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美大學「蜂」保育 校園標章護生態多樣性
國際
第1756期
美大學「蜂」保育 校園標章護生態多樣性
2021-11-03
【記者陳謙綜合報導】「『美國蜜蜂校園標章』讓校園能夠更實際地保護蜜蜂,實現生物多樣性的理念。」俄亥俄大學(Ohio University)環境永續辦公室副主任山姆.克勞(Sam Crowl)說道。俄亥俄大學於10月20日宣佈通過「美國蜜蜂校園(Bee Campus USA)」審核,成為該標章的第126所合作學校,一同為蜜蜂生態保育而努力。 俄亥俄大學10月20日成為美國蜜蜂校園標章合作學校,期許能透過建立棲息地等作為保全蜜蜂生態。 圖/俄亥俄大學提供蜜蜂數量的多寡是影響生態與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研究,全球有35%的農作生產需仰賴蜜蜂授粉,但蜜蜂數量卻從 2006 年起遞減,使得全球農作產量下滑。「美國蜜蜂校園」是薛西斯戈灰蝶協會(Xerces Society for Invertebrate Conservation)於2016年創立的蜜蜂生態保育標章,希望讓各大學加入保護蜜蜂的行列,並提供校方標準,讓其在保護授粉者、增加生物多樣性和減少農藥使用時能有所依循。薛西斯戈灰蝶協會保育生物學家茉莉.馬丁(Molly Martin)補充,為了證明大學具有保育蜜蜂的環境,校方除了必須增加校內蜜蜂棲地,更需開設相關課程,加深校內師生對蜜蜂的了解。 俄亥俄大學校內的授粉者花園,讓學生有機會進一步認識蜜蜂生態。 圖/俄亥俄大學提供克勞解釋,申請過程中,校方透過種植原生植物、劃設自然保護區等措施建立蜜蜂棲息地,在達到標章標準的同時增加生物多樣性。學生李奇威.休斯頓.庫克(Ridgway Huston Cook)分享,平時在校內的自然保育區、授粉者花園都可以看到蜜蜂的蹤跡,他很高興學校付諸實際行動改善生態。庫克補充,學生在保育生態之餘也能學習蜜蜂的相關知識,「這就是大學的意義,經驗和知識的結合。」 俄亥俄大學校內所放置的蜂箱上寫著「歡迎授粉者」字樣,希望讓蜜蜂在人來人往的校園內也能順利繁衍。 圖/俄亥俄大學提供具有豐富養蜂經驗的蜂農黃培堯認為,近幾年蜜蜂數量驟減可能是農藥所造成。蜜蜂只要不慎接觸到被噴灑農藥的作物,就有可能中毒死亡,因此減少農藥的使用對復育蜜蜂生態來說十分重要。他也提到,人們之所以恐懼蜜蜂,是因為不了解,他說:「先認識他們的習性就能杜絕無謂的恐懼,進而學習保護蜜蜂。」曾提供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養蜂建議的他也分享,設計「認識蜜蜂」課程可以讓學生了解蜜蜂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同為保護生態的方式之一。 獲得「美國蜜蜂校園」標章的大學除了必須每年重新提出申請外,更須定期報告蜜蜂生態活動紀錄和相關保育政策。此舉不僅保障校園「蜂」氣的延續,也落實生態保育的永續性。薛西斯戈灰蝶協會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學校提出計畫,成為標章合作夥伴,並分享自身的保育成果,為蜜蜂生態帶來正向改變,期許能讓規模日漸衰微的蜂群能夠「遍地開花」。
自主保持社交距離 染病蝙蝠本能減群體互動
新知
第1735期
自主保持社交距離 染病蝙蝠本能減群體互動
焦點
2020-11-04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社交距離」因疫情席捲全球而成為時下熱門口號,大眾遵守隔離規範、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以降低新冠肺炎傳染風險。然人類並非唯一採取社交距離的生物,染病蝙蝠也有「無意識社交距離」的本能行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生態演化暨有機生物學系團隊於最新一期《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發表一項研究,指出野生蝙蝠的生病表徵,會降低牠們與群體接觸互動的頻率。 團隊表示,雌性蝙蝠的社交行為比雄性蝙蝠更穩定,通常會定居於同一棲地,因此較適合作為實驗樣本。 