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家慶報導】台灣一直是多種海龜的棲息地,卻始終未有海龜化石的紀錄。近日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政修、台大生科系博士候選人廖翊如與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莊智凱,合作研究台南曾文溪畔採集到的化石,證實其為台灣首個海龜化石——一隻生活在更新世的赤蠵龜,並於7月30日在《瑞士古生物學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該發現不僅提供海龜演化的證據,也有助於學界了解台灣古海洋環境。
目前全球更新世赤蠵龜化石僅有4個,因此需依靠相當的經驗和訓練,才能辨識出化石的生物種類,「我們找到化石的時候通常不是完整的個體。」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張鈞翔說,並表示辨識困難是海龜化石缺乏的主因。2018年,化石收藏家王良傑在曾文溪畔的玉井頁岩層採集化石,並在許多碎塊中成功拼接出海龜腹甲。2022年初,王良傑將這塊化石贈予研究團隊,並展開長達三年的研究。
圖為化石收藏家王良傑,在台南曾文溪畔的玉井頁岩層採集化石。圖/廖翊如提供
研究主要分為定年分析與品種鑑定。過程中,團隊走訪原出土地採集超微化石(註一),並發現海龜化石圍岩中,具有數種具定年指標性(註二)的鈣板藻與大型橋石藻化石,莊智凱說:「他們(海龜)死掉後,周圍10幾個鈣板就會分散掉入海底,主要就是看這些鈣板的型態來去做年代的辨認。」
註一:超微化石是指小於30微米的生物殼體化石,需要用1000倍以上的電子顯微鏡辨認。
註二:指標性化石通常具備演化快速、生存期限短、分布廣泛、特徵明顯且個體數量多的特點,因此能用來代表特定地質年代。
圖為定年指標性的鈣板藻與大型橋石藻超微化石在電子顯微鏡下的模樣。圖/莊智凱提供
而為了鑑定品種,對照現生各種海龜骨骼是最直接的證據,「但是我們國內幾乎沒有海龜骨骼標本。」廖翊如說,並回憶起某次大半夜緊急開車到宜蘭,忍著腐臭搬運海龜屍體的經歷。廖翊如也說明,從腹甲邊緣長而寬的弧形和凹刻等特徵,可以確認其屬於一隻距今157萬年至128萬年前的「老亞成體」(註三)赤蠵龜。
註三:動物已經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但還未達性成熟的階段。
廖翊如表示,更新世赤蠵龜的發現為海龜的演化史提供關鍵證據,如現生赤蠵龜的下腹甲厚度可達1公分,而化石保存的下腹甲薄約0.6公分,顯示其可能與現今赤蠵龜食性不同,甚至是不同物種。而研究將赤蠵龜化石成功定年於更新世,也則填補了演化年代上的空白,「像是我們可以看到這邊有很多海膽、螃蟹、扇貝(化石),所以可以知道這個地方對赤蠵龜來說,是一個覓食的天堂。」莊智凱說,並認為未來在台灣西南部海域可能可尋找到其他海龜化石。
團隊收集現生赤蠵龜骨骼,作為更直接有力的證據。圖上為海龜骨骼,圖下為海龜化石。圖/廖翊如提供
雖然台灣古生物學發展的歷史不到百年,卻蘊含豐富的化石素材,張鈞翔說道:「我們還有很多的材料值得研究。」莊智凱則表示,研究傳統古生物領域的人有世代斷層的狀況,古生物研究主要用顯微鏡進行研究,速度較為緩慢,因此較少年輕人願意投入。儘管如此,但張鈞翔對台灣古生物研究前景抱樂觀態度,「我想這就是台灣的特色,用我們自己的材料訴說世界的故事。」張鈞翔說,希望能引發學子興趣,探索台灣豐富的古生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