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9期
2025-11-21

【記者蔡得曦報導】柔中帶剛的筆觸刻劃林木的自然紋理,輕盈色彩描繪出記憶景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繪畫組碩士生王苡蓁,8日起在十方藝術空間舉辦個展《三月的慢板敘事—休憩之地》。他捕捉日常中難以察覺的細微變化,轉化為由記憶與想像共築的作品。

王苡蓁選用色鉛筆為媒材,因其隨著時間慢慢消散的特性。他認為這樣的狀態非常貼近蹤跡本身。 圖/蔡得曦攝

王苡蓁選用色鉛筆為媒材,因其隨著時間慢慢消散的特性。他認為這樣的狀態非常貼近蹤跡本身。 圖/蔡得曦攝

今年三月,王苡蓁老家的整排樹林在傾刻間被截斷。王苡蓁說:「對我而言,這起事件造成了巨大的記憶斷層。」他分享,自己曾以觀察樹影隨季節變化為嗜好,但樹林消失後,強烈的日照使路面刺眼,讓他難以適應。因此,在作品〈無枝可依〉中,王苡蓁將九幅大小相同卻各自分離的畫,拼湊出一棵枝幹斷裂且不見綠葉的樹,象徵鳥兒再無枝枒可依附,也代表王苡蓁的記憶失去寄託之所。他說:「鳥兒可以再找到自己的家,那我的記憶呢?」王苡蓁以九宮格畫布,呈現自身的記憶斷層。

〈無枝可依〉藉由切割畫面的手法,呈現王苡蓁對於變動事物的內心衝擊與缺失感。 圖/蔡得曦攝

〈無枝可依〉藉由切割畫面的手法,呈現王苡蓁對於變動事物的內心衝擊與缺失感。 圖/蔡得曦攝

鄰近展場入口的首幅作品〈散去,散步去〉中的半拱門型區域,能瞥見日常的樹林景觀。王苡蓁表示,「觀者有種站在門外觀看的感覺,或是感受到自己能走進作品。」他解釋,拱門的靈感源自兒時記憶。當時老家的樹林曾繁茂到足以構成拱門狀的綠色隧道,「我覺得它是隧道,同時也是心境的門,能帶我回到很久以前的記憶。」畫中的樹林景觀源於王苡蓁對故地的記憶與想像,並再現這些曾經存在的蹤跡於作品。「只要你存在於世界上,就一定會留下蹤跡。」王苡蓁認為,蹤跡是微乎其微、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觀眾Emily(化名)說:「藝術家用最溫柔的表現方式,讓觀眾意識到這個世界的細微變化。」

〈散去,散步去〉的留白象徵王苡蓁誠實面對作品,也呈現他將內心感受開放給觀眾的意圖。 圖/蔡得曦攝

〈散去,散步去〉的留白象徵王苡蓁誠實面對作品,也呈現他將內心感受開放給觀眾的意圖。 圖/蔡得曦攝

在展覽中,休憩之地除了表達樹木的生命在此地被畫上休止符,對王苡蓁而言,亦是家的代名詞。〈晨間七點四十三分,吱喳聲響〉是唯一描繪室內景象的作品,王苡蓁說:「樹木被砍後,無處可去的鳥兒便盤據在住戶窗邊不斷啼叫。」但在此畫中,鳥兒刻意缺席的安排,是因當時家中窗簾將視線完全遮蔽,於是王苡蓁便在作品中保留這份不可見。而「晨間七點四十三分」的由來,則是王苡蓁因惱人的吱喳聲而打開窗簾時,無意間瞥見的時間,他說:「當我用命名的方式點出時間、地點和動作,能更好地向觀眾傳達我想傳達的概念。」

王苡蓁特意把窗簾景象呈現於不同畫布上,使作品介於繪畫與裝置之間,成為展場內的特殊作品。 圖/蔡得曦攝

王苡蓁特意把窗簾景象呈現於不同畫布上,使作品介於繪畫與裝置之間,成為展場內的特殊作品。 圖/蔡得曦攝

展覽名稱中的「慢板敘事」,由兩個具不同含意的詞彙所組成。慢板是王苡蓁觀察世界的方式,他坦言:「緩慢的生活步調便是我想讓觀者體驗的感受。」而敘事一詞則意指他藉作品提供線索,引領觀者拼湊線索來了解故事。王苡蓁表示,他淡化作品裡的情緒,只展現最輕盈的部分給觀眾。他說:「我不希望觀眾覺得沉重,而是以一種來河堤散步的心情沉浸於展間之中。」

作品〈在樹蔭下的〉以柏油路為繪畫主體,一旁的樹蔭則點出樹木消失前曾出現的景象。 圖/蔡得曦攝

作品〈在樹蔭下的〉以柏油路為繪畫主體,一旁的樹蔭則點出樹木消失前曾出現的景象。 圖/蔡得曦攝

標籤:蹤跡 , 樹林 , 記憶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