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安萱台北報導】有鑒於傳統工藝的人才斷層,中國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的吳翊銓藉由微縮模型傳承前人手藝,希望藉此扭轉廟會文化的負面印象。作品《微縮台灣文化-神廳》以1:14的比例復刻廳堂文化,成為「台灣工藝競賽」入選作品,更登上「2017工藝之夢」特展,目前於北中南巡迴展出。
一般大眾對於陣頭、廟會的台灣民俗文化評價兩極,吳翊銓想透過微縮模型這項工藝,扭轉人們對於在地傳統文化的負面印象。 圖/吳翊銓提供
台灣的傳統工藝博大精深,一座神廳就能展現多種工藝技法,如木雕、錫藝、金工和刺繡等。《微縮台灣文化-神廳》可見廳堂中龍燭錫燈、木雕神桌、供品香燭與正中央一尊廣澤尊王。吳翊銓將源於日本「微縮模型」概念套用至台灣文化,提升所謂模型神轎、神像的工藝品層次。由於一般大眾對陣頭、廟會的民俗文化評價兩極,他表示,想透過微縮模型這項工藝,扭轉台灣人對在地傳統文化的刻板印象。
《微縮台灣文化-神廳》中的神像廣澤尊王以石塑黏土捏塑而成,一尊神像就得耗費兩週塑造。其中「安金」、「粉線」等傳統技法,都是靠著時間、耐心與經歷多次失敗才可完成。整件作品歷時半年,然而動工前吳翊銓卻必須耗費至少一年時間考究每個細節。作品中台灣南部傳統老廟或老宅常見的「仿茄苳入石材」木雕神桌,上頭宛如一刀一刀刻劃出的立體雕花,其實是粉線工法。他說:「粉線就像蛋糕擠花,神桌、神像、雲彩和龍身上的立體線條都是擠出來的。」現場觀眾李建霖讚嘆,錫燈與木雕神桌非常精緻,幾乎等同真實的神廳。
能入選媲美工藝界奧斯卡的國家級競賽,與各類型工藝的頂尖名家一同較勁,吳翊銓表示,他從沒想過能通過三層篩選進入決賽。比起許多在工藝界打滾數十年的前輩,僅有十年模型資歷的他要脫穎而出是相當困難的。評審、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教授蕭銘芚表示,能入選決賽的作品,材質與技法都是極其精緻、精湛的。
「台灣傳統廟宇的工藝技法,現在幾乎沒有工藝家做得到。」非美術類科出身的他靠著對立體模型的天份,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走訪各地廟宇,請教老師傅手藝。然而因傳統工藝的斷層,有些工法已失傳。吳翊銓表示,他只能看著前人作品「隔空對話」。雖然是微縮模型,他仍想盡可能地呈現前人的理念與涵義。
從小開始玩模型的吳翊銓,從神像、神轎做起,甚至復刻整座神廳。未來他更企圖微縮復刻整座閩南式建築的傳統大廟,然而傳統廟宇的工法相當複雜,木樑構造利用卡榫構成,完全不使用一支螺絲與鋼釘,他說:「至少需要一至兩年構想與選材。」目前他以微縮工藝為正業,希望未來能繼續創作,以工藝家身份傳承台灣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