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學測考生的國寫困境:〈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作為情意題有何不妥?
校園
第1817期
【社論】學測考生的國寫困境:〈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作為情意題有何不妥?
2025-10-31
日前北區學測模擬考作文出現情意題〈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要求考生想像自己的母親成為代理孕母懷孕生子,書寫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情感轉折。題目的爭議性引起群眾關注,不少考生也表示在作答過程中感到不適。 根據大考中心108年出版的考試說明,學測作文的情意題主要考驗學生「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連結問題情境與個人生活經驗,透過文字表達情感與體會。以此標準觀之,一個好的情意題至少要與考生的生活經驗相關,方有聯想之可能。然而,有些民眾因傳統道德觀念,對代理孕母存有「借腹生子」的疑慮,加上台灣尚未將之合法化,使得代理孕母議題較難與考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產生關聯。 此外,對在有限的作答時間下,力求高分的考生來說,若要以第一人稱角度抒發自己對〈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的「情意感受」,等於被迫代入此一有爭議的情境,將自己對母親成為代理孕母的複雜感受:不解、震驚、慌亂與擔憂等,快速轉化成文字。而這或許也是部分考生感到不適的原因。 〈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不適合作為學測作文題目,因為它不但與考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脫節,又迫使考生在短時間內回應過於複雜的「情意」問題。既是情意題,便應設計較易代入的生活情境,給予較廣的題材選擇空間,如109年的〈靜夜情懷〉,以兩件文學作品為例,要求考生抒發對靜夜的體驗,相較代理孕母議題有更多考生熟悉的情景可下筆,如挑燈夜讀、失眠、夜跑、興奮到睡不著等,;112年的〈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則讓考生從自己與大自然的互動中汲取寫作素材,盡情發揮自己的感受。 此外,出題者也應試圖代入考生所在的學測情境,避免迫使考生在短時間內處理高度私密或過於沉重的情緒,在問題情境聯想上保留距離與彈性。例如90年〈一個關於○○的記憶〉,讓考生書寫自己與一項物品的相關記憶,賦予考生自我揭露的選擇權,挑選願意透露的記憶片段,不致被迫表達過於私密的想法;113年〈縫隙的聯想〉則以森林需要縫隙方能孕育新生命為例,引導考生聯想縫隙的意義,如喘息空間、與他人的界線等,而非如〈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一般將考生套入題幹的情境中,要求他們寫出其中人物的心路歷程。 回顧此次模考作文出題爭議,命題團隊不僅以〈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砸了招牌,更浪費考生寶貴的應試練習機會。望其記取此次經驗,審慎把關此後的每份試卷,以重新贏取群眾的信任。
【社論】莫怪國中生消費長者 會考作文應改論說
校園
第1601期
【社論】莫怪國中生消費長者 會考作文應改論說
2015-06-11
今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題目為「捨不得」,於5日公布成績。報載閱卷召集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曾昭旭表示,出現次多的題材是不捨爺爺奶奶過世,但許多考生卻未能充分發揮題目,「反有消費爺爺奶奶之嫌。」但問題究竟是出在考生,還是考題? 撰寫「捨不得」這樣的抒情文需要相當的生命經驗與個人體悟。但當作文成為一種「考試」,14、15歲的國中生為求高分,自然得「選擇」較易抒發情感的題材。而且,會考作文並非撰寫「新聞稿」,其文章內容之真實性並非評分標準,更何況,閱卷者也無從判斷真偽。說考生「有消費爺爺奶奶之嫌」並不公平。 上位者該思考的是,如何不要讓考生「為賦新詞強說愁」。出論說文題目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因為論說文注重縝密的邏輯思考與表達,可讓閱卷者清楚辨別考生作文能力,也能測驗學生知識累積與開展的程度。若文章觀點優劣和邏輯論說的強度成為評判標準,學生不必再背誦華麗的詞藻或作文公式,考試時也不必再「消費」任何事物。 如果「考試會領導教學」,那麼會考作文題目從抒情文改成論說文,將使學校課程更重視學生知識的累積、邏輯表達,以及自我觀點的確立,加強孩子的論述能力。如此一來,爺爺奶奶真的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