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胸口迎毽奮力踢擊 台灣毽球放眼國際舞台
體育
第1817期
胸口迎毽奮力踢擊 台灣毽球放眼國際舞台
2025-11-07
【記者呂詠倢台北報導】手肘小幅上擺,選手原地高高躍起,以胸口碰球攔網,抵抗敵手的猛力殺球。114年臺北市中正盃毽球錦標賽於2日在臺北市中山運動中心舉行,比賽項目有三人制團隊賽、國際毽球三人賽與雙打賽。在國際毽球三人賽中,奇諾比奧隊憑藉靈活攻勢拿下冠軍,碧姬公主隊則以精準攻防奪得亞軍。 毽球結合了排球、足球和羽毛球的特性,選手需在四次擊球內運用腳、膝蓋、大腿、胸部及頭部控球過網,運用跆拳道前腿下壓或倒掛金鉤(註一)等殺球技巧,進行攻擊。毽球比賽採用羽球雙打規格的場地,規則為三戰兩勝制,每局先得21分者勝利,而在團體賽中同一名球員不得連續觸毽三次以上,發球需依順時鐘方向輪轉位置,決定由誰發球。 註一:主攻擊手需背對球網接過毽球,挺起胸部,一腳向上挑,一腳倒鉤送球過網,為毽球的代表性攻擊動作。 此次大專公開組未舉辦單打、雙打項目,整體賽事強度較低,不少選手表示以輕鬆心態參賽。來自國立體育大學的奇諾比奧隊主攻擊手趙林嘉分享,這是他首次與新組合搭檔出賽,「但意外的是我們默契不錯,彼此會用喊聲方式決定誰第幾次要碰球,溝通上滿流暢的。」奇諾比奧隊在四場循環賽中取得三勝佳績,談及對手賽時表現,趙林嘉說明此次公開組並無限制參賽選手年紀、性別與資歷,選手可混合參賽,因此注意到毽球圈存在競技實力的斷層,「頂尖選手很少,新進選手還沒跟上,中間梯隊幾乎沒有人。」 臺北市立大學選手王湛閑,同時兼任臺北市文山區興德國民小學與臺北市立景興國民中學毽球教練,本次與學生組隊參賽,希望透過自身引導,讓學生有更多發揮空間,「即便學生失誤比較多,還是會盡力給他接球機會做練習。」在賽場與教練席來回奔走的他坦言,既要顧及自身賽事表現,又須提供學生戰略指導,「有點自顧不暇,也會擔心學生輸掉比賽。」但王湛閑仍然抱持熱忱,盼將技巧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 趙林嘉與王湛閑同為2025年第三屆亞洲毽球錦標賽和亞洲青年毽球錦標賽的國手代表,且各於單打項目奪得金銀牌。而即將舉辦的2026年世界毽球錦標賽,將是台灣在疫情後睽違六年再度參賽,因此兩人都相當期待與國際選手一較高下。提到備戰策略,趙林嘉分享他在國際賽上的觀察,「世界排名第一的越南,在控球上幾乎是零失誤,但反觀我們的非受迫性失誤(註二)至少是兩三顆起跳,看點、看球的能力也比較差。」他認為可以在網後擺高大物件,訓練主攻手將球踢到後排,提升控球穩定性與比賽應變能力。王湛閑則補充,國內訓練系統較習慣在對戰中磨練技巧,但國外會針對基本功進行專項訓練,從基礎紮實累積,是值得台灣學習的做法。 註二:指選手在比賽中未受到對手強勢壓迫,而是因自身判斷或技術失誤所造成的失分。 不過,毽球作為非亞奧運項目,資金與贊助相對有限。中華民國毽球協會理事楊佳翰說明,參與國際賽的經費成本多由協會與選手自行負擔,教練更是無償指導,「以這樣的狀況來看,難有優秀選手願意長時間訓練、為國爭光,留不住人。」他期盼從全民參與率著手,參考其他冷門運動的俱樂部經營模式,打造低門檻、多元機構的參與環境,讓近年屢在國際賽奪牌的毽球運動能以此為支點,吸引更多資源投入,逐步在世界舞台站穩腳跟。
