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老漁船變身海上藝廊 廢棄物構築海洋記憶

2019/10/03 00:18:41

【記者林琬蓉基隆報導】邁入第五年的「基隆潮藝術」表演活動,今年以「流」(flow)為主題,首度將廢棄的遠洋漁船作為展覽場所,藝術團隊共同打造一座停泊在正濱漁港的海上美術館。目前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的何彥諺,展出作品《老軌、蟒蛇、隕石和θ波》,使用老船的廢棄物品,構築出呼應海洋意象的空間。

基隆潮藝術的作品之一:《老軌、蟒蛇、隕石和θ波》位於漁船的冷凍艙裡。 圖/林琬蓉攝

《老軌、蟒蛇、隕石和θ波》的展覽場所,位於遠洋漁船儲放漁獲的冷凍艙內,主要以既有存在的物件為素材進行加工。在空間內,觀眾的感官重新被開啟,能透過擺放的物件,以視覺感知作品。登船後走下階梯,步入昏暗的冷凍艙後,空間裡置放爬滿青苔的繩索、漁網與帶著髒污的毛巾,船艙內也特別敞開一扇窗,隨著陽光照射的角度,照入船內的光影也會產生變化。

何彥諺也期盼觀眾經由聽覺和觸覺,感知到船員活動的樣態。空間內迴響著儲油槽的環境音和說話聲,定時噴霧裝置也讓空間氤氳著濕氣,在聲音交錯流動、霧氣瀰漫環繞下,空間彷彿是艘行駛在海上遭逢煙雨的船。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的陳臣,看到在密閉的船艙有很多毛巾掛著,「想到當時的船員可能做完體力活,用毛巾擦汗,而噴霧讓他們可以解解暑氣。」

作品使用定期噴霧裝置,讓空間充滿濕氣,主要是為了維護青苔的生長,一方面也能營造出不同的氛圍。 圖/林琬蓉攝

 

空間中吊掛的毛巾並非全部都是真的,有幾條是以石膏入膜後浸機油製作而成。 圖/林琬蓉攝

回想以船作為創作場域的原因,何彥諺表示,靈感來自目睹民眾圍觀和平島上的古修道院遺跡,當時民眾靠著挖掘出來的物件去想像歷史的場景,而他認為建構出的場景,也能讓民眾自行去想像不存在的人事物。他期望透過藝術賦予老船新生命,讓船艙的冷凍庫區變身成藝廊,藉由重新梳理在地文化的脈絡,使報廢漁船承載的海洋記憶,得以被觀眾重新記起。

家鄉在基隆的民眾趙書儀表示,能在大船上自由探索的感覺非常棒,實際看到漁船時開始好奇背後的故事,渴望對基隆有更深的瞭解。並且,因船會隨著潮汐搖擺,參觀民眾陳依翎說:「一進到船艙就覺得斜斜的,整個往右偏,在喪失平衡感下觀展的經驗非常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