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昕璿綜合報導】幽微藍光自頂端灑落,投射於窗框下的水玉黴雖身處暗處卻仍透著光亮,黑暗中懷抱著希望。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展覽「白日夢百科全書Vol.1﹔向光性」於11月30日起展出,參展學生之一、臺大生命科學系學生丁芯奕,透過生命科學的視角,詮釋生物不同的向光性,以作品呼應自身的心境變化。
植物向光而生,具有生命科學背景的丁芯奕對向光性一詞並不陌生。他將對植物向光性的了解、科學繪圖及菌學課程的修習延伸創作,透過作品把展間營造成植物科學家的研究室。他闡述,除體現平時人們不易看見,須於顯微鏡下觀察的向光性,也透過向光的意涵映照人的心境轉折。

 暖黃色光自上方照下,呈現《曬日子》迎著太陽,溫暖和煦的意象。背後投影於巨大布幕上的影像詩,則是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董祥藩所寫《我在井底觀星》,串聯整體展演對向光性的詮釋。 圖/林昕璿攝

 封裝成片的植物標本,丁芯奕表示,若從特定角度觀看,七個透明片相互交疊,會發現當中的植物是朝同一方向生長。 圖/林昕璿攝

 《水玉黴》投影於窗邊,迎向外頭的光,微微擺盪,而牆上因年久潮濕產生的斑駁,恰與水玉黴所生長的濕暗環境相互映照。 圖/林昕璿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