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蘭辰台北報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學生許馨文9日在紫藤廬展出《根。記憶蔓延》個展,以23組作品,透過鉛筆、書冊、漂流木、枯枝與細根等媒材,記錄年初到北京交換學習所感,探討自身創作與族群文化的「根源」。
許馨文自中央美術學院返台後,對兩岸看待傳統東方和西方當代藝術的差異深有感觸,「有些東西我們努力要拋棄,但它其實在我們血液中是丟不掉的。」他把物件比擬為自己的身體,用物品特性來表達矛盾心境,並思考我們根植於哪些生活經驗成長,又該如何在兩岸甚至東西方間找到自己的座標。
許馨文創作並思考我們根植於哪些生活經驗成長,又該如何在兩岸甚至東西方間找到自己的座標。 圖/劉蘭辰攝
《彼岸》系列於刺繡框填入漂流木、環氧樹脂與特製石膏,對應同是山水畫面的《小景》系列,呈現許馨文想像的兩岸風景,「我也在風景中漫遊,不斷摸索生命與創作根植何處」。觀眾、台藝大書畫藝術學系博士生范墨表示,《小景》利用多媒材跳脫傳統水墨平面結構,令人耳目一新。兩作間有一擺件名為〈座標〉,藝術家用裁成條狀的法文書頁綑綁漂流木,並在上端圓形木框中勾出五芒星,形容藝術家迂迴的藝術學習之路。鉛筆在某角度下觀看會瞄準五芒星尖角,指涉許馨文不斷在創作過程中尋找自身文化定位與焦點。
鉛筆在某角度下觀看會瞄準五芒星尖角,指涉許馨文不斷在創作過程中尋找自身文化定位與焦點。 圖/劉蘭辰攝
一旁由繡花框、書頁與樹根組合的〈根的連結 I〉則關注台灣藝術文化除兩岸元素外,還源於哪些範疇。許馨文將法文書《藝術史的偉大日期》(Les Grandes Dates de l’histoire de l’art)裁成微細樹根,對應台灣植物日日春的細根,藉東西方的「根」描述自己吸收養分時的困惑,「我們在學校都學西方藝術理論,但法國藝術史真的可以跟自身文化背景對話嗎?」觀展民眾蕭郁凡認為,此作最能讓他感受外來與在地文化相遇的火花。
由繡花框、書頁與樹根組合的〈根的連結 I〉則關注台灣藝術文化除兩岸元素外,還源於哪些範疇。 圖/劉蘭辰攝
台藝大美術學系教授劉永仁指出,此次展覽表現藝術家在兩岸居住後對文化與空間的調適,並具濃厚東方山水畫特色,與紫藤廬古樸氣氛分外相襯。許馨文則表示,本次創作投注許多心力黏合異質素材,並延續過去展品以種子為題,如今發出細根,未來新展可能會冒出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