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0期
2025-05-08
專題
焦點

【記者范瑞勻、黃伊晨、李昱靜、王立昊報導】「對我來說找到一個可以廝守一生的人,是我最大的夢想,其他我怎麼樣都無所謂。」小K(化名)堅信地說,母胎單身的他渴望戀愛、努力認識新的人,卻總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受挫。

小K國中的成績吊車尾,卻為了喜歡的女生考上高中第二志願,高中在補習班努力跟喜歡的女生考上同一所頂大。上大學後,為了增加脫單機率,他割了雙眼皮、學穿搭、運動,也會看網路上的影片學習聊天與搭訕的技巧,但仍屢屢追愛失敗。久而久之,小K因為自己單身而焦慮、失落,甚至懷疑起自己的價值,成為現代社會中的「非自願單身者」(以下簡稱單身者)。

《大英百科全書》指出,「非自願單身」(involuntary celibacy,簡稱Incel)一詞,最早由加拿大一位女性Alana在1997年提出,描述那些想談戀愛卻無法如願的人群。Alana創造了一個社群,試圖讓單身的孤獨不再是難以啟齒的經驗,希望社會能理解單身者的境遇。

然而,隨著社會對親密關係的期待愈來愈高,「單身」不只是生活狀態,更成為一種心理壓力。「求偶焦慮應該是我現在焦慮排名第一,蠻令我意外的,比求職焦慮更嚴重,這一兩個學期很明顯。」即將畢業的單身者小美(化名)表示,長期單身的處境使他產生愈發強烈的心理負擔,甚至開始影響日常生活。

小K解釋,特殊節日的時候,看見情侶走在路上會引發他的求偶焦慮,「感覺好像成雙成對才是社會所期待的社交型態。」 圖/黃伊晨攝

小K解釋,特殊節日的時候,看見情侶走在路上會引發他的求偶焦慮,「感覺好像成雙成對才是社會所期待的社交型態。」 圖/黃伊晨攝

「社會看不起母胎單身,年紀大的母胎單身者會被社會看作是一種失能(失去戀愛能力)的象徵。」正值25歲的小K語重心長地說。小K認為,社會看待母胎單身者,常會歸咎至單身者的個性或個人特質,認為一定是他哪裡有問題才會導致交不到男女朋友。諮商心理師瑪那熊(陳家維)認為,當戀愛進展與性經驗被當成社會上衡量人生成功的指標時,還沒脫單的人容易因此懷疑自己。他分享,網路也是現代社會給單身者壓力的來源,有些網路影片會強調要跟很多人交往過才是有魅力的,誤導單身者的價值觀。

和小K同樣25歲且身為長子的Tommy(化名),因為背負著傳宗接代的壓力,再加上同儕的影響,加劇了他的求偶焦慮,讓他產生有男女朋友才是「成功」的想法。Tommy表示,當身邊的朋友都有對象,或是走在路上看見情侶較親密的互動時,會讓他感覺自己是個失敗者。「我從那個時候就是被貼了一個Loser的標籤,我就覺得說談戀愛是我在學校、班級上一個階級翻身,擺脫標籤的方式。 」小K說。他也提及他高中階段被霸凌的經歷,因為班上外貌姣好的同學都有交往對象,母胎單身的他被有在交往的同學們言語攻擊,其他同學們也會跟著嘲笑他是魯蛇。

隨著年紀漸長,單身者的焦慮也隨之增長。「如果25歲以前我都母胎單身的話,就自殺吧!」這是小K大三求偶焦慮最嚴重時常常想的一句話。他認爲,25歲是剛畢業進入社會的時候,進入職場後交友圈就會大幅縮窄,入社會後的愛情也往往會數算利益與條件,很難有單純的戀愛。小美也有同感,覺得脫離校園會失去有一群人跟你一起成長的感覺,令他越來越孤單。小美的焦慮狀況也在即將畢業的這一年內越來越嚴重,他描述最嚴重的時候,一回到租屋處就會因為襲捲而來的孤獨感大哭。

瑪那熊指出,形成「非自願單身」的原因,可能來自幾個面向,包括人際互動技巧與戀愛策略不足、缺乏認識異性的機會,或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從父母的互動中對親密關係產生誤解。

Tommy提及自己嘗試和女生搭話的經驗,「我那時候會故意去接觸陌生女生,問她們:『欸你平常有什麼興趣?』、『你今天在這邊幹嘛?』但其實就是單純想練習聊天,不是真的想認識對方。」他表示自己一直都很不擅長社交,但會為了認識女生刻意練習聊天或研究女生喜歡什麼,這樣的策略使他容易忽略對方感受、強求發展關係,因而多次被拒絕。

長期處在單一性別的環境裡,也同樣容易使單身者缺乏與異性相處的經驗,或是學習建立戀愛關係的機會。單身者黃琬之表示,因為高中念女校,身邊的友人也幾乎都是同性,讓他與異性之間有著明顯的「邊界感」,不習慣肢體接觸,不會主動釋出好感,也接不太到對方的暗示。小李(化名)提到,過去他常待在只有男生的球隊,身邊幾乎沒有女生。每當遇到新認識的異性時,他表示,「會擔心講錯話或讓對方壓力太大,每次回訊息都要想半天。」儘管心中有好感,他也不敢輕易表露。