圖/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態演化暨有機生物學系團隊提供根據實驗數據顯示,生病蝙蝠與同伴的平均接觸數量比健康蝙蝠少四隻。與同伴接觸機率也從原本的49%下降至35%。研究團隊學生塞巴斯蒂安.斯托克邁爾(Sebastian Stockmaier)解釋,此行為屬於「無意識的自我隔離」,為一種本能行為。有別於人類社會的隔離規範,人類是為了群體利益而避開同伴,蝙蝠則是由於生病造成的身體保護機制,驅使牠們遠離群體,可能的原因包括:活動力降低、避免群體互動的混亂、遠離群體避免體溫過高。為了觀察野生蝙蝠的社交互動模式,研究團隊先在馬雅遺址附近捕捉100隻吸血蝙蝠,再篩選出34隻社交行為較穩定的無懷孕母蝙蝠進行分類。隨後,對半數蝙蝠注射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溶液,讓其產生假象生病反應,另外半數蝙蝠則注射生理食鹽水。最後,團隊逐隻將其編碼標記,並裝設鄰近感測器,接著野放回棲地進行追蹤觀察,以分析蝙蝠的社交狀況。研究團隊發現,生病蝙蝠會明顯減少與群體的互動,而此現象會隨著脂多醣作用消失而漸減。 研究團隊在野外棲地捕捉100隻吸血蝙蝠進行實驗,有別於過去的實驗室研究,更能貼近蝙蝠的真實狀態。 圖/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態演化暨有機生物學系團隊提供團隊成員西蒙.裏佩爾吉(Simon Ripperger)和杰拉爾德.卡特(Gerald Carter)不約而同地表示,捕捉和照料樣本蝙蝠十分辛苦,為了盡可能減少野生蝙蝠受影響的時間,團隊不眠不休地接續進行捕捉、注射及安裝感測器。斯托克邁爾則提到處理實驗數據的困難,他強調:「感測器每兩秒偵測一次社交網絡分布所帶來的資料量非常龐雜。」 研究團隊將鄰近感測器安裝在吸血蝙蝠的背部,以近距離追蹤他們在樹洞內的社交行為。 圖/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態演化暨有機生物學系團隊提供針對團隊使用追蹤器觀察野生蝙蝠,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認為,此為較創新的方法,不僅可減少人為擾動,也能避免在實驗室操作造成的誤差。他也補充,大部分的蝙蝠具有親密的社交關係,而此研究觀察的吸血蝙蝠更會「互相補給」,他說明:「同一棲所的(吸血)蝙蝠會在同伴飢餓虛弱的時候吐血餵食,然這對餵食的蝙蝠本身也是一種犧牲,可見牠們的社交行為更為複雜。」此外,研究團隊解釋,此次研究透過脂多醣引發蝙蝠體內的免疫反應,製造「生病」的假象,並不會對蝙蝠造成健康傷害。不過,蝙蝠的社交行為可能因不同致病來源,而產生殊異的行為表現,卡特透露,未來團隊會持續研究吸血蝙蝠感染其他病毒的社交行為變化。
止痛藥另一副作用 美研究發現會降低同理心
新知
第1626期
止痛藥另一副作用 美研究發現會降低同理心
焦點
2016-05-18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發現止痛藥會降低人的同理心。圖/Flickr用戶Stuart Dootson【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服用止痛藥能夠緩和疼痛感,是頭痛時的救星,但可能降低你的同理心。根據《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10日報導,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心理系研究發現,市面上許多止痛藥中含有「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會降低服用者的同理心,使服用者看見他人受苦時,會低估他們所感受到的痛苦。研究團隊操作兩階段實驗,第一階段以80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請半數受試者服用含有乙醯氨酚的液體,另一半的受試者則服用不含任何藥效的百憂解(Placebo),並不告知所有受試者他們服用何種藥物。