人工智能辨識影像的技術已行之有年,但過往多應用於點陣圖影像,如物體檢測或人臉辨識。團隊中協助心電訊號資料分析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醫師韓志陸說:「不同於一般辨識所用的點陣圖影像,心電圖檢查是依據機器輸出的原始向量資料。」因此團隊於國軍桃園總醫院設立伺服器以收集病患的原始資料,並將其交由元智團隊開發的AI軟體判讀,比對專業醫師與軟體判讀心電圖的結果,逐步修正並改進作品。 上圖為真實的心電訊號特徵,綠色是P波,粉紅色是QRS波,藍色是T波;而下圖則為該團隊的心算模型預測出的結果。兩者圖形近乎一致。 圖/洪劍源提供「多數(生產心電圖機的)廠商有其獨特的判讀演算法,出廠後甚少更新,也很少接受用戶的回饋改進。」協助心電訊號資料分析的國軍新竹地區醫院院長楊仲棋說,因此他認為傳統大廠的演算法非最佳化的優化演算法。而國軍新竹地區醫院智慧醫療專員陳宗宏則認為,此作品特點在於,以去除雜訊的原始資料判讀而非圖形,可避免在救護車上測量心電訊號時,因晃動或意外因素造成心電圖失真的情況。團隊成員洪劍源說:「主要的困難在於一開始缺乏心臟方面的醫學知識,導致在數據標註方面有點不準確。」因成員非醫學專業領域,需仰賴兩位醫師協助標註時序心電訊號特徵。此外,洪劍源表示,目前已成功應用於持續及間歇性心房顫動的診斷上,未來期望逐漸擴展至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輔仁大學醫學系學生葉峻銘提到,心電圖是常見的臨床診斷工具,操作簡單,但診斷困難,目前該模型的診斷主要針對心房顫動,若能擴展到其他心臟相關疾病,對臨床來說將為一大的助益。
AR互動結合文學 桃園千塘之鄉重現詩中景
藝文
第1682期
AR互動結合文學 桃園千塘之鄉重現詩中景
2018-10-03
【記者孫佾妘綜合報導】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也能運用在教學?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林楚卿及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黃智明共同研發桃園「塘」詩AR互動教學系統,將詩人的創作現場結合文學、科技及桃園「千塘之鄉」的地景,經由AR搬到學生眼前。 AR教學系統內的實景照,在埤塘周圍加入詩詞中的模擬飛鳥、遠山及樹木。 圖/林楚卿提供「像我們學設計的,要告訴你一個東西可以做出很具體的3D模型,但詩文卻很難想像。」林楚卿回憶過去看不懂詩句的經驗,且老師上課枯燥,使他認為學詩詞是有門檻的。適逢科技部有個研究台灣埤塘的計畫,林楚卿經由中語系教授給的靈感,決定著手設計該系統。黃智明舉杜甫〈渼陂行〉中描述天氣及景色變化的「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等文句為例,說明透過AR技術能模擬詩句意象,「杜甫當時所看到的,我們現在大致也看的到。」 他們更以杜甫《秋興八首》其八為原型,製作出具飛鳥、遠山的場景。該系統已在三個班級做過測試,學生多表示肯定。中語系的呂珞安說:「因為有融入詩跟配樂,讓人覺得有種置身其境的感覺。」期待系統能帶領同學走出室外,親身體驗文學意境。林楚卿表示,為了對應自然環境,飛鳥、樹木的位置設計需更加精細,又因該系統源自科技部的研究計畫,若要繼續發展此系統仍有待後續資源的支持。 課堂上老師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到戶外展示新系統的操作,並調查學生回饋。 圖/林楚卿提供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林楚卿及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黃智明和系統合影。 圖/林楚卿提供
骨架追蹤測人流 剖析遊客分布
新知
第1669期
骨架追蹤測人流 剖析遊客分布
2017-12-13
【記者謝宜臻綜合報導】人臉辨識與人流分析近年來成為業界多元應用的技術,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姚雅馨、林毓宸運用「OpenPose」骨架偵測技術研發人流分析系統,較傳統人物更能精準追蹤。有別於一般人臉追蹤,系統的「遊客熱點分析與視覺化」功能使用人物骨架追蹤技術OpenPose,以人體骨架作為審視基礎,偵測到人物位置與姿勢後,呈現彩色火柴人影像,再運用骨架帶有的肢體動作資訊,來比較骨架相似度,並評估動作連續性。姚雅馨與林毓宸表示,該功能可協助大型展示空間統計每單位時間人數,並透過人數密度及停留時間的數據,分析遊客興趣點。另一功能「年齡分析系統」則可透過「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比較各年齡層瀏覽展區的差異,最終將龐大數據分析成圖表,透過網頁呈現結果。此系統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骨架:用開源工具透視博物館人流」為名,獲「2017開源天下-全國大專校院開源軟體程式創意設計競賽」最佳產學應用價值獎。林毓宸說:「以OpenPose為基礎追蹤人物須改動程式碼,研發過程常怕不小心改到不該動的地方。」他表示當初花很多時間查找資料與測試、調整,才克服各種問題。目前系統實際運用於博物館展區規畫,分析結果可導入遊客體驗區設計及展覽項目陳列順序的調整,希望能節省人力、降低額外設備成本。系統未來可應用於零售業等市場,指導老師元智資工系助理教授葉奕成說:「我們最早想要用於評估攤位租金。」藉由統計路過而未消費的人數,商家可評估營業效益,出租店位的業主也能參考數據適當調整租金。此外,由於能統計消費人數及移動路線,可協助維持購物的流暢度,並提升商品受顧客瀏覽的機會;規劃商品陳設時,也能藉由區分不同消費族群,提升產品銷量。
