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各界為氣候而走 籲政府加強減碳力度
影音
第1817期
各界為氣候而走 籲政府加強減碳力度
2025-11-07
【記者蔡得曦、林庭如、黃律齊採訪報導】面對即將於本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十組環保團體於1日號召各領域組織,在台北市政府東門廣場發起「為氣候而走」遊行。環團呼籲政府兌現淨零排放的承諾,積極以碳費制度推動產業低碳轉型。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忻儀表示,雖然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但在極端氣候之下有強烈的調適應對需求。「我們希望集合百工百業不同的團體,向政府、向這個世界宣示說,我們需要更多的準備。」 日本、新加玻等鄰近國家皆已執行碳定價制度,我國則依《氣候變遷因應法》制定「碳費制度3項配套子法」,於去年底公告一般費率為每噸300元,並宣布針對各行業試行碳費徵收,規劃於2026年起正式實施。政大種子社長林尚杰認為,政府給予企業高於淨零轉型所需要花費的補貼,但很多公司不一定真的做到淨零轉型。 碳費制度的上路也象徵臺灣走向碳定價時代。有別於國際間常用的碳稅,碳費由環境部管理並採專款專用,意味著多數款項將用於溫室氣體減量的業務。至於採行碳稅的國家,則是由財政部門主管稅款,並由中央統籌分配。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認為碳費只是開始,應該要逐步引進到碳稅,並且點明用途,也就是將部分碳稅用於除碳的基金當中。 我國目前透過優惠費率鼓勵產業實質減碳,並根據轉嫁碳排至國外的難易度,分有高碳洩漏風險事業與非高碳洩漏風險事業。若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即可適用優惠費率,經計算後最多可減少大約九成碳費,引發大眾對於碳價過低的討論。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雨璇說明,臺灣已不再是發展中國家,應對齊已開發國家的碳價。「會希望臺灣在2030年的碳價上面會更有企圖心。」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則解釋,碳費的目標就是希望做減量,「現在的做法就是透過優惠費率,還有高碳洩漏風險指標促進低碳轉型。」 在「2050淨零排放」的限期下,環團希望透過遊行提醒政府加強減碳力道,針對能源、工業等關鍵部門訂定明確減量策略。而碳費制度能否協助我國達成減碳目標,仍有待各界持續關注。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生活
第1817期
新北街頭凝永續精神 青年以創意推在地文化
2025-11-07
【記者劉倚瑄報導】由新北市青年文化大使與新北市政府攜手策畫的「Young Young都來街頭玩」市集與踩街活動,以年輕世代創意為主軸,結合文化永續議題與世界生態日,1日於板橋府中後站廣場登場。 本次市集以文化推廣、國際交流與環境永續三大主題為主軸,並邀集由青年所組成的新北文化大使共同主辦策劃。自籌備初期,青年們便走訪新北各地的文化場館,深入了解地方特色與歷史脈絡,他們融合自身創意與博物館合作,設計互動性遊戲,從市集招商、踩街吉祥物製作、闖關活動設計到各地文化解說,皆由青年們共同合作完成。「我們希望大使們能對新北市文化產生興趣,經過培訓後,將在地文化介紹給更多民眾。」新北市文化局科長吳柏勳說道。 市集共規劃五大主題區,由文化大使與地方高職合作策劃。其中,「黃金山域」展區由新北市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設計,透過彈珠台遊戲帶領民眾認識九份、金瓜石的礦業歷史與礦工日常,並結合金工與木雕創作體驗,呈現瑞芳當地文化。以鶯歌陶瓷為題的「紅色陶寶」則展出由水庫淤泥創作的藝術作品。策展人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學生李佩珈說:「水庫淤泥是復育珊瑚的良好材料,我們將它製作成各式公仔,推廣鶯歌陶瓷技藝。」