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王,是東港人的宿命;
傳承,是年輕世代的使命;
我的轎班身分,便是與王爺的約定。」
轎班人員準備護送兩層樓高的王船到鎮海公園進行「送王」儀式,動員人數龐大,場面壯觀,令人歎為觀止。 圖/葉峻瑀提供
【記者張庭瑀、莊珺茹屏東報導】鑼鼓喧天,耳邊傳來陣陣鞭炮聲響,身穿各色清代傳統服飾的轎班手持長香、排成人龍,在東港的街道上護送代天巡狩的「盧大千歲爺」前進。三年一次「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以下簡稱迎王祭)於4日凌晨,在「燒王船」儀式的火海中劃下句點。
迎王祭最後一個環節「送王」儀式,也就是民眾熟知的「燒王船」,將民間瘟疫及盧千歲爺一同送回天上去。 圖/葉峻瑀提供
深夜的東港街頭擠滿上萬人潮、燈火通明,每逢迎王祭民眾徹夜未眠,只為親眼見證恭送王爺的盛景。「迎王,是東港人的宿命;傳承,是年輕世代的使命;我的轎班身分,便是與王爺的約定。」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梁竣雅為東港頂中街轎班的一份子,他認為迎王祭不單是「燒王船」可以詮釋的慶典。信眾從迎王到送王,遵照古法、依循舊有禮節辦理,凸顯了東港居民對千歲爺虔誠的心。
迎王祭的「遷船遶境」,從東隆宮啟程繞行東港。許多民眾群聚在門口,一睹船出宮的樣貌,場面頗為壯觀。 圖/templetw提供
「有些人期待三年,是為了看這八天的熱鬧;但東港人卻是準備了三年,只為迎接千歲爺蒞臨。」梁竣雅表示這是東港人的共同目標,也是展現團結一心的時刻。東港人為此祭典,用了三年的時間造船,10月28日起為期八天的遶境遊行,將傳統民俗的精髓演繹到了極致。七角頭埔仔角的轎班林家弘表示,迎王祭不僅增進對家鄉的歸屬感,也更堅定自身信仰。西元2010年,中華民國文化部指定「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活動,部分學校會特別為迎王祭放假。迎王祭之於東港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迎王時挨家挨戶都會掛上燈籠,今年是中國傳統紀年農曆的干支紀年的戊戌年,因此燈籠上印有戊戌字樣。 圖/葉峻瑀提供
在傳統文化逐漸沒落的現代,年輕人大多對民俗慶典冷漠,然而每三年一次的迎王祭,至今仍吸引許多東港遊子歸鄉。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學生林志穎說:「對東港人而言,迎王祭除了是一種信仰,更是一顆定心丸。」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許采瑄則認為,迎王祭讓遊子們有個必須回家鄉的理由。
迎王祭期間,挨家挨戶都會掛上東隆宮的燈籠及旗幟,由此可見東港居民對於此活動的重視。 圖/張庭瑀攝
火燒王船 電子鞭炮盼解空汙
沙灘上,此起彼落的鞭炮聲不絕於耳,信眾以煙火歡迎千歲爺的到來。半層樓高的金紙與供品堆疊在王船之下,儀式開始後一同被火海吞噬。然而,根據全國宗教資訊網的資料指出,船身的漆料加上金紙、香與供品,在焚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外,殘留的灰燼所造成的污水直接流入海中,恐怕影響海洋生態以及水質。
恭請王駕上船後,收錨鳴炮,王船被熊熊的火焰包圍,代表無形的王船啟航。 圖/莊珺茹攝
雖迎王祭面對環境議題與信仰的衝突,但返鄉青年多傾向延續傳統。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學生孔郁喻提到,為了表達對神明的尊敬,民眾大量使用鞭炮和金紙,這部分的傳統難以用維護環境的理由來減少使用量。但對於污染問題,祭典已逐年改善,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經營系學生孫千雯便有深刻感受,他指出在今年迎王祭中,部分民眾以電子鞭炮代替傳統鞭炮,「有了環保鞭炮機,炮灰相較之前已經少了很多。」民眾已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而做出改變。
近來,迎王祭近年成為台灣的觀光盛事,不少外國遊客特地去到現場,體驗東港淬煉已久的宗教文化。從美國來台灣教書的遊客凱蒂・卡森(Catie Carson)表示,從同事口中得知迎王祭而來參加,「我們的國家沒有傳統文化,所以特別喜歡參加這樣的祭典。」來自荷蘭的吉榮・史密茨(Jeroen Smits)則是首次參與迎王祭。他認為王船遶境極具特色,東港居民普天同慶的熱鬧氛圍十分吸引人,「因為要工作的緣故,無法看到燒王船,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