除了交友環境,家庭環境也會影響單身者對親密關係的想像與認知。小美從小在一個幾乎不談感情的家庭長大,自己和大兩歲的姊姊與小兩歲的弟弟都是母胎單身。他大學以前也幾乎不與朋友討論感情話題,甚至有一次鼓起勇氣和朋友分享自己最近想談戀愛的心情時,被高中同學以「你在發情喔?」回應,讓他從此更不敢與人談論感情話題。小美表示,從來沒有人教過他怎麼談戀愛,日常跟異性相處也會感到很彆扭,他坦言自己至今都沒有單獨跟異性戀男生吃過飯,「從小到大都覺得一男一女單獨吃飯,好像就是會發生什麼,我對於男女單獨出去這個概念好像太狹隘了。」

不少非自願單身者成長過程缺乏與潛在親密對象互動的經驗,直到大學才開始嚮往戀愛關係,並嘗試學習如何建立親密連結。 圖/黃伊晨攝

不少非自願單身者成長過程缺乏與潛在親密對象互動的經驗,直到大學才開始嚮往戀愛關係,並嘗試學習如何建立親密連結。 圖/黃伊晨攝

缺乏學習親密關係的機會使得單身者追求對象時容易碰壁,他們往往無法準確判斷對方的心意或關係進展程度,導致策略不當而以失敗告終。小K為了脫離母胎單身,求學期間多次積極追求女生,「基本上全部都是我主動追求別人,結果全部都是失敗啊。」他分享,因為太渴望脫單,容易對剛認識的人暈船,很快認定對方就是對的人,然後開始想方設法地討好曖昧對象,最後卻都沒有結果。

同樣也有求偶焦慮的Tommy回想,自己不斷地去嘗試和女生交流,但常因為在過程中不小心犯錯,導致追求失敗。他也嘗試過網路交友,和女網友認識的四個月中,約會了三次,最後卻因為不善表達、情緒不穩,對女生大吼,被斷崖式地結束了這段曖昧關係。他認為自己在愛情中,有時會過度投入,有時又太小心翼翼,太過投入就會展現出太飢渴的樣子,讓他的付出顯得廉價,而太過小心又會錯失良機,要如何拿捏投入程度也是一門課題。

部分非自願單身者嘗試透過線上交友尋求或練習建立關係,但因線上交友更不易確定對方想法,難見成效。 圖/黃伊晨攝

部分非自願單身者嘗試透過線上交友尋求或練習建立關係,但因線上交友更不易確定對方想法,難見成效。 圖/黃伊晨攝

曾拒絕過單身者的小新(化名)說:「他(單身者)的意圖太明顯有侵略性,非常害怕,我只是想聊天,但他一直要搞曖昧。」他表示,有些人剛認識,就瘋狂釋放求偶訊號,這樣的主動反而讓人無法好好相處。鍾欣頻則覺得,單身者缺乏感情經驗,導致他們在關係中容易顯得過度積極,難以拿捏分寸。鍾欣頻坦言:「我沒有那個細心去一個一個教,也不是什麼都教得了。」相較從頭開始磨合,他更傾向選擇有經驗的對象。

瑪那熊指出,「(單身者)跟對方(喜歡的對象)越靠越近之後,越來越急、越來越焦慮。安全感很低會很害怕失去對方,這反而容易給對方很大的壓力。」他觀察到,單身者在建立關係時容易產生過度投入、情緒不穩的現象。他補充,單身者通常因為自己缺乏戀愛經驗,不擅長判斷對方對自己是否真的有好感,也缺乏分辨曖昧熱度與互動節奏的能力。瑪那熊表示,要怎麼知道跟互動對象的關係進展到哪裡、有沒有戲,這些判斷能力都是很需要學習的。

瑪那熊也提到,當單身者鼓起勇氣主動追求心儀對象卻被拒絕時,挫折感更容易加深,引發更深的自我懷疑。他提醒,這樣的情緒如果長期堆積,可能導致低落、自責,甚至發展出憤世嫉俗或性別敵意等情緒轉變。

小美曾因自己單身產生容貌焦慮,「如果我再矮一點,如果我再瘦一點,如果我再沒有痘痘一點的話,他是不是就會更願意花時間在我身上。」小K則是檢討自身行為,「我覺得我在質疑自己能力不足。是不是我做錯什麼了?怎麼突然就雪崩了?就開始懷疑是我哪裡不對?是我說錯話了嗎?還是我哪裡沒做到?甚至可能懷疑是自己長太醜什麼的。」面對失敗,他無法停止在自己身上找尋問題,這讓他情緒崩潰,甚至開始憤世嫉俗,認為自己爛命一條,甚至難過到曾經思考怎麼自殺比較不會痛。

