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09期
2025-05-01
專題
焦點

【專題記者蔣若暄、林宜婷、何依庭、潘慧芳報導】「我不會要求全部餐廳都對我這種怕動物的人友善,但至少讓我知道裡面有動物,讓我有選擇權。」顧客小花(化名)語氣堅定地說道。這句看似簡單的訴求,卻點出在「寵物友善」逐漸成為主流的趨勢下,部分顧客的不安與無力感。

近年來,隨著人寵共融觀念普及,寵物進入餐廳已越來越普遍。然而,在這波「友善」浪潮中,不夠完善的規定與標示未明讓某些聲音被忽略。也許,我們該停下腳步思考,如何才能達成真正的友善?

寵物友善餐廳蔚為風潮,規範與設計是否跟得上「友善」的腳步,值得探討。 圖/潘慧芳攝

寵物友善餐廳蔚為風潮,規範與設計是否跟得上「友善」的腳步,值得探討。 圖/潘慧芳攝

「我那時候坐沙發區,看不到腳下的空間,結果貓突然從我腳邊跑出來,我嚇了一大跳!」小花憶起多年前的用餐經驗仍餘悸猶存。他解釋,餐廳門口沒有任何標示說明店內有貓,他也未被店員提醒,直到點餐時貓突然現身,才驚覺誤入了寵物友善餐廳。他坦言,由於當時毫無心理準備,突如其來的驚嚇讓他選擇立即離開,「牠就冒出一個頭,我才知道牠剛剛可能一直在我旁邊。」

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顧客小L(化名)身上。他回憶道:「當時完全沒有標示,也沒人提醒,結果隔壁桌的客人帶狗進來,直接坐我旁邊。」儘管對方有使用牽繩,但由於座位是長型椅,狗仍能沿著椅子靠近,「用餐過程中可以一直感受到牠在靠近,讓人侷促不安。」

這些經驗揭示出一個核心問題:部分寵物友善餐廳在資訊揭露上仍有不足,無法讓顧客在入店前清楚了解店內規範。顧客黃先生指出,多數的寵物友善標示位置不明顯,內容也過於簡略,「我印象中都是貼紙貼在玻璃門上,蠻不明顯的吧。」回憶曾在寵物友善餐廳打工的經驗,他補充,店家通常不會特別提醒,「會預期客人在來之前就從官網看過了。」但實際上,平台上常常未明確揭露資訊。

黃先生認為,資訊揭露應從最前端開始,而非等顧客入店後才發現與期待不符,「在訂位前,就應該有簡單敘述,讓消費者有預期。」至於標示應涵蓋哪些內容,小L提出建議:「希望包括店內寵物種類、數量,或是允許帶什麼類型的寵物進入,並明確規定是否可落地、在店內活動,或是需要牽繩、提籠。」

寵物進入餐廳是否需要牽繩、推車,或是能否落地及上桌,都依餐廳業者自行規範。 圖/潘慧芳攝

寵物進入餐廳是否需要牽繩、推車,或是能否落地及上桌,都依餐廳業者自行規範。 圖/潘慧芳攝

標示模糊不僅讓害怕動物的顧客措手不及,也讓試圖遵守規範的飼主感到困惑。飼主郭小姐指出,友善規定常因店而異,即使事先查詢也少有明確資訊,通常需致電詢問店家,才能確認是否可帶寵物、是否可落地與其他相關配套措施。然而,即使事前詢問,實際狀況仍可能與想像落差甚大。他曾去過一間寵物友善餐廳,卻在非預期情況下,被強硬要求用布蓋住寵物的頭,導致他的狗因為身處陌生環境又看不見主人而開始發出叫聲,讓他不得不一邊用餐、一邊安撫寵物,用餐體驗因此受到影響。

飼主Y小姐(化名)也曾因店家標示模糊導致不愉快的用餐經驗。他表示,當時看到Google評論店家自述店狗很友善,歡迎客人帶狗一起前往。實際到場後,他卻發現菜單註明店狗較敏感、容易吠叫,望客人多加包涵,讓人感覺跟評論有落差,難以清楚掌握資訊。

然而,即使有完善資訊揭露,飼主能否自律管理寵物,仍是影響空間是否真正「友善」的關鍵。Y小姐分享自己在帶狗外出前會主動了解規範,「我會先了解可否接受寵物進入餐廳,如果可以,是可以牽繩、推車或是落地。」他也會請店家事先詢問現場客人是否可接受寵物入內,儘量避免造成他人困擾。

郭小姐也說明飼主需盡到責任,他表示,沒有責任感的飼主往往是引起對立的原因,他希望餐廳的規定能清晰,事先告知顧客有哪些規定,飼主也能更好配合。

店家若能讓顧客在進店前便充分了解寵物友善的程度與規定,將能使顧客審慎評估自身狀況決定是否進入,減少後續糾紛。 圖/潘慧芳攝

店家若能讓顧客在進店前便充分了解寵物友善的程度與規定,將能使顧客審慎評估自身狀況決定是否進入,減少後續糾紛。 圖/潘慧芳攝

關於如何評估寵物是否適合進入餐廳,獸醫師蔡依津則從動物行為角度提醒,狗面對陌生環境時常會出現焦慮反應,「牠就是會不安、喘氣,還會舔嘴巴跟發抖。」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其實反映出動物不適應環境,飼主應敏銳察覺並適時處理。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寵物友善環境發展協會理事長米爸(本名郭光文)也指出,台灣缺的不是「讓寵物更自由」,而是「讓飼主更有責任」的文化。我們習慣從「人」的角度思考寵物,覺得只要愛牠、給牠自由就好。但其實寵物需要的是穩定、可預測、安心的環境,而這些都建立在飼主是否有足夠的認知與責任感。

