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799期
2024-11-15

「讀文組,沒『錢』途。」近年貶抑文組價值的言論層出不窮,從網友在Dcard上的發言可見一斑:「文組除了走學術之外根本一無是處」、「窮人還讀文組是什麼操作」、「文組沒有權利活著」。諷刺的是,這些看法與台灣教育改革強調的多元發展與適性學習,背道而馳。

根據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Robin Swain於1984年提出的生涯金三角理論,父母期望、環境氛圍及社會趨勢等因素,會影響學生升學及職涯選擇。前述的「文組無用論」,若再加上家長鼓勵子女選擇出路較廣、較有「錢」途的理組,便可能使學生忽略個人才能或興趣,「棄文從理」。根據教育部統計,自109至112學年,高中理組穩定維持40萬人左右,但文組學生人數卻從32.3萬降至27.9萬人。文、理組學生人數差距逐年擴大,呈現「理盛文衰」的趨勢。

理組畢業生比文組更有「錢」途,或許是事實。勞動部2023年公布的初任人員薪資表顯示,醫藥衛生、物理、化學及地球科學學門的後段薪資,高過藝術、餐旅、新聞與圖資等學門的前段薪資。對此,許多網路流言解釋:「文組低薪就是因為不被市場需要」,或「不是別人不懂得尊重專業,是你的專業不值錢」。將各行各業的「前途」與「錢途」畫上等號。

然而,文組人才對社會的重要性、價值與貢獻,與理組人才毫無二致。人際溝通、組織管理、文化創意等領域,都仰賴文科人才的創造性思維、洞察力等軟實力。尤其當今社會,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快速,仰賴技術技能、高度重複或較少情意交流的工作面臨被機器取代的危機,未來職場更需要具備批判性思考及跨領域整合能力的人才。事實上,具備人文素養的專業人才有更強的適應力與領導力,故美國頂尖大學鼓勵學生修習人文領域課程,其中工學院更推動學生跨領域學習。而以教育體系著稱的北歐國家如瑞典、芬蘭,也格外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

反觀台灣,在「重理輕文」的社會氛圍中,不少學生因現實壓力或父母期待,從而選擇理組,卻因不適應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當前社會過度強調薪資收入,相對忽視學生的能力偏向、人格特質或興趣。但多項心理學與教育學研究已指出,專長與職業的匹配程度是影響人們幸福感高低的重要因素。

「如果叫一條魚去爬樹,牠一定一輩子都充滿挫折感。」愛因斯坦說。適性教育的目的及意義是依循每位學生的個別特質和需求,提供合適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其潛能發展和自我實現。所謂「行行出狀元」,這個諺語充分展現對不同職業的肯定與尊重,望當代社會也能實踐此精神,別讓「文組無用論」阻礙學生的適性發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