並盼望喚起民眾對生態保育的重視。「都會探索」展區則聚焦板橋在地文化,介紹林家花園的特色建築與生態。「我們將林家花園的漏窗設計成明信片,讓民眾可以在背面塗鴉,帶回具紀念意義的作品。」文化大使兼國立臺灣大學生沈宇論說道。 除地方展區,現場也設有世界生態永續與國際市集,邀請相關攤位進駐,展現異國風情與環保理念。來自菲律賓的新住民攤商蘇榮世說:「我認為最快了解一個國家的方式,就是從飲食與傳統服飾開始。」他希望藉由此市集,讓更多民眾認識菲律賓文化。此外,現場也設有荷蘭、西班牙、印尼以及越南的美食攤位,打造多國文化的交流環境。攤商「Lisa的水耕花園」則利用大樹落下的種子培育成可放置於桌上擺飾的水耕植物,象徵生態永續意涵。攤商Lisa(化名)說:「我們在水耕植物的容器設計上,選用回收的玻璃瓶與塑膠量杯,希望以實際行動落實環境永續,也讓消費者更關注環保的重要。」 活動的圓滿落幕,背後凝聚著青年們無數次的磨合與付出。「大使幾乎都是大學或高中的學生,我們努力在課業和籌備之間找到平衡,只希望能讓大家有全新的文化體驗。」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生張瑞庭說道。吳柏勳則表示,此次市集能順利舉行,背後少不了文化大使的努力與投入,「希望他們能從這次的活動中學習策展,深化對地方文化的了解,並發揮創意與行動力,讓活動更具活力與多元性。」他說道。
修復街道迎接新家園 尼泊爾青年抗議後再上街
國際
第1813期
修復街道迎接新家園 尼泊爾青年抗議後再上街
2025-09-26
【記者劉倚瑄報導】尼泊爾政府4日以打擊假消息與詐騙為由封鎖社群平台,引發Z世代青年發起大規模抗議,各地民眾也紛紛走上街頭。抗議結束後,青年手握掃帚回到街頭,清理抗議所產生的垃圾並協助修復公共建築,投入後續的環境整理與社會重建。 Z世代早已因高失業率、重稅、貪腐對政府積怨已久,近期尼泊爾政府以涉嫌違法《社交媒體使用規範指令》(Directive on Regulating the Use of Social Media)規定為由,封鎖Facebook、Instagram、YouTube、X等26個平台,此舉成為壓垮年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8日,青年走上街頭反對貪腐。原本和平的抗議卻遭政府武力鎮壓,造成多位青年傷亡,引起更大規模的全國抗議。前總理K.P.夏爾馬.奧利(K.P. Sharma Oli)於9日宣布下台,由前首席大法官蘇希拉.卡爾基(Sushila Karki)為臨時總理,局勢才漸趨平緩。政局穩定後,青年們將反腐敗的精神延續到環境恢復上,手持掃帚再度回到街頭,清掃街道、修復建築。來自尼泊爾的華僑,現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張况舞說道,他父親的朋友也組織團隊,協助清掃環境,他們身著亮橘色的衣服,將散落街頭的紙張與殘渣收拾進垃圾袋,並將因暴力衝突被繪滿塗鴉、標語以及遭焚燒而焦黑的牆面重新粉刷。「這不只是社會責任,更是想傳達自己國家,自己來守護。」張况舞補充道。 畢業於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Tribhuvan University)環境科學碩士,普拉比娜.拉烏特(Prabina Raut),長期投身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倡議,提及青年的復原行動,「青年們帶著掃帚與團結回歸是一種宣告:改變不只是向領導者要求,更是需要我們展現自身能力。」拉烏特說道。拉烏特認為,這場抗議已被青年轉化為一種「公民環境行動」,同時指出,復原行動背後的三大意義——廢棄物與汙染控制、公共衛生保障和氣候韌性訓練。 據路透社報導,尼泊爾新任臨時總理卡爾基在抗議結束後,19日首次公開演講承諾打擊腐敗、創造就業機會和提高生活水平。卡爾基呼籲,尼泊爾人民需要團結起來重建國家,並強調以冷靜的情緒和各界共同努力重建國家。「我們心目中的新尼泊爾是沒有貪汙腐敗、有更多工作機會、貧富差距縮小。」張况舞說。就讀尼泊爾布丹尼爾坎塔技術學校(Budhanilkantha Technical School)的學生麗圖.拉伊(Reetu Rai)認為:「現在國家交由我們來治理,就不要重蹈貪污腐敗的覆轍,讓青年的犧牲付諸流水。」
