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奇典花蓮報導】原生家庭是人們生命中的第一個歸屬,所造成的傷害也最為深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黃榆惠與謝明澄即日起在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舉辦聯展《像蝸牛行走・名為家的場域》,透過攝影與裝置藝術探討家庭帶來的創傷。
黃榆惠父親年輕時為了養家糊口而放棄夢想成為一名焊鐵工人。父親的身份在兒時是黃榆惠不願面對的議題,長大後的他決定深入了解父親的工人職業,透過藝術尋求身份上的和解。謝明澄則想表達家庭中「束縛」與「解放」的矛盾,他在進入青春期後與母親的關係越發緊張,並發現童年時對家的想像與現實漸行漸遠,於是透過攝影尋求精神寄託。
黃榆惠與謝明澄以裝置藝術與攝影作品,展現原生家庭造成的創傷,及與家庭和解的途徑。 圖/廖奇典攝
黃榆惠將肉色的雪紡紗搭建成帳幕,組成〈工・父親・循序漸近〉,前後隔出五層空間,擺放與父親相關的各式物件,象徵其自幼兒園至大學五個階段與父親的關係,並由下至上割開裂縫作為通道,邀請觀眾鑽入帳幕,一起體驗這段時間線。「當初想用這種紗就是覺得它很像我跟家人的關係,可以看穿一層又一層,但卻是模糊不清的。」黃榆惠說,他也表示帳幕特別選用了工人階級常見的皮膚顏色,以加深與父親的連結。
黃榆惠選用透光材質的雪紡紗,表達與家人的關係。 圖/廖奇典攝
焊鐵工人工作使用的焊錫也是黃榆惠在〈工・父親・循序漸近〉中表達家庭關係的素材。他將每層布幕撕開一道道裂縫,並將焊錫點焊在裂縫周圍,象徵關係中的傷痕與修復。「我爸為了賺錢養我受傷,給予我能量,我就把這份能量用焊錫填在傷口上返還給他」黃榆惠說。此外,黃榆惠刻意把錫條焊成不規則的形狀,呈現殘缺的外觀,象徵留下疤痕的傷口。
黃榆惠透過撕裂的布幕與焊錫,表達恢復與父親的關係。 圖/廖奇典攝
謝明澄的自拍照系列作品《落果》引用榮格心理學的理論詮釋自己的成長,他說:「成長的意義就是拋開童年的假象,同時不要變得憤世忌俗,但有時候我好像只是把那些東西推到一邊而已。」為此他在作品中褪去代表自己身份的衣物,以此代表家庭帶來的束縛與保護。同時畫面中細小的折紙作品,則象徵他擱置不管的童年幻想,表達既想解放卻無法徹底逃脫束縛的狀態。
謝明澄放置有「家」意象的小物,表達無法完全脫離家庭束縛。圖為系列作品之一〈無題03〉。 圖/謝明澄提供
「其實你也沒有辦法困在一段關係裡太久,因為人會死,它終究會有一個結尾。」黃榆惠說。兩人透過各自的手法,展現他們與家庭各自的狀態,也讓觀眾回歸本身,去思考家庭對自己的傷害與和解之道。觀眾蕭宇佑說:「透過帳幕的裂口來呈現傷口和爸爸的面貌,是很有創意的做法。」 觀眾蕭祖華則表示自己和謝明澄兩年前曾修過同一堂課,「從那時到這個階段,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傷口,把自己的內心向外展露我覺得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