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芷彤報導】誇大的透視手法營造出視野上的寬闊,濃郁飽和的色彩引領觀眾進入虛實交織的世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林芃10日起於台北S7美術館,舉辦個展《遙想更遠的地方》。林芃以油彩和裝置作品,融合個人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及民俗傳說的想像,創造虛實交錯的視覺語言。
林芃個展《遙想更遠的地方》,畫作皆融入大量的裝飾性元素。 圖/林芷彤攝
「此次作品加入台灣公園和街道常見的裝飾性造形,包含雕像、鐵窗花、金屬仿古鐵門等結構。」林芃表示,在生活中觀察到這些建築的裝飾元素時,他常會思考這些物件出現在環境中的原因,並進一步探索背後可能隱藏的意識形態。展覽動線上的第一幅作品〈地平線〉,以古典主義風格的石雕為前景,遠處綿延出變形的樹木結構,林芃認為,這些造形象徵著跨越不同階級的生活幻想,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尋。
〈地平線〉以微弱紅光呈現天未亮的景象,林芃表示這具有引領觀眾進入展覽的作用。 圖/林芷彤攝
作品〈餐酒前的酸刺味〉描繪中產階級人士悠閒的戶外用餐場景,林芃在畫作中運用違反常理的透視法展現人物關係,角色從左至右快速縮小,但彼此的距離卻未遵循傳統透視規則。此外,他大量使用淺綠、草綠與酒紅等色彩,傳遞虛幻而迷離的氛圍。「我想營造人們陶醉在一個舊夢,或過往美好時光裡的情境。」林芃解釋道。
〈昨日時光〉含有石雕造景及仿古金屬裝飾,林芃透過物件安排與人物姿態組織如舞台劇的環境。 圖/林芷彤攝
談及創作手法,林芃表示,他刻意將固態的物件形塑成近似流動的狀態,並把看似虛幻的事物描繪得結實而具體。在〈炊煙〉中,他將本為縹緲的煙霧描繪得如實物般堅實;而在〈凝滯〉裡,堅固的石雕則被賦予了流動的姿態。他強調,這種處理方式是為了在寫實的景物中營造出虛幻,且有如夢境般的感受。
〈炊煙〉中的人物以半透明的姿態若隱若現而呈現虛幻感。 圖/林芷彤攝
垂掛於展場中央的同名裝置作品〈遙想更遠的地方〉,以編織的繩結展現出延綿不斷的型態。林芃提到,這件作品選用繩索作為媒材,是因其編織的手感與他在繪畫中短促有力的筆觸相近,皆是一步步累積完成的結果,傳達出誠懇且細緻的創作態度。他亦說明,作品複雜纏繞的結構與修長連續的形狀,宛如一條延伸至遠方的道路,也具象化人類意識中無止盡的想像與探索。
〈遙想更遠的地方〉以現成裝飾物為材料,透過複雜纏繞的結構和修長連續的形狀呼應展覽主題。 圖/林芷彤攝
「這是相當耐看的展覽。」觀眾柯曉如指出,林芃以單純的技法處理繪畫,並將民俗、藝術史與個人奇想結合,將畫作創造成一個如劇場般的空間,使作品可以反覆吸引人的視線。觀眾蔡名謹提到自己最喜歡的作品為〈炊煙〉,「作者透過筆觸跟抽象的造型,形塑出那些能被解讀的迷幻神情與物件,讓我在觀看時,思緒好像隨著畫面中的煙塵飄想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