農漁廢棄物蛻新生 智慧醫療敷料促永續
新知
第1813期
農漁廢棄物蛻新生 智慧醫療敷料促永續
焦點
2025-09-26
【記者林婷妤報導】全球農、漁業資材長期面臨過剩情形,除了衍生病蟲害問題,更產生大量碳排放。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耀東率領跨領域團隊,研發「環境友善低碳多功能智慧醫療敷料整合人工智慧創新技術應用」,獲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於4日公布的「未來科技獎」名單。研究以蝦殼與果皮殘渣等農漁廢棄物為原料,結合pH值成色變化與AI影像辨識監測,製成「低碳智慧敷料」,實現環境永續及醫材創新。 低碳智慧敷料的主要製程是先將蝦殼打成蝦殼粉,再利用反應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進行製程最佳化(註一)。團隊設定時間、溶劑濃度、反應固碳比等關鍵參數,篩選出投入較少能量,就能萃取較高品質幾丁聚醣(註二)的模型,從而減少製程中的碳排放。團隊也將使用前的敷料埋進土壤觀測,證實具備生物可降解特性。 註一:一種結合統計學與數學的方法,用於優化多變數系統中的實驗設計和製程,以尋找能達到最佳結果的參數設定。 註二:從甲殼素中經一定處理後製成的天然多醣,具有溶解性、生物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等特點。 果皮殘渣則會萃取出多酚化合物,如花青素、甜菜根素等,利用這些物質讓敷料以不同顏色顯示出傷口的pH值,再添加甘油增加強韌性。而人體在受傷時傷口的pH值會落在4到6之間,假如受細菌感染則可能高達8以上,因此可觀察敷料顏色變化來監測傷口。中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吳俊霖認為,以往需要掀開敷料才能查看傷口情況,現在透過顏色就能判斷,省下許多成本。 團隊近年來致力於提高農業資材的附加價值,並嘗試連結不同領域的學者們。中興土環系博士候選人陳映辰提及,這項技術結合中興循環經濟研究學院、中興資工系及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教授們的專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要去整合四個領域團隊間的語言,讓他們的技術被串聯在一起,變成一個有用的東西。」陳映辰說。 目前團隊正考慮上架該敷料,並以此為目標持續改良,陳映辰補充道:「接下來將會做專利佈局,保護整個材料的配方。」臺北醫學大學生醫材料暨組織工程研究所長莊爾元也認為,該技術的天然材料搭配綠色製程,確實能取代高耗能化石燃料製成的一般敷料,但仍需注意安全性,「未來驗證上會是一條漫長的路,可能在任何階段失敗。」莊爾元說道,他表示看好這項技術的潛力,建議實驗中若產品出現問題,可以先嘗試微調現有材料的參數或化學組成,盡可能不添加化石燃料材質以保留低碳材料的優勢。
觀察真實環境繪出社會現象 林芃打造虛實交織世界
藝文
第1804期
觀察真實環境繪出社會現象 林芃打造虛實交織世界
2024-12-20
【記者林芷彤報導】誇大的透視手法營造出視野上的寬闊,濃郁飽和的色彩引領觀眾進入虛實交織的世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林芃10日起於台北S7美術館,舉辦個展《遙想更遠的地方》。林芃以油彩和裝置作品,融合個人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及民俗傳說的想像,創造虛實交錯的視覺語言。 「此次作品加入台灣公園和街道常見的裝飾性造形,包含雕像、鐵窗花、金屬仿古鐵門等結構。」林芃表示,在生活中觀察到這些建築的裝飾元素時,他常會思考這些物件出現在環境中的原因,並進一步探索背後可能隱藏的意識形態。展覽動線上的第一幅作品〈地平線〉,以古典主義風格的石雕為前景,遠處綿延出變形的樹木結構,林芃認為,這些造形象徵著跨越不同階級的生活幻想,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尋。 