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776期
2022-12-21

「智能透析止血帶」可幫助透析患者在兩個止血點施加固定壓力,避免施力不當影響血管健康。 圖/研究團隊提供


【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腎病患者在四小時的血液透析(註一)治療後,需要止血15分鐘,待醫護人員觀察並確認沒有滲血狀況才能夠離開,過程耗費人力和時間。長庚科技大學和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師生共同組成研發團隊,發明「智能透析止血帶」,提供定時定壓和偵測滲血的功能,並於「2022第六屆創創AIoT競賽」獲得首獎。
註一:血液透析也稱為「洗腎」,透過在體外淨化血液,幫助衰竭的腎臟排出人體代謝產生的毒素和水分。長期血液透析的患者需接受一週三次、每次4至6小時的透析。

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會使用較粗的針從患者的動靜脈瘻管(註二)抽出血液,經過儀器透析後,再將血液輸回患者體內,並在透析結束後止血15分鐘,「醫護人員會用類似魔鬼粘的止血帶幫患者止血,但有時患者打開止血帶了才發現到有滲血。」團隊指導老師余怡珍提及。團隊在智能透析止血帶上裝設可偵測紗布濕度感測器,判斷患者的滲血狀況,並及時透過系統自動加壓進行止血。腎病患者家屬楊畹莙對此也表示,感測滲血的功能可為患者和家屬帶來便利,「不用像以前壓不好,回到家還要一直往醫院跑,省下很多時間。」
註二: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腎病患者需要一個管徑大且血流量多的血管通路,因此腎病患者需預先進行血管通路手術,將手臂的動靜脈連接在一起,形成動靜脈瘻管。若患者沒有適合的動靜脈,可利用人工合成材質製成的人工瘻管,作為動靜脈之間的橋樑。醫護人員會穿刺動靜脈瘻管,幫助患者進行血液透析。

團隊成員吳宜宸表示,由於瘻管的血流量較大,且患者服用的抗凝血劑會防止血液凝固,因此止血的壓力和時間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止血恰當,會造成動靜脈瘻管瘤或栓塞等併發症。」然而,目前臨床的止血方法是由醫護人員手動拉緊止血帶,並時刻注意每位患者的滲血狀況,「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他在止血點上施了多少壓力。」團隊成員林珈妤指出。

「智能透析止血帶」會將所使用的時間和壓力數據上傳至雲端,醫護人員可參考相關數據為每位患者進行個人化安排。 圖/研究團隊提供


團隊將血壓計的加壓功能應用到智能透析止血帶上,提供定時定壓的功能,讓患者在規範時間內,以固定的壓力止血,避免影響血管健康。若在時間結束後依然檢測到滲血狀況,系統將會自動延長二分鐘的加壓時間,並增加2毫米汞柱的壓力,「不會一次加太多壓力,避免影響血管健康。」團隊成員吳佳昌解釋。另外,每次患者止血所使用的時間和壓力等數據,會自動上傳到雲端,供醫護人員作為參考數值,幫助患者找到最合適的加壓時間和壓力。

除定時定壓和偵測滲血的功能外,團隊也預計在系統中加入瘻管健康的檢測功能,在每次加壓時可以檢測和更新瘻管的健康狀況。余怡珍表示,患者在一周內需要接受三次透析治療,「瘻管可以說是透析病人的生命線,但目前只是以聽診器或手摸去判斷瘻管的健康程度。」因此,團隊期許此項功能未來可幫助醫護人員省時省力,保障患者的健康。

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教授余怡珍和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洪崇文,帶領兩校學生以「智能透析止血帶」在2022第六屆創創AIoT競賽奪下了智慧照護組的首獎。 圖/研究團隊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