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孟祥宇報導】在全球能源轉型與減碳趨勢下,擁有充足、穩定且低碳的儲能技術顯得格外重要。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教授郭俞麟日前帶領研究團隊,開發常溫常壓電漿製程技術打造釩液流電池(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VRFB),降低成本與製程中的碳排放,並在2025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榮獲國際組亞軍。
傳統電池電極的製程相當耗能且步驟繁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生冉安輝(Ahmad Nur Riza)說明,製程首先要讓金屬氧化物催化劑均勻附著在電極表面。郭俞麟補充道:「合成材料是一道程序,將材料印上電極又是一道程序。」他解釋傳統作法須先將化學藥品溶於強酸或強鹼溶液中,經長時間反應與結晶後取得催化劑粉末,過程會產生大量化學廢水;之後再進行鍛燒、乾燥等步驟,將材料塗佈到電極上。郭俞麟說:「就像在衣服上印圖案,要先把漿料調好,乾燥後才能開始印製。」目前常見方式包括將材料加熱至約400到500°C,以及透過濕法工藝(註一)提升電池性能。不論是哪種方法,皆需經歷多段程序,不僅耗時,也會產生殘留物與廢棄物。
註一:電極製程中,將所有在液體溶液中進行材料合成、沉澱、反應或處理的過程。
單電池測試配置,是判定電池效率與整體表現的重要依據,用於評估電池充放電性能。 圖/研究團隊提供
為解決問題,團隊導入常溫常壓電漿技術簡化流程。首先將所需化學藥品溶解於水,再使用噴射式常壓電漿鍍膜設備,將該溶液轉化為「電漿態(註二)」,此狀態下的化學藥品會自主進行化學反應,合成為催化劑,最後將其均勻塗佈於電極的機板鍍膜上,郭俞麟形容道:「過程就像噴精油,會把液體霧化成更細小的分子噴出。」他解釋,當細小液滴中的化學藥品在電漿態下同步完成反應與塗佈,原本繁瑣的程序便能濃縮為單一步驟。郭俞麟也表示,該製程可事先調配好材料比例,有利於導入大規模製造的工廠。
註二:物質的第四態,由高能量使氣體電離形成,帶有自由電子與離子,具導電性、反應性高等特性,常用於材料處理與工業製程。
團隊博士生冉安輝(Ahmad Nur Riza)示範單電池測試配置之操作,以VRFB為目標測試以該技術製造的電極品質。 圖/研究團隊提供
研究團隊進一步將此技術應用於VRFB,它以水溶液作為電解質,安全性高,不具爆炸風險。郭俞麟表示,VRFB是一種儲能型電池,儲能容量可以隨著體積變大而增加,因此若要將其做為安裝於固定位置、用於穩定供電與調節電網負載的大體積定子型裝置,在電極製程上勢必需要更大面積的鍍膜。郭俞麟指出,常溫常壓電漿技術因為能以塗佈方式鍍膜,因此可以打破傳統限制,進行大面積鍍膜,以提升VRFB的儲能容量上限。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教授徐振哲表示,常溫常壓電漿製程技術已趨成熟,具備商業化潛力,除了電池領域,也可應用於表面清潔、鍍膜改善及PCB板製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丞浩則認為,該技術的核心優勢在於其精準的表面處理能力,可在不影響材料本體的情況下進行作業,並指出此技術高效、環保,適合大規模生產,同時在材料科學、生醫工程、精密製造等領域具備廣泛應用,有望推動表面工程技術持續創新。
團隊嘗試將多種金屬氧化物作為儲能反應的催化劑,均勻附著於電擊的碳材表面 圖/研究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