作品〈餐酒前的酸刺味〉描繪中產階級人士悠閒的戶外用餐場景,林芃在畫作中運用違反常理的透視法展現人物關係,角色從左至右快速縮小,但彼此的距離卻未遵循傳統透視規則。此外,他大量使用淺綠、草綠與酒紅等色彩,傳遞虛幻而迷離的氛圍。「我想營造人們陶醉在一個舊夢,或過往美好時光裡的情境。」林芃解釋道。 談及創作手法,林芃表示,他刻意將固態的物件形塑成近似流動的狀態,並把看似虛幻的事物描繪得結實而具體。在〈炊煙〉中,他將本為縹緲的煙霧描繪得如實物般堅實;而在〈凝滯〉裡,堅固的石雕則被賦予了流動的姿態。他強調,這種處理方式是為了在寫實的景物中營造出虛幻,且有如夢境般的感受。 垂掛於展場中央的同名裝置作品〈遙想更遠的地方〉,以編織的繩結展現出延綿不斷的型態。林芃提到,這件作品選用繩索作為媒材,是因其編織的手感與他在繪畫中短促有力的筆觸相近,皆是一步步累積完成的結果,傳達出誠懇且細緻的創作態度。他亦說明,作品複雜纏繞的結構與修長連續的形狀,宛如一條延伸至遠方的道路,也具象化人類意識中無止盡的想像與探索。 「這是相當耐看的展覽。」觀眾柯曉如指出,林芃以單純的技法處理繪畫,並將民俗、藝術史與個人奇想結合,將畫作創造成一個如劇場般的空間,使作品可以反覆吸引人的視線。觀眾蔡名謹提到自己最喜歡的作品為〈炊煙〉,「作者透過筆觸跟抽象的造型,形塑出那些能被解讀的迷幻神情與物件,讓我在觀看時,思緒好像隨著畫面中的煙塵飄想到更遠的地方。」
濟大超市迫食堂泡麵漲價  學生盼改善校園消費環境
國際
第1804期
濟大超市迫食堂泡麵漲價  學生盼改善校園消費環境
2024-12-20
【記者吳恒儀報導】山東濟南大學(以下簡稱濟大)校內第六食堂內一攤位販售的泡麵僅售3.5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6元),代煮泡麵僅收0.5元(約新台幣2元),攤商價格實惠又親切的服務成為學生口中的「泡麵大叔」,並深受學生喜愛。然而,近期第六食堂旁的濟大超市也推出泡麵業務,售價卻高出泡麵大叔攤位的一倍以上。據《極目新聞》的報導,濟大超市老闆聯合校方要求泡麵大叔漲價,與濟大超市的售價保持一致。然而,大叔拒絕妥協,因此被迫退出食堂。8日,大叔的攤位正式結束營業,此事引發學生對超市壟斷物價的強烈不滿。濟大超市老闆對此並沒有正面回應,反而是在顧客群組轉移話題,表示自己的兒子是「清華研究生」所以「清者自清」。避重就輕的態度讓學生難以接受,此事也引發校內外熱議。 濟大超市的煮泡麵價格遠高於泡麵大叔的攤位,「濟大超市單煮泡麵44台幣,加菜9台幣,泡麵大叔檔口選擇某種類再加蛋,也只要22台幣,(這樣的價差)是誰都要生氣的。」濟大舜耕校區學生奶龍(化名)不滿地說道。他說明,泡麵大叔撤出食堂當天,不少同學自發排隊,將泡麵大叔攤位上的存貨一掃而空,並以「不購買商品」的方式抵制濟大超市。「我是絕對不會在裡面買任何東西的,我寧可美團(中國外送平台)送到學校,和室友拼團(合購)在網上買文具。」濟大舜耕校區學生小魚(化名)說道。 泡麵大叔被迫撤離後,濟大超市的價格問題也成為學生討論的焦點,學生認為濟大超市漲價不停且標價不清。「比起食物,日用品更貴。比外面要貴10%到20%。」濟大學生小王(化名)說道。他指出,超市定價皆由老闆自己決定,結帳價格也與定價不一致,且從不提供發票。即使曾經歷學生申訴,但濟大超市老闆仍未改善高定價的問題。 面對輿論壓力,濟大校方於網路申訴平台「接訴即辦」(註)上表示,濟大後勤處未來會與濟南市市中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一同改善超市的問題,包含下架全部的熱食、嚴格監管商品明碼與標價等。不過,校方還未實現整改承諾,便直接關閉濟大超市,造成學生減少購買日常用品與食物的通路,帶給學生生活上的困擾。對於泡麵大叔的撤離,校方僅於聲明中提到是「個人原因」,但學生仍質疑校方說辭,認為校方未能妥善維持商戶之間的平等競爭。 註:濟南大學微信小程序上的「接訴即辦」為處理學生投訴問題的平台。 濟大超市哄抬物價導致雙輸局面,更對學生的生活環境造成衝擊。學生希望校方能夠引入價格合理、服務公正的商家,減少超市獨大、價格壟斷的情形再度發生。濟大學生ra表示,學生不只期盼著泡麵大叔回來第六食堂,亦認為濟大超市應徹底改善經營方式,以公正、合理、穩定的價格和服務面對學生和其餘校內攤商,共同打造一個友善的消費環境。
臺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校園
