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8期
2025-11-13

【記者林庭如報導】樹幹上深淺褐色的紋路錯縱相間,樹枝向上延伸至天際。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四年級學生古宛靜於1日在江山藝改所,舉辦他大學後首個展《誰在地底輕輕擁抱我》,以高錳酸鉀與油畫描繪樹木與神話,呈現自然界中默默支撐的力量。

作品〈根語〉以森林為背景,一棵樹獨自佇立於湖心,似乎強調它在畫中的重要性。此作靈感源自生態學者蘇珊.西馬德的研究,他指出母樹根部的菌絲會將養分、碳源,甚至警訊傳遞給樹木幼苗,滋養它們,使生命得以持續循環。而母樹的滋養是無聲卻始終存在的,古宛靜認為,其與人類養育孩子的方式相近,同樣是默默付出、不求回報,並承擔著延續生命的責任,「那種親近的感覺像是爸媽待在我們身邊照護我們,而母樹提供幼苗養分的過程也是一個愛的表現。」

兩隻大小不一的靈獸站在母樹下,象徵母與子,而母獸如母樹般餵養、支撐幼獸。 圖/林庭如攝

兩隻大小不一的靈獸站在母樹下,象徵母與子,而母獸如母樹般餵養、支撐幼獸。 圖/林庭如攝

而與〈根語〉濃烈的色調不同,〈當你赤腳站在草地上〉和〈在渡口之前〉為一系列作品,古宛靜透過高錳酸鉀棕褐色的色調與留白,描繪泰雅族彩虹橋文化中神犬的姿態。他說明,在泰雅族文化中,神犬既是審判者,檢視亡者遵守傳統規範的情形;同時也是引路者,守護靈魂跨越邊界。「對我來說,犬是情感延伸的依靠。」古宛靜結合對神話的想像,透過兩幅作品展現犬的靈性力量,象徵守護與支撐,也引發他想進一步探索與犬相關的神話。

作品〈根語〉中的動物原型來自海歐。古宛靜喜歡為動物添上腳或翅膀,使其能飛能走。 圖/林庭如攝

作品〈根語〉中的動物原型來自海歐。古宛靜喜歡為動物添上腳或翅膀,使其能飛能走。 圖/林庭如攝

《誰在地底輕輕擁抱我》中大部份的作品,皆將樹木畫進作品裡,古宛靜表示,他試圖將創作的思考與視角延伸到和「紙」有關的脈絡,包含自然、森林與生態等。他認為,當紙作為「被繪畫的載體」時,或許不再只是任由顏料或其他媒材在上面創作,而是展現出更多創作的可能性。〈在渡口之前〉便是此次個展唯一將紙漿融入繪畫的作品,古宛靜將紙漿作為畫中靈犬的四肢,使其從平面繪畫中獨立出來。然而古宛靜補充,由於平面與立體形式不同,為避免形式轉換造成跳躍或斷裂感,他並未將整件作品完全以紙漿呈現,「未來我會有更多的嘗試。」

 作品〈在渡口之前〉利用高錳酸鉀乾化後呈現的深淺棕色,象徵靈獸的毛髮。 圖/林庭如攝

作品〈在渡口之前〉利用高錳酸鉀乾化後呈現的深淺棕色,象徵靈獸的毛髮。 圖/林庭如攝

自然世界在現今社會與人們漸行漸遠,古宛靜將難以直觀的自然感知重現於眾人眼前。觀眾徐peggy(化名)認為,古宛靜的筆觸強烈,卻又帶有溫柔的情感表現,讓觀者重新思考自己和自然的關係。觀眾Paper(化名)也說明,古宛靜處理媒材的方式仔細,「讓整體畫面更有生命感,像自然界中微生物流動般。」透過此次個展,古宛靜希望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能思考動植物、土地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就像地底的菌絲網絡,連結永遠存在。」

標籤:自然 , 樹木 , 神話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