關「毽」一球 王彥凱、溫健宏雙打封王
體育
第1734期
關「毽」一球 王彥凱、溫健宏雙打封王
2020-10-29
【記者李加祈台北採訪報導】「到位!」球飛至空中,攻擊手左腳蹬地,右腳飛起,下壓殺球。109年臺北市中正盃毽球錦標賽於24至25日舉辦,臺北市立大學王彥凱參加公開男子組雙打與國際毽球男女混合項目,分別獲得冠軍與亞軍。北市大組合黃歆與張婷雅則勇奪公開女子組雙打冠軍。 公開男子組雙打選手王彥凱(右)溫健宏(左)搭檔,兩人同時跳躍至網前,分別以右腳和左腳攻擊。 圖/李加祈攝。公開男子組雙打項目冠軍戰由北市大王彥凱與溫健宏對戰臺北市私立滬江高級中學毽球隊,經過兩回合激戰,雙方各搶下一回合。關鍵第三回合中,雙方一路纏鬥至Deuce(註),對手站在角落倒鉤攻擊,王彥凱上前封網,北市大取得1分領先。最後1分由於對手觸網犯規,王彥凱與溫健宏以22:20順利封王。註:Deuce在體育術語中是一種比賽規則,指對賽雙方打至距離決勝分差1分時仍然平手,其中一方必須領先2分方能獲勝。 北市大王彥凱(右)於男子雙打冠軍賽關鍵第三回合,上前封網,雙手不觸球,用肩膀擋球。 圖/李加祈攝。王彥凱與溫健宏曾代表台灣參加第10屆2019年法國毽球世錦標賽(以下簡稱世錦賽),並取得第四名的佳績,對於本賽會表現,王彥凱表示,彼此已是三屆世錦賽雙打搭檔,因此默契配合上沒有問題。同時,王彥凱也說明,「這次有比全民運動會(踢毽項目),所以我們練習的時候都是先練三鈴毽,沒有練習台灣毽球。」因此他認為自己的表現未達以往水準。而公開女子雙打賽的冠軍與殿軍隊伍皆來自北市大,其中張婷雅與黃歆以全勝之姿封后。張婷雅提到,自己和黃歆都是攻擊手,不過雙打配搭時,多半由黃歆做球,她負責攻擊。黃歆也補充道,大多數時間會做球給張婷雅攻擊,但若隊友狀況不穩定,就會換成自己攻擊。 北市大黃歆(左)於公開女子雙打賽發球,左腳立地,抬起右腳以腳背擊球,成功將球踢過網。 圖/李加祈攝。此外,王彥凱、黃歆與同為北市大選手的關渝庭配搭參加國際毽球的男女混合組,並奪得第二名成績。有別於雙打賽事,男女混合賽採用國際毽球比賽,且規定場上三位選手必須包含男女選手。王彥凱提到,平常並沒有和女生練習三人比賽,因此默契稍嫌不足,且不像其他隊伍都是由兩男一女組合參賽,北市大由他與兩位女生拚戰,因此稍嫌弱勢。 王彥凱(中)於國際毽球男女混合賽中,擔任主攻手,跳躍至網前,右腳殺球,最終北市大隊奪得第二名。 圖/李加祈攝。滬江高中毽球隊教練楊佳翰強調,相較於其他運動,毽球格外看重踢球技術,選手身體素質反而不是關鍵要素。而毽球在台灣是相對冷門的體育項目,臺北市體育總會毽球協會推廣組組長溫健宏說明,由於毽球並非亞奧運項目,補助經費並不充裕,使活動推廣、賽事舉辦與選手培訓等事項受到限制。即使毽球推廣遇到困難,但楊佳翰補充,近年發展良好的藤球與毽球技巧類似,兩者皆強調腳步動作,且考量毽球選手發展受限,會鼓勵毽球隊學生兼踢藤球與民俗體育的踢毽。 公開男子組雙打滬江高中選手陳禹翔,背對球網攻擊。毽球運動的運球部位以腳為主,除了手以外,其他身體部位包括頭、胸都可以攻擊。 圖/李加祈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