小K常和自己的朋友開玩笑,像是說出祝朋友早日分手的話,或是出現「我沒有幸福,那你們都不准幸福」的想法。他解釋,這是對社會憤恨不平的一種展現,不是真的希望朋友過得不好,只是希望有人可以同理他。

Tommy則是開始積極練習兩性交友技巧,他搜尋網路上的兩性、撩妹影片。因為大四下較多空閒時間,他開始在校園內定點搭訕女生,卻因為無法判斷對方是否不情願,導致女生感到困擾。他定點搭訕的事很快就在校園被傳開,也因此被發在網路上公審,被網暴的他,只能難過地默默撐到畢業。

因為喜歡在Youtube上觀看兩性影片,看到課程有打折,Tommy就馬上去報名戀愛課程。為了實踐上課內容,他開始在台北的各處搭訕女生,但起初並不見效,反而讓他的情緒陷入低潮。他回憶,「每次行動完之後,我每天躺在床上,是一個又一個被拒絕的台詞或是那個場景,一直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我是真的會哭出來。」

有些非自願單身者會觀看與搭訕實錄、社交訓練、兩性關係技巧相關的影片,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實用的技巧幫助他們脫單。 圖/黃伊晨攝

有些非自願單身者會觀看與搭訕實錄、社交訓練、兩性關係技巧相關的影片,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實用的技巧幫助他們脫單。 圖/黃伊晨攝

瑪那熊指出,「我不覺得被拒絕一定會打擊自尊,重點是你怎麼解讀這件事。」他認為關鍵在於個人如何看待被拒絕的經驗。他覺得,在情場遭遇失敗時,單身者能借機反思自己的互動方式,找出可能的盲點,進而主動學習戀愛技巧和策略,被拒絕反而能成為自我成長的轉機。瑪那熊提及,若單身者願意向親近的朋友闡述自己失敗的經歷與焦慮,也可以從朋友的角度發現自己人際互動中的盲點,進而增進戀愛能力。

瑪那熊建議,若朋友出現求偶焦慮,應先同理並接住他的情緒,再陪伴他思考改善方向。 資料來源/瑪那熊諮商心理師、圖表製作/黃伊晨

瑪那熊建議,若朋友出現求偶焦慮,應先同理並接住他的情緒,再陪伴他思考改善方向。 資料來源/瑪那熊諮商心理師、圖表製作/黃伊晨

若在追求親密關係的過程中屢次受挫,積累的情緒負擔和求偶焦慮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例如食慾下降、睡眠品質變差,甚至對原本喜愛的事物失去動力,瑪那熊就建議單身者應尋求專業心理諮商。他說明,仍在學校的學生可先尋求校內諮商中心的協助;若已畢業,也可以透過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等機構,善用政府目前提供的青壯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政策。

瑪那熊過去曾任職於政大心理諮商中心,他提到過去就常有學生因感情問題前來諮商。 圖/黃伊晨攝

瑪那熊過去曾任職於政大心理諮商中心,他提到過去就常有學生因感情問題前來諮商。 圖/黃伊晨攝

瑪那熊指出,若單身者的情緒狀況穩定,僅希望學習戀愛與人際互動技巧,也可以尋求戀愛教練的協助。不過他提醒,選擇的協助對象應符合自身需求與期待,像是希望建立穩定關係的人,就不適合選擇專教搭訕或發展短期關係的教練,否則可能適得其反。他也強調,應避免追隨散播性別對立或仇視言論的情感教練,「不然很容易越走越偏,思想偏激導致行為怪異,甚至影響到戀愛以外的一般人際關係。」

「大學根本應該把情感教育設成必修課。」瑪那熊笑稱,他認為系統性的情感教育應該在大學、甚至更早階段就開始推動。他覺得,與其讓年輕人從網路影片上學習戀愛,不如透過教育體系提供完整的知識。他觀察,目前已有不少大學開設相關講座,有些甚至發展成整學期課程。

瑪那熊也提醒,除了情感課程納入教育範疇,媒體識讀能力同樣重要,要好好判斷自己接收到的戀愛與親密關係資訊,是否隱含性別對立甚至仇視言論。他說:「相信你的直覺,如果覺得某些觀念不對,就不要再接觸了。」他表示,當對網路上流傳的戀愛技巧或觀點感到疑惑時,應善用識讀能力查證內容,避免輕易接受,誤信錯誤的戀愛觀。

瑪那熊期盼正經歷求偶焦慮的青年,能夠把焦點從外界慢慢轉回自己身上。他指出,很多人在面對喜歡的對象時,會不自覺地把這段關係當成一場面試、將對方視為主考官,擔心自己不夠好、會不會被打分數,焦慮也因此不斷擴大。瑪那熊鼓勵,唯有建立對等的人際互動關係,戀愛才更有可能自然發展。他強調,「現在單身又怎樣、母胎單身又怎樣。人生的旅程的重點是你自己。」他呼籲,與其一味追求戀愛關係,不如把目光放回自己身上,專注在自我成長與探索的過程中,自然有機會遇見那個對的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