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以晴新北報導】淡江大學通識課程「身體語言與環境探索」攜手國立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課程,與猴硐礦工文史館三度合作,8日於猴硐瑞三整煤場演出三部曲的最終章《映魂》,用學生們創作的歌曲和舞蹈,帶領觀眾進入台灣經濟起飛的黑金時代,悼念並歌頌因公殉職的礦工,同時傳達他們對礦坑的掛念。
演出在猴硐瑞三整煤場進行,是乘載礦工記憶的歷史空間,更能凸顯表演氛圍。 圖/林以晴攝
演出分為〈熄聲〉、〈晟晞〉、〈礦.望〉、〈徊想〉、〈煥魂〉五段曲目,淡江學生負責舞蹈編排,臺大學生則擔任音樂創作。淡江日本語文學系三年級學生陳奕安分享,舞蹈設計大多參考礦工的日常生活,先以抽象方式表現礦工的心境變化,再加入挖礦、敲打等具象化動作,呈現礦坑真實氛圍。他說:「這已經不是一般的舞蹈表演,我們在用身體說故事。」而在音樂創作上,臺大學生融入了石頭敲擊、鐵道、樹枝等聲音元素。臺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碩士班一年級學生張全恩認為,他們所創作的音樂最主要目的在呈現情緒,把氛圍營造出來後,再搭配淡江同學創作的舞蹈,兩者配合之下才能精確表達想傳遞的訊息。
學生以舞蹈、音樂為媒介,呈現突如其來的礦難後,倖存者的心境變化。 圖/林以晴攝
淡江俄國語文學系學生黃安麒在觀賞完演出後分享,大部分人來到猴硐只為了觀光,很少關注台灣礦工歷史,展演的主題別具意義。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理事長周朝南在演後座談中哽咽說道:「那些死亡的兄弟現在都躲在角落和天花板上,看這場演出,但他們沒有哭,他們會笑著感謝他們的故事,能在台灣煤礦消失幾十年之後傳承。」新北市猴硐礦工文史協會理事長柯茂琳也表示,學生們很好地詮釋了礦工生活,他們看完演出後都深受感動,也感謝學生能用藝術形式推廣礦工歷史。
演出結束後邀請礦工長輩向大家分享感想,其中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理事長周朝南(中)因深受感動,忍不住哽咽。 圖/林以晴攝
此次展演計畫在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蔡佳芬、淡江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副教授吳文琪,兩校老師的合作下誕生。吳文琪表示,在到猴硐參訪時,被當地礦工長輩的故事感動,因此希望透過這個計畫,讓學生了解礦工們被遺忘的生命故事,並為礦工帶來慰藉。蔡佳芬也認同道:「希望學生知道,他們的創作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是很有力量和說服力的。」參與演出的學生都不是藝術專業科系出身,多數人是初次進行音樂與舞蹈創作。吳文琪認為,正因為學生沒有經驗,在他們創作的舞蹈中,能看見個人的生命歷練,是不同科系學生生命力的合成,呈現出更豐富的作品。
舞蹈加入敲打、挖礦等礦工工作時的動作,希望將過去的畫面呈現在觀眾眼前。 圖/林以晴攝
展演三部曲歷經過去兩年的《返照》與《迴望》,今年迎來最終章。吳文琪解釋,此次終章是給礦工長輩的獻禮,也是一種傳承。蔡佳芬補充,他無法肯定這次的展演是合作計畫的逗點或句點,更像是一個開放性結局,希望未來可以繼續發掘更多台灣其他的議題和故事,讓學生們有機會將對音樂和舞蹈的熱愛,與社會和在地文化相結合。
礦坑危機四伏,礦工在入坑前寄命,與夥伴共生死患難,即使不幸罹難了,魂魄仍在礦坑中,掛念著生者。 圖/林以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