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丞傑、黃暐喬台中採訪報導】小舞者們揮動著金色翅膀,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就像在天空飛翔的鳥群。
第一屆世界賞鳥博覽會,以生態保育及永續旅遊作為主題。多元的地理環境和生態,讓台灣成為首屆博覽會的舉辦地點。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理事長林炯男指出台灣具有獨特的地理條件,「從濱海區域到達3000公尺的高山,只要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他進一步說明,台灣紀錄中共有691種鳥類,其中更有32種台灣特有種。
來自30個國家、超過120個攤位,博覽會集結了國內外生態組織與學者。除了專業的論壇演講,還有各種豐富的體驗活動。現場就有手作課程,讓小朋友用黏土模擬如何築巢,理解燕子生存的不容易。「燕子媽媽在築巢的過程,牠是1顆泥球、1顆泥球,這樣子慢慢的把它築上去的。」台灣生態旅行促進會理事江斐瑜說起手作課程的意義,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耐性,並且關心我們周遭的環境。家長李志輝也分享希望孩子們能從中學習,「有一些是寓教於樂,動手的樂趣。有一些繪圖,可以去了解這個鳥的姿態是什麼,顏色是什麼。」
在琳琅滿目的攤位中,也能看到大學生投入的身影。從手繪特有鳥類的明信片,到親自穿上玩偶和大家擊掌互動,青年們將興趣化為行動,一同投入生態保育的推廣之中。國立中興大學自然生態保育社長洪蜀雲談到社團的創立,「成立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熱愛自然。」他希望透過現場的文創商品以及與民眾的互動,能夠讓民眾更了解台灣的生態以及保育知識。
除了學生的參與,現場也有農業相關攤位向民眾宣導,人與鳥類在土地上共存所面臨的挑戰。國立中興大學自然保育社植物組長蕭立宏說明,鳥隻與農民間的關係,「鳥會去吃農作,農民可能就會用一些鳥網,或者是用一些毒餌,去進行防治。」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分享,他們會鼓勵農民用有機的方法種植菱角,「水雉牠可以繁殖下來,生態可以完整,人又可以吃到健康又安全的食物。」
博覽會透過多元的體驗活動,帶領民眾關心鳥類面臨的生存挑戰,期許能將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平共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