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03期
2024-12-13
新知
焦點

【記者黃詠欣報導】2018年全球復甦聯盟會議內容指出,每經過1分鐘,在醫院外發生心臟驟停的患者存活率會降低10%,但救護車平均需4到5分鐘抵達現場。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學生林宥萱、林育丞、洪洧鵬和徐譯璟認為這段等待時間不應浪費,需要患者身邊的人與AED即時介入。因此團隊開發「心電心」,首創便攜式AED、連動手機使用者的介面,榮獲2024年美國繆思設計獎金獎和法國DNA巴黎設計獎優勝。

有別以往AED只能放在固定位置,團隊將AED優化成可配對、可攜帶、可常設的三位一體設計。 圖/林宥萱提供

有別以往AED只能放在固定位置,團隊將AED優化成可配對、可攜帶、可常設的三位一體設計。 圖/林宥萱提供

台灣AED設置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但實際使用率卻不到3%,林宥萱表示民眾可能不知道AED的位置或不敢使用它,導致救援反應時間過長,又因事發地點與救護車、醫院的距離皆不可預測,民眾常有空等救護車的窘境。針對目前市面上AED,林育丞說:「普通AED其實蠻大的,等於半個後背包左右。」且操作步驟以四宮格顯示,使用者在緊急狀況下要一次接收四個資訊,增加使用難度。

心電心是軟硬體結合的創新系統,其中團隊重新設計AED介面,只留下開機滑扣並將電擊鈕區分成人與孩童。 圖/林宥萱提供

心電心是軟硬體結合的創新系統,其中團隊重新設計AED介面,只留下開機滑扣並將電擊鈕區分成人與孩童。 圖/林宥萱提供

團隊設計的AED較輕巧,尺寸僅為100x100x35毫米,可掛在公共空間、放在汽機車後座,也能隨身攜帶。此外,螢幕畫面會隨步驟切換圖示,確保使用者每一步都有做到位,才會顯示下一步,不用擔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林宥萱表示,團隊也重新設計並簡化AED的外觀、介面,讓使用者更直覺地操作它。

民眾目擊有人倒下時,可在緊急電話頁面點選AED圖示,系統會自動通報救護車和附近救助者前來協助。 圖/林宥萱提供

民眾目擊有人倒下時,可在緊急電話頁面點選AED圖示,系統會自動通報救護車和附近救助者前來協助。 圖/林宥萱提供

心電心為軟硬體結合的系統,其使用者介面內建於iPhone的SOS緊急服務中,團隊希望有便攜式AED或CPR證照等醫療技能者能註冊成為救援人員。其運作模式是,當附近有人倒下,目擊者可透過緊急服務電話右下角的AED圖示啟動救援,系統會自動通報119並依附近救助者的技能傳送個人化通知,例如:民眾若在系統上註冊有便攜式AED,手機就會跳出目前需要支援AED的訊息。救助者確認要協助後,介面會顯示地圖畫面並可導航至患者位置,洪洧鵬補充道:「系統會判定前往去救助的那些人一定會在黃金救援時間內抵達。」

系統會在呼叫者介面上顯示救助者的位置和預計抵達時間,也會向救助者提供患者位置並循路線導航。 圖/林宥萱提供

系統會在呼叫者介面上顯示救助者的位置和預計抵達時間,也會向救助者提供患者位置並循路線導航。 圖/林宥萱提供

心電心能在最短時間將救助者及AED帶往被救者,提升危急時刻的救援效率。團隊未來想改變AED的使用情境,期許能普及此裝置,洪洧鵬說:「我們可以做到讓每一個攜帶AED的人或車子都變成行動救護站。」被診斷出左心室肥大、有基本救命術合格證書的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生吳嘉育認為,團隊改善和簡化AED的使用介面,能讓民眾更安心地去操作AED。但人們時常將手機放在口袋,容易誤觸SOS,若團隊能設計一個App並延續原先的流程會更好。

北科大團隊開發心電心,榮獲2024年美國繆思設計獎金獎和法國DNA巴黎設計獎優勝。 圖/林宥萱提供

北科大團隊開發心電心,榮獲2024年美國繆思設計獎金獎和法國DNA巴黎設計獎優勝。 圖/林宥萱提供

標籤:北科大 , AED , 心臟病 , 救援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