第1802期
臺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2024-12-06
【記者洪翊程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校園無車化推動團隊11月29日召開「校總區無車化執行方案與推動時程整體規劃案校園公聽會」,提出實行校園無車化的方案,包括劃分道路通行權、優化停車和行人動線等,以及試辦校園無車日、劃定無車試辦區等短期做法供師生參考,期望建構友善且安全的校園交通環境。 負責無車化計劃案的台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許聿廷說明,2022年校園內發生車輛與腳踏車追撞事故後,掀起施行無車化的討論,並在11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通過10年內達成無車化的目標。為了落實政策,許聿廷帶領的推動團隊經過分析,逐漸確立計畫施行方向,他說:「我們主要的目標是私人的自小客車,或是訪客接送的(車輛),希望能夠轉移到校園外圍的停車場。」團隊成員黃柏森則補充,因台大校地寬廣,師生移動時對車輛、自行車的需求高,因此希望從限時、限區的車輛管制開始施行。不過,黃柏森提到,目前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師生在政策施行的細項上,如限制車輛通行的範圍、施行無車化的後續計畫仍出現分歧,將在未來擬定政策細項的會議上,邀請各方代表討論,凝聚共識。 對於校內的交通現況,台大物理治療學系學生翁林立指出,在上下課和午餐等尖峰時間,校園內的人流較為混亂,加上腳踏車和車輛同時通行,對行人造成危險。他認為無車化政策能改善此狀況,確保行人安全。台大藥學系學生黃胤程則認為,推動校園無車化有一定的難度,「我覺得不太可行,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覺得校園太大了。」他也補充,車輛進入台大的需求太高,包括學餐的貨物配送、外賓的來訪等都難以避免。比起施行無車化,黃胤程認為,校方應把更多預算和心力用於優化校內人、車流的規劃。 談到無車化在大學校園內的推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水敬心表示,每間學校都應依據各自的地理條件、師生的交通工具使用傾向來制定不同的施行方針及力度。水敬心舉陽明交大陽明校區為例說明:「學校都是在山坡上,你完全沒有(車輛)的話,那怎麼去通勤就很不方便。」他也建議台大團隊,推動無車化只是建立友善行人環境的其中一步,停車格的安排、人行道品質的優化等相關配套措施,都有待校方努力改善。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國際
第1801期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2024-11-29
【記者吳恒儀報導】據《環球新聞》(Global News)報導,加拿大京士頓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於23、24日動工重整校內的尼克森體育場(Nixon Field)草皮,改安裝碳封存草坪。皇后大學成為北美第一所安裝碳封存草坪的高等教育機構,實踐了該校於 2016 年制定的氣候行動計劃。 翻修碳封存草坪計畫是尼克森體育場振興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與人工草皮公司FieldTurf 和加拿大矽灰石公司合作,採用增強岩石風化(Enhanced rock weathering, ERW)技術翻新草坪。ERW技術會將碳(C)轉化為碳酸氫鹽(HCO3-),封存在土壤中,減少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據《金斯頓新聞》(Kingstonist News)的報導,尼克森體育場位於皇后大學校園中心,為學生活動使用的主要場地。