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現今植牙技術的發展已造福許多民眾,然而,顏面創傷需重建下顎的患者,卻因無法植牙而有咀嚼失能的問題。「2020金屬創新應用競賽」於12日舉行決賽,學生組首獎由亞洲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國立中山大學三校學生合作作品「匹配人體骨密度之具咬合功能下顎重建植體」奪得。團隊以人體骨骼密度為發想,打造新型下顎重建骨板,可望增進植體的功能性。
研究團隊利用人體骨密度與結構技術,打造新型下顎重建骨板植體,可望改善提升現有植體之功能性。 圖/研究團隊提供
該競賽主軸著重於輕金屬的應用,團隊學生利用鈦合金打造新型的下顎重建骨板植體。目前常用的下顎重建植體雖可恢復外觀,但因重建手術剩餘的體骨過小,造成後續無法再植牙。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紀晴倫說:「臨床上重建手術比較繁雜,術後回復與追蹤期也較長,因此也不建議患者再多做其他手術。」
團隊成員徐子殷強調,他們將輕金屬以適當比例混成合金,並依照骨密度打造植體,使其不管在重量、製造或安裝等,都較傳統植體更符合人體需求。且此舉可強化患者咬合功能,因下顎處肌肉運動多,團隊在設計植體的同時,須克服長期肌肉開合造成的脫落問題,利用骨密度打造出的植體近似人體骨骼,相似於原本肌肉的承重,讓患者較容易習慣,降低適應不良的問題。
此外,團隊也針對傳統重建植體容易發生固定用的骨釘鬆脫,以及骨板斷裂的問題做改善。亞洲大學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郭哲男補充,人類咀嚼的平均力量約為216至740牛頓,雖受到創傷的病患咀嚼力會下降25至66牛頓,然而目前市售的商業金屬板為方便臨床客製,最大承受力約為350牛頓,「所以就算患者施力比一般人小,骨釘鬆脫與骨板斷裂仍是不可避免的。」
為解決植體受力的問題,團隊以孔狀打造新的結構,可分散咀嚼力對植體造成的折損。團隊成員王郁評指出,他們在植體接觸骨組織處利用該孔狀結構,以供骨骼長入孔隙中,進行骨整合,增加植體與體骨間的穩固性。而為避免周遭軟組織長入孔隙造成摩擦,進而產生疼痛,團隊則於接觸軟組織的部分採封閉設計。且團隊獨創處理技術,使多孔結構表面粗糙度及受力集中程度,最多降低至30%,強度最高則可提升約100%。
研究團隊以孔狀打造新型結構,配合人體骨密度,可分散咀嚼力對植體造成的折損。 圖/研究團隊提供
研究團隊在接近骨組織處採開放設計,以利骨骼長入,提升骨整合。而靠近軟組織處則採封閉設計,以防造成摩擦與疼痛感。 圖/研究團隊提供
比起傳統植體,團隊技術可將客製化人工下顎的成本降低約2/3,製造時間也可縮短2/3。王郁評補充,此研發皆利用國產材料,證實國產材料的性能不亞於現有材料。團隊研究提供具足夠強度的植體,期待未來成為下顎骨重建患者植入物的可靠新選擇,解決其咀嚼失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