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凱傑報導】AR技術除娛樂外逐漸應用在醫療端,南臺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陳銘哲帶領學生簡盟憲、蔡勝坤以《AR眼震預視者》榮獲第29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訊應用組十中的第一名,透過AR眼診儀產生眼動軌跡圖,方便醫生診斷眼震,有效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
南臺科大電子工程系學生簡盟憲、蔡勝坤以《AR眼震預視者》獲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獎資訊應用組十中的第一名。 圖/陳銘哲提供
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研究估計,每千人中約有 2.4 人患有眼球震顫,快速重複的眼球運動,導致視力、深度知覺下降,嚴重者甚至可被視為法定盲人。而傳統眼球震顫偵測主要依靠數位眼振平衡功能檢查 (以下簡稱VNG),但 VNG 設備價格動輒百萬且需搭配電腦螢幕使用,檢查過程中還需使用類似VR的頭戴設備,3D效果也會讓使用者頭暈不適。為改善傳統偵測缺點,團隊與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合作開發 AR 眼震技術,不僅成本僅需十萬內,也不需額外螢幕,僅透過手機即可運算結果並上傳至雲端資料庫。陳銘哲補充道:「因為採用AR 眼鏡檢測,患者可以看到真實世界環境,減輕暈眩感。」
團隊利用 AR 眼鏡上的眼動追蹤感測器偵測患者視線,讓受測者進行凝視、掃視和跳視三種眼動測試。 圖/陳銘哲提供
「我們要求受測者盯著這一個光點一起水平移動,或是垂直移動,去注視這個光點,然後記錄眼震變動。」簡盟憲解釋,利用 AR 眼鏡上的眼動追蹤感測器偵測患者視線,讓受測者進行凝視、掃視和跳視三種眼動測試,計算眼動軌跡與標準軌跡的相位差、時間差等參數,經由演算法產生眼動軌跡圖,提供更精準的診斷依據。
此裝置讓受測者注視移動的光點,並藉由座標的變化以判斷眼球震動的幅度。 圖/陳銘哲提供
目前眼動軌跡追蹤的穩定性有待提升,仍需要校正眼動軌跡,因此研究團隊正在開發自動補償的演算法,以提升其準確度。陳銘哲則分享有其他醫學單位洽談合作,探討利用AR眼鏡和眼動追蹤技術,輔助診斷銀髮族的認知和專注力,他也希望能透過研發相關技術,提高社會對長者專注力不足的關注。
透過AR眼診儀偵測眼球移動幅度後,演算法會產生眼動軌跡圖,上傳至資料庫以協助醫生診斷眼震。 圖/陳銘哲提供
亞洲大學醫院眼科醫師梁中玲說 :「眼球震顫的檢查要花費高昂成本購買設備,許多中小型診所很難負擔。」他認為此裝置若能實際應用,讓患者到一般眼科診所即可診斷,對病患或診所來說都是一大福音。但他也提醒,除檢查凝視、掃視和跳視三種測試,定視、視動等也是判斷眼球震顫的方式,裝置可能需考慮增加更多測試項目,讓檢查結果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