皇后大學體育與康樂組執行總監琳達・梅爾尼克(Linda Melnick)表示,尼克森體育場的碳封存草坪將成為北美首創,專案於明年春季完成後,預計每年封存的二氧化碳相當於165棵樹苗或 11.7 英畝的森林在十年內的碳轉化量。 皇后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Cohen(化名)樂見校方朝減碳議題邁進、為永續發展作出實質行動,但也提出校方應對專案成本公開透明。Cohen坦言:「 這個專案的成本將決定我對這個專案的看法。」Cohen認為,若校方能提供翻新草坪的成本資料,將有助於學生更清楚地評估成本與效益的平衡。他表示,作為皇后大學學生,希望校方做永續決策時能夠做出最具有效益的選擇,不應盲目追求成為「北美首創的碳封存草坪」。 加拿大溫莎大學(University of Windsor)電影與媒體藝術研究所的國際學生張筱蕾認同永續專案的初衷,但對專案執行中可能會帶來的環境污染抱持擔憂。張筱蕾認為,除了金錢成本,校方也應考慮專案存在的未知成本,包括草坪翻修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以及ERW技術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污染等。校方應避免政策只是貼著環保的標籤,如同中國發展環保電動車,但電池的後續處理就成為環境負擔。「如果碳封存草坪要付出的環境代價巨大,儘管有這樣的環保效益,我也很難舉雙手贊成。」張筱蕾說道。 皇后大學安裝碳封存草坪的理念獲得學生肯定,但也牽發學生對翻修的金錢與環境成本的疑慮。張筱蕾表示,希望校方除了對校園設施改革,也能夠兼顧環保教育的責任。他期盼,大學作為教育機構,應提升學生與民眾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將永續理念融入日常行為,才能更有效地改善環境。
「森」度之旅走近大溪 森永學堂推動環境教育
生活
第1800期
「森」度之旅走近大溪 森永學堂推動環境教育
2024-11-22
【記者黃伊晨報導】由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學生組成的森永學堂於17日舉辦「大溪『森』度之旅」,結合木工製作、木藝文化探索及攀樹挑戰,為參與者帶來獨特的森林教育體驗。活動在桃園大溪木藝社區等地展開,希望透過實作與探索,傳遞森林永續教育的重要理念。 森永學堂總籌,就讀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雙主修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的蕭琬蓁表示,森林永續教育涵蓋面向廣泛,生態環境、人文發展、產業型態等都包含在內。活動結合大溪蘊含豐富木業文化的特殊性,設計一日森林體驗教育,期望整合社區資源,開展森林教育的更多可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陳柏翰提及,未來有意成為生物老師,因此報名參加。他認為活動內容多樣且貼近在地,木博館的講師也很清楚的介紹木藝品和大溪木業發展,讓他對於森林產業有更多認識。部分參與者則希望活動可以包含更深入的森林體驗,「可能可以直接走進森林裡,告訴我這棵樹得了什麼病,怎麼治療等等。」參與者熊熊(化名)說道,期待森永學堂後續能真正帶領參與者走入山林。 森永學堂成立目標旨在提升大眾對森林保育的認知,希望從教育面著手,結合社區資源和專業領域老師,從體制內的環境教育作出改善。蕭琬蓁指出,「大溪『森』度之旅」是森永學堂計畫中,將森林教育和木業社區結合的初步嘗試,希望將森林議題帶進大眾視野。提及目前體制內環境教育的困難,蕭琬蓁說明道:「雖然教育部有規定環境教育時數,但因離山區較遠或校內生態環境窘迫等因素,可能使教師失去環境教育動力。」對此森永學堂將開辦教師工作坊,面對面的和體制內教師討論環境教育的困境與解方。 這樣的體驗活動是一種大學生行使社會責任的展現,將自己所學的專業回歸社會教育,「善盡社會責任是大學生比較少在做的,但這很重要,知識要回歸地方不要封閉在學校。」陳柏翰說道。不受限於學校場域,他認為學生反而是最有能力發揮自己專業知識去推廣教育的。「身為大學生,我們都不確定自己能持續投入這種社會行動到什麼時候,但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在議題中能發揮什麼影響力。」即將大學畢業的蕭琬蓁說。希望未來能持續推動森林永續教育行動,跟更多教育組織或木業機構合作,推廣台灣環境教育。
