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蔣若暄報導】縱橫交錯的紅線纏繞在木板上,象徵生命複雜的糾結樣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莊佳玲,1日起在安城藝術中心舉辦個展《回歸》。他藉紅線、麻布等多樣媒材在創作過程中安頓心理,盼望觀眾能傾聽自己內心聲音、把握當下。
作品〈執〉是展場裡其中一件非賣品,莊佳玲用黃色顏料和炭筆繪下對過世外婆的執念與不捨。 圖/蔣若暄攝
莊佳玲回顧成為母親的經歷,在自我與母親的角色衝突中,逐漸將別人的期待變成要求自己的標準,心靈的巨大轉變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回是回去、返回的意思,歸是歸宿、有目的性地朝某個方向前進。」莊佳玲將《回歸》定義為尋找、認同自我的開端,嘗試擺脫外在聲音的干擾,了解自己內心狀態。作為主視覺的作品〈點〉中沒有豐富的對比顏色與構圖,莊佳玲以色鉛筆和兔皮膠層層堆疊,象徵內心需要被呵護的淨土,「我把它視為一個開始,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很純粹、真實的樣子。」他補充道。
作品〈點〉由色鉛筆和兔皮膠層層堆疊,是莊佳玲全然按自己心意、屏除外界干擾的創作。 圖/蔣若暄攝
對應到母職議題,莊佳玲解釋為扮演社會上認可的「好母親」角色,背後的犧牲和衝突仿若隱藏的線條,在沒有挖開的情況下旁人無法看見。因此,在系列作品《形式》中,他將紅線拉直、不規則地交替纏繞在木板上,呈現出他思索問題時錯綜複雜的思緒,並以畫面中由小到大的圓形,表達問題隨著思考層面的加深、加廣逐漸擴大。然而,莊佳玲也在作品〈形式-2〉和〈形式-4〉中把木板挖洞,將背後雜亂的線條交錯展示給觀眾,「我呈現很正向的一面,但其實內心的結還沒有打開。」他補充道。
莊佳玲將紙漿鋪在木板上創作系列作品《形式》,千絲萬縷的紅線象徵著思緒的交會與衝突。 圖/蔣若暄攝
雖然莊佳玲鼓勵觀眾傾聽內心的聲音,卻也不否認建構社會時集體思想存在的必要性,「這些思想也是造就我人格特質的一部份,我不再排斥或否定它。」期望自己能選擇喜歡的步調和方式調整步伐即可。在系列作品《麻布》中,莊佳玲以黃麻布象徵人們的外在形象,在表面縫上紅線作為社會上的普遍價值與他人的期待,同時讓每件作品的顏料從麻布孔隙滲出的樣貌不一,代表每個人迥異的內在特質。他藉由顏料和紅線分佈不盡相同的四件系列作品,展現在先天性格與後天影響交織下的生命樣貌。
系列作品《麻布》中紅線與顏料的分佈,代表人因與生俱來的特質和後天的成長背景而有不同樣貌的狀態。 圖/蔣若暄攝
作品〈未顯〉和〈顯現〉紀錄著莊佳玲從執著於問題的解方,到能夠珍惜當下的人事物。在作品〈未顯〉中,他在紙張上製造出刻意破壞的刮痕,並使用大量的白色顏料留下明顯的肌理,藉此表達在發洩情緒後,內心的問題仍未被解決。在作品〈顯現〉中,他鼓勵觀眾把握並享受當下,因此將日曆裱貼在紙張上,利用白色碳酸鈣顏料半透明的性質創作出等距的方格,讓觀眾隱約看見透出的藍色與紅色。「我們一直把自己困在問題裡,時間就這樣過了。」他藉著日曆隱藏在方格內,表達時間被侷限、浪費的意象。
莊佳玲在作品〈緒〉中融入小孩子的蠟筆塗鴉,與鮮豔色彩的壓克力短筆觸形成強烈對比。 圖/蔣若暄攝
觀眾PJR(化名)分享觀展心得,「似乎可以看出創作風格的改變是根據不同時期的心境所呈現。」表示深受莊佳玲的作品觸動,作品〈點〉也說出他的心聲,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觀眾黃暄軒同樣表示作品〈點〉令他印象深刻,「帶來一種微妙的拉扯感,在存在與缺席之間不斷掙扎。」認為作品中試圖向前邁進卻受限於無形阻礙的畫面,讓他反思自己的內心掙扎與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