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5期
2025-10-23
新知
焦點

【記者方凱琪報導】DNA檢測技術是疾病篩檢與防疫監測的基石,其中位居關鍵作用的聚合酶連鎖反應儀(註一)也一直推陳出新。近日,由長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博士生洪嘉擇與研究團隊,研發「微流體快速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儀」(後以該技術代稱),在8分鐘內即可完成40個PCR循環,速度較以往技術快上九倍,並於18日獲得第十七屆「國研盃 i-ONE 儀器科技創新獎」專上組首獎。

註一:聚合酶連鎖反應儀,可將其比喻成「DNA影印機」,儀器主要透過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將目標DNA數量增加。PCR需要進行三個階段:變性(denature)、退火(annealing)以及延伸(extension),這三個階段通常需分別控制在二至三個不同的溫度區間進行。

PCR分為三個階段:將DNA雙股構造解開(變性)、黏貼引子(退火)、聚合酶反應進行複製(延伸)。 圖/洪嘉擇提供

PCR分為三個階段:將DNA雙股構造解開(變性)、黏貼引子(退火)、聚合酶反應進行複製(延伸)。 圖/洪嘉擇提供

洪嘉澤觀察目前臨床使用的反應儀,發現其設計目標多為一次處理大量樣品,以臨床常見的LightCycler® 480 Instrument II舉例,它一次最多可放置96個樣本,全數擺滿後才會進行檢測,否則就會浪費空間,因此在實務上,即使情況緊急,檢測仍常因等待樣本而有所延遲。此外,洪嘉澤也說:「在病毒肆虐的疫情當下,很難全部叫患者去醫院做篩檢,又希望讓患者在現場(小診所等)就看得到結果。」因此,發明出既能保持準確度,又能快速檢測少量檢體的儀器就成了洪嘉擇的目標。

洪嘉擇(圖左)說自己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很常泡在實驗室裡,因此特別感謝指導教授林彥亨(圖右)的信任。 圖/洪嘉擇提供

洪嘉擇(圖左)說自己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很常泡在實驗室裡,因此特別感謝指導教授林彥亨(圖右)的信任。 圖/洪嘉擇提供

為了達成「快速檢測少量檢體」的目標,一次PCR過程就需長時間的大型反應儀顯然無法勝任,因此洪嘉擇選擇使用能讓退火與延伸階段能在相同溫度(攝氏65度)完成的試劑,將PCR所需的三個溫度區間簡化為兩個。再採用「微流體」技術,將檢體反應的場域,從傳統的試管改在晶片上頭髮粗度的水管中進行。而過去微流體技術應用在PCR時,檢體會因高溫而產生蒸氣壓,生出如同滾水一樣的氣泡,阻礙流體移動,影響檢體反應的品質與穩定度。對此,他設計出氣壓控制技術,利用壓力抑制氣泡生成,從而使流道暢通無阻。

晶片中央是螢光檢測區,系統會偵測流道中帶有螢光訊號的樣品,利用此訊號來觸發氣壓控制。 圖/洪嘉擇提供

晶片中央是螢光檢測區,系統會偵測流道中帶有螢光訊號的樣品,利用此訊號來觸發氣壓控制。 圖/洪嘉擇提供

而為了讓檢體溫度保持在特定區間,以進行不同階段的擴增反應,洪嘉擇必須精確控制其在高、低溫區停留的時間。他採用「光學同步控制技術」,在晶片中央設置螢光檢測區,將偵測到的訊號作為控制檢體往不同溫區移動的觸發機制,並整合感測器和控制元件達成自動控制。

該技術也針對微流道表面材質進行優化,基於物體對水的排斥性或吸引力選擇材質,進一步提升反應效率。 圖/洪嘉擇提供

該技術也針對微流道表面材質進行優化,基於物體對水的排斥性或吸引力選擇材質,進一步提升反應效率。 圖/洪嘉擇提供

該技術目前尚未進入臨床測試,因此在實際應用上還存在挑戰,但根據臨床前的測試(註二),研究團隊設計出的機台效率是95%,符合標準,洪嘉擇對其抱持樂觀的態度,「時間縮短到8分鐘,卻可以跟一般市面上的成熟機台擁有一樣的效果,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突破。」另外,關於技術商用化的安排,洪嘉擇也希望未來能應用在食物、食物中毒或水質檢測等層面。

註二:PCR機台效率90-110%為可接受程度。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建仁表示,該技術將PCR縮短成8分鐘,是顯著的進步,他說:「特別是在急性傳染病的防治。」若以COVID-19疫情為例,民眾在機場接受檢驗,原本可能必須花費幾個小時等待結果,因此該技術可以讓人們在疫病檢測時節省時間並維持檢測準確度。陳建仁更表達高度肯定:「該技術是我們台灣年輕科學家的一個進步。」

陳建仁認為該技術若通過臨床測試,可望實現定點照護檢測(Point-of-Care Testing,POCT)。 圖/洪嘉擇提供

陳建仁認為該技術若通過臨床測試,可望實現定點照護檢測(Point-of-Care Testing,POCT)。 圖/洪嘉擇提供

標籤:儀器 , PCR , DNA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