從二手屋走到緬甸街 社區團隊盼提升青年在地關懷
生活
第1800期
從二手屋走到緬甸街 社區團隊盼提升青年在地關懷
2024-11-22
【記者王保伶報導】「地方志iplace」17日舉辦「青年縣外參訪共學PART2 萬華大水溝二手屋 x 鳴個喇叭緬甸街」(以下簡稱青年縣外參訪共學)活動,藉由參訪青創團隊與觀摩社區共好的實例,讓學員深入體驗環境永續與跨文化交流,並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與參與。 學員們從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參與兩個面相進行探索。來到位於南機場舊市場巷弄內的「大水溝二手屋」,店長張貴智介紹二手屋成立初衷與服務內容,並引導學員體驗一日店長,親自開箱善心人士送來的二手物包裹,學習將各式二手物資分類並估價。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的陳宇柔表示,過去不曾以業者角度思考如何為商品定價,因此對估價環節印象深刻。張貴智提及,希望藉由參訪及體驗,讓參與者了解如何經營二手店,並能將二手物交易的概念帶回家鄉,促使這種模式在各地發展。 活動帶領學員們參訪中和區華新街(又稱緬甸街)的在地文化團隊「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團隊的介紹與品嚐緬甸奶茶與道地甜點,認識緬甸飲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參與活動民眾盧宣蓉分享,參訪使他更認識緬甸華僑,「像是他們為什麼會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來到台灣,食物如何受殖民文化和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食物名字的由來。」他補充道。除靜態美食體驗外,活動更涵蓋動態走讀。學員跟隨對緬甸街瞭若指掌的「鳴個喇叭!緬甸街」團隊成員楊萬利在街道中穿梭,聽著他一一介紹街上店家,如許多緬甸人祭拜的私人佛堂、號稱成年男性社交場所的奶茶專賣店,以及各式特色小吃等。陳宇柔談及,許多人初次造訪時,會因不理解東南亞文化而產生既定的刻板印象,「但藉由當地人帶領走入地方,能夠打破我們之間的隔閡。」他說道。 「我們想要導入社會目前關注的事件,以及實務的案例。」地方志iplace負責人賴志政說道。他舉例,從台灣推動的2050淨零排放計畫,以及全台新住民人口比例增加等,都反映出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選擇參訪致力於促進環保與文化交流的組織,回應社會趨勢。「大水溝二手屋」以二手物回收與販售推行環保,同時也協助弱勢培力,為單親婦女、街友提供縫紉、電器修復等工作機會;「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出版刊物、緬甸飲食體驗、街區導覽等多元形式推廣緬甸文化,希望成為連接台灣與緬甸社區的橋樑。兩者皆是成熟的社區共好案例,「我們希望讓青年從案例中學習,思考針對不同議題可以採取的社會行動。」賴志政解釋道。 盧宣蓉認為青年了解社會議題很重要,「在社會上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若缺乏媒介去了解彼此的差異,容易對未知的事情產生恐懼。」他說道。賴志政也解釋,地方志iplace不斷推動青年投入社區參與、了解社會議題的培力課程,讓他們跳脫在學校課堂中所學,認識自己的家鄉與土地。但他並不要求所有參與者都投入社會關懷與行動中,他說:「或許他們未來大學畢業、就業,或是想回饋家鄉時,能從以前認識的事情獲得途徑,做出實際行動。」他強調活動意義在啟發參與者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希望未來他們能有機會付諸實際行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