他表示協會也正著手推動PFEDA認證,以星級制度呈現,依照寵物種類、場域性質與管理規劃進行審查,「像是大型犬與貓的活動方式與空間需求完全不同。而非飼主顧客也能有選擇權,不因空間混用而被迫與動物共處。」

針對寵物友善空間的相關規範,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規定,只要是合法商業登記的民間餐飲、遊樂地點、公共場所等業者,並開放空間讓家犬、家貓進入,同時提供周邊服務者,即可申請寵物友善空間認證。相關規定包含人寵餐具應分開、避免寵物進入食物製作區、服務人員應避免寵物在用餐時發生衝突等。

店家於門口張貼「支持臺北市動物友善空間」標示貼紙,讓飼主們了解此為寵物友善地點,以共同構築動物友善城市。 圖/潘慧芳攝

店家於門口張貼「支持臺北市動物友善空間」標示貼紙,讓飼主們了解此為寵物友善地點,以共同構築動物友善城市。 圖/潘慧芳攝

雖然相關規範已明文訂定,實際執行上仍存在落差,且規定能否在第一線場域落實,往往仰賴店家執行意願。

記者曾觀察到某店家在餐桌旁擺放店貓的水杯,周遭散落許多貓毛卻沒有及時清理,存在衛生疑慮。記者走訪另一家已登記的寵物友善餐廳時,也發現雖已設置門板阻擋,但店員出入時,店狗仍會趁機溜進後廚,不符合現行寵物友善空間規範。

不過也有值得參考的正面案例。有店狗駐店的餐廳飛起咖咖的老闆娘阿妃(化名)說明,店內座位以吧台為主,有助於減少毛髮掉入食物的風險。他指出,店內曾有飼主的寵物多次闖入廚房,因此規定必須牽繩,「那不是我的狗,也沒辦法直接驅離,所以才會規定牽繩。」對於顧客的不同需求,店家會主動協調座位安排,「如果有怕狗的人,我們就會幫他安排比較邊的位子,或是建議外帶。」

已登記的寵物友善餐廳呼嚕小酒館,店內也張貼明確告示,規定寵物需繫上牽繩並安置於座位旁,若有隨地便溺則需支付清潔費。經營者馬心韻補充,只要不影響其他客人,店內對寵物活動仍保有一定彈性。

店內飼養貓咪的啼岸餐廳,經營者Parson(化名)則分享,某次飼主帶來的狗與店貓爆發爭執,「兩邊開始叫,我就趕快介入把貓抱走,我手上就有被抓(傷)。」他回憶,曾遇客人看到貓咪後大聲尖叫,事後店員將對方換至店貓不會靠近的區域才化解衝突。

「從我打算選擇動物友善的時候,就選擇站在動物跟人類的中立點,而不是偏袒一邊。」Parson認為作為經營者,他須在飼主與非飼主間取得平衡,確保所有顧客與寵物的感受。

目前,台灣雖有法規涉及餐飲衛生與動物管理,但針對「寵物友善空間」的設計與管理,仍缺乏統一標準,實務上多仰賴業者自主規劃或地方政府指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林佳嫻指出,即使現行法規未明確禁止寵物進入用餐區,業者仍應採取措施,防止寵物污染餐點與餐具。他建議餐廳比照過敏原標示精神,主動公告場內可能存在動物過敏原,保障不同群體的健康權益。 此外,他也呼籲業者接受衛生訓練,例如:如何清理寵物排泄物、提高清潔頻率,他說:「業者與飼主的基本衛生知識不足,容易導致衛生疏漏或感染事件。」

針對法規該如何回應社會趨勢,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陳衍任主張,應建立統一的寵物友善認證機制,並訂定友善程度的分級標準,包括食品與餐廳衛生、寵物管理及用餐區域規劃。「透過法律規範,業者可以有個SOP流程,把寵物友善做得更完整。」他認為,認證機制的運作可確保業者依規範達到一定水準並履行責任。

此外,陳衍任建議,餐廳門口應設置明顯且明確的友善標章,讓顧客在進入前即能了解友善程度,以減少資訊落差。「有各種顏色的分級標章,紅色表示禁止(寵物入內),黃色是有分區,藍色是完全混座。」

相較之下,臺大法律學院特聘教授林明鏘則強調地方政府的執法彈性,他指出制度未必需依賴硬性限制與罰則,「可以變成一種守則,大家照著守則走,就會變得比較簡單、清楚。」他也說,透過制度化的共識與基本原則,不僅能讓消費者有事先預期,也有助於在飼主與非飼主之間建立理解與信任。

然而,制度與法規設計只是起點,若欠缺配套的社會觀念與行為改變,理想中的友善空間仍可能停留於口號。林明鏘點出制度落實的根本挑戰,他直言:「法律沒有那麼大的效力,法律只是跟著風俗走,那要靠什麼?靠教育​。」

林明鏘表示,現行教育政策對動物議題的重視仍有限,「教育讓它變成生命中的DNA。」他強調,唯有透過長期教育與公共溝通,尊重動物、理解他人需求、內化飼主責任與正確觀念,而非只因規範約束才遵守。當人人願意尊重不同群體的需求,才能形塑出一個人與動物共處共融的空間。

想要達成和諧的共融環境,需要仰賴大眾共同努力。 圖/林宜婷攝

想要達成和諧的共融環境,需要仰賴大眾共同努力。 圖/林宜婷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