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凱傑台北報導】「你比誠品袋子的綠還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碩士生陳卓斯與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王紀堯,協作紀錄片《顏色擷取樣本.mov》,透過影像探究政治立場與顏色的關係。作品入圍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影展、南方影展及金馬最佳紀錄短片,並於10月27日在府中15首映。
紀錄片以影像結合口述,以導演的觀點分析顏色間的關係。 圖/王紀堯提供
紀錄片發想於對香港前議員溫子衆的觀察,陳卓斯與王紀堯原本想以人物故事為創作主軸,但在拍攝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政治顏色在香港和台灣社會中的複雜及多樣性。王紀堯發現近期香港的政治運動,從雨傘革命到反送中都是「顏色」革命,然而過往文獻鮮少探討顏色與政治光譜。陳卓斯則從生活經驗發想,在與同學的聊天過程中,他意識到每個人對顏色都有自己的見解。經討論後,兩位導演決定將影片焦點轉向政治符號,試圖探究不同地區對同樣顏色的政治詮釋。
電影從香港區議員溫子眾的角度探討香港自由派與中國國民黨的關係。 圖/王紀堯提供
陳卓斯在經歷香港社會運動後,看見自由穿梭在街頭上拍攝的記者,而萌生想要成為記者的念頭。而他也分享自己因為同時具有記者與導演的身分,反能激盪出新的啟發,「不一定是紀錄片工作者拍攝的才是所謂電影。」他補充道。而王紀堯對紀實攝影有不同的看法,「記者寫的角度本身就是一個立場。」他認為紀錄片並非絕對中立,而可以融入自身的想法。
導演試圖讓觀眾反思,顏色與政治立場是否為絕對的關係,如綠色就是民主還是只是當權者賦予的意涵。 圖/王紀堯提供
作品《顏色擷取樣本.mov》從溫子眾的專訪出發,拍攝2020年及2024年兩場台灣總統大選畫面,記錄導演連結色彩與政治光譜的過程。他們以口述形式分析並隱喻圖像,「.mov這個影像檔名,代表我們將書本、心智圖視覺化為影像的創作形式。」他們也將掃描器視作鏡頭,將筆記心智圖透過掃描如實呈現,並拍攝不同政治場域,分析畫面中顏色與政治立場的關聯性。畫面上方還附有色彩條,王紀堯補充如同印刷報紙需校正顏色,「色彩條也讓觀眾能夠對照,畫面背景對應是什麼樣的政治色彩。」而在拍攝過程中,他也對台灣的政治文化有更直觀的感受。
作品紀錄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用影像詮釋韓國瑜造勢活動如何呈現「台灣藍」。 圖/王紀堯提供
觀眾Jack(化名)認為紀錄片以顏色為主軸是個很好的嘗試,「以政治顏色為題材的紀錄片,在台灣中是比較少的呈現手法。」觀眾Andy(化名)表示,台灣對於顏色的討論比較僵化,「社會討論的時候可能非藍及綠,造成誤解或貼標籤。」他分享在電影中,呈現台灣與香港的政治對比,可以讓台灣人進一步了解香港的政治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