地圖結合群眾外包技術 精確掌握路況
新知
第1640期
地圖結合群眾外包技術 精確掌握路況
2016-12-08
【記者楊旻蓁綜合報導】根據導航軟體公司TomTom數據顯示,台北市民國105年的交通壅塞指數高達38 %,平均一年就花費 149 小時在行車路程上。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團隊「Coding fighter」奪得「2016智慧校園創新應用競賽」冠軍。Coding fighter研發「高精度即時車況地圖產生系統」可大幅提高路況地圖的準確性與時效性,運用群眾外包技術,當越多人使用該系統時便能獲得大量車輛位置資料,提高作品的即時、準確度。有鑒於現有路況查詢系統只能偵測大路段,較缺乏小路段偵測技術,「高精度即時車況地圖產生系統」開發「智慧型即時車輛偵測 APP」。此行動應用程式(Application, APP)與行車紀錄器結合,透過演算法分析行車紀錄器沿途捕捉的車況影像,再經由無線行動網路將分析資料回傳至伺服器、標記於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上。民眾不須下載任何程式,只要用手機就能線上瀏覽各道路的即時車況。根據台灣地球日(Earth Day Taiwan)報導,人為製造的溫室氣體中,有21%來源於交通工具。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生吳宜亭表示,塞車時經常感到呼吸不順。當道路車輛過多時,空氣中的汙染物容易累積於低空,即使駕駛人關閉車窗開冷氣,空調的運轉仍會將外部的空氣汙染物循環至車內,汙染車內空氣。交通堵塞不但造成駕駛精神疲勞,對於環境空氣污染影響也不容小覷。雖然汽車在高速行駛時排放的廢氣雖然較怠速時來得多,然而,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盧昭暉提出,以行駛距離估算的話,同樣行駛一公里的情況下,塞車使得行駛時間大增,排放廢氣總量也遠大於正常行駛的排放量。由於智慧型即時車輛偵測 APP立基於安卓平台(Android),受限於目前行車紀錄器款式皆不屬於Android系統,陳柏豪表示,團隊未來考量將演算法結合嵌入式板子直接作為行車紀錄器。
裝置偵測環境變因 保障長者居家安全
新知
第1637期
裝置偵測環境變因 保障長者居家安全
2016-11-17
【記者薛若儀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民國104年老人死亡事故中,跌倒比例高居第二,且老人在住處發生跌倒的機率高達56%,其中,又以大型家具旁和浴廁內頻率最高。因應居家照護的安全需求,元智大學團隊研發出「PREtector」系統裝置,盼協助照顧者維護長者的居家安全。 PREtector偵測環境的震動頻率、聲音判斷被照護者是否發生意外,透過遠端控制中心分析並制訂應對方針。圖/薛若儀攝「PREtector」系統結合「風險預測」和「即時照護系統」,偵測到意外後,即可透過遠端的照護團隊評估現場狀況,並制定出可行的救援方案。「PREtector」團隊隊長、剛畢業於元智的沈和寬說:「PREtector與他牌最大的差別在於平台整合功能,照護人員能在遠端進行一對多的團體監測,提供主動式救援。」系統取代傳統一對一的被動式救援觀念是產品最大的創新,讓團隊在「2016通訊大賽:智慧城市應用服務設計競賽」中奪下企業專題獎。「PREtector」分為「實體監控裝置」以及「雲端平台」。先於安養機構、居家環境中的浴廁裝設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監控裝置,裝置能夠感測環境中的濕度及溫度,並透過即時數據分析環境中的震動及聲波頻率,隨時感知長者是否發生意外。相較市面上的感測裝置,PREtector透過中央管理平台,讓遠端的照護人員進行團體監測,可在緊急事件發生時提供主動式救援。「考慮到長者對穿戴式裝置排斥,所以在不接觸身體前提下,嘗試設計在環境裡主動偵測老人作息跟意外狀況的可能。」沈和寬坦言,由於裝置設置在環境中,因此過濾及分析訊息的過程中難免受到雜訊影響,導致判斷誤差。為此,團隊進行大量的樣本試測,透過真人試摔以及物品掉落等方式累積數萬筆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為了降低誤判的潛在風險,團隊另外開發了語音通話功能(Voice over IP, VoIP),幫助遠端照護人員釐清現場狀況。通訊大賽除了給予學生技術及創意上的肯定,評審翁金輅也提醒年輕團隊,即便擁有創新的技術,商業模式仍是產品成敗的關鍵,「否則你就不能商業化、產品化。」評審團總召集人林一平提出,在競賽得獎之後團隊如何精進技術,加強人性化的特質以進入商品化、量產的階段,是團隊未來需面臨的考驗。對此,居家服務員劉麗琴表示,在八年的居家服務經驗中,僅遇過三戶使用類似的感測裝置,雖然能夠保障長者的安全,但是目前並未普及。PREtector團隊現已與桃園市政府進行評估,也積極與醫療機構洽談,「因為醫療機構通常喜歡直接買斷而不願意重複支付。」團隊成員梁庭浩提到,團隊目前採出租平台的合作模式,除了減輕醫療單位的經濟負擔外,為期兩年的租約同時也能夠保障彼此的合作關係,裝置開模製作之後則可望將成本壓低至新台幣400元。未來除了加入醫師的專業以補足技術不足外,團隊持續蒐集資料,進一步將被照護者的病歷資料、居家環境等因素納入PREtector裝置,從醫療院所開始推廣至個人化平台。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