等待一小時藥物開始發作後,所有受試者閱讀八個短篇故事,故事中有人物受苦,例如有一個故事描述一人手臂遭刀子砍傷見骨,也描述父親過世的痛苦。接著團隊讓受試者以一到五級的量表,評斷閱讀故事時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評估故事中主角所受的痛苦。研究發現,總體而言,服用乙醯氨酚的受試者評估主角的受苦程度,遠比服用百憂解的受試者還低,可見服用乙醯氨酚會讓人低估他人所受的痛苦程度。該研究中也指出,有神經學理論認為,大腦中感受自身痛苦,以及感受他人痛苦的心理機制是互相重疊的,而此研究在神經化學層面上證實該理論。根據《科學日報》報導,研究主導人、心理系教授博登‧偉(Baldwin Way)說:「同理心很重要,根據該研究結果,如果你在服用止痛藥後和伴侶吵架,你可能會很難理解自己所作所為是如何傷害對方。」但目前他們尚未研究出為何乙醯氨酚會降低同理心。藥師黃廣明表示,市面上常見的止痛藥,主要包括含有乙醯氨酚的普拿疼、含阿斯匹靈(Aspirin)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鴉片類的止痛藥。乙醯氨酚能阻斷腦中疼痛的傳導。阿斯匹靈則是抑制前列腺酵素,降低疼痛感。嗎啡等鴉片類藥性較強,屬於管制藥品且具成癮性。黃廣明指出,止痛藥不是萬靈丹,若有經常性頭痛,仍需至醫院求診。 
非She亦非He  俄亥俄大學啟用中性人稱代名詞
國際
第1602期
非She亦非He  俄亥俄大學啟用中性人稱代名詞
焦點
2015-10-02
目前最常見的非傳統代名詞,源自於網路論壇及人類學教科書。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今年6月,美國俄亥俄大學(Ohio University, OU)通過新版的學生姓名規章,規章註明學生可以自行決定自己偏好的中性代名詞,創造全美首例。本學期新制上路,就讀俄大的跨性別學生未來將不必特別向他人說明自己不是He(他)也不是She(她)。西元2014年,俄大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中心理事艾列特‧隆(Elliot Long)為學生提出一個可以自行決定代名詞的辦法。今年夏天LGBT中心主任戴芬‧柏提塔(Delfin Bautista)成功讓該辦法納入新規章,註明學生可以向學校登記自己喜歡的代名詞,不必侷限於He或She。柏提塔表示,曾有好幾位教授拒絕使用學生偏好的代名詞,因而發生不愉快的課堂互動經驗,因此LGBT中心更加重視代名詞的重要性,且在向學校溝通此方案時獲得許多支持。規章正式公布後,許多學生和民眾想進一步瞭解,因此他在網路上使用#pronounsmatter(代名詞很重要)的標籤,讓更多人認識中性代名詞, LGBT中心新印出的名片也加上#pronounsmatter。根據該規章,學生選擇的代名詞會使用在其宿舍、課程名單等資料上,屬於學校公開資訊。已畢業的學生若想更換學位證書的代名詞,可以重新向學校申請。LGBT中心在舉行講座或是討論時,會請參與人除了介紹姓名,也需介紹自己偏好的代名詞。柏提塔表示,接下來也希望能確實保障教職員所用的代名詞。他說:「教職員就像學生一樣,要是沒有安全感的話,他們要怎麼好好工作呢?」。LGBT中心也希望下一步能規劃體育場的更衣室,增設讓每個跨性別學生都能舒適更衣的空間。他建議大家初次與人見面時,應該先詢問「請問我該如何稱呼你?」而不是自行藉由他人外表來假設他人的代名詞。他說:「我們的名字和代名詞不只是一個偏好,而是代表了我們是誰。」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理事長葉若瑛表示,民眾能夠理解並開始慣用,得花上很長的時間,不過畢竟有個開始總是好的。中文的「他」和「你」本來就沒有指定性別,所以在台灣沒有代名詞的問題,她建議人們不知道他人性別時,用「君」或是「同學」等稱謂。對於中性代名詞的推廣,仍存在擔憂的聲音。政治大學陸仁賈同志文化研究社社長對俄大的政策感到非常振奮,但他也指出,發明不指定性別的代名詞,原本的用意是為了模糊性別的區隔,但會不會反而凸顯其跨性別、酷兒等性別身份,導致差別待遇?陸仁賈同志文化研究社社長認為應該從性別二元的看法導正為「尊重多元」。葉若瑛指出,學生或一般民眾不太容易去主動使用,得風行草偃由上頭做起,雖然一定會有很多人覺得「沒必要」、「無聊」,但這樣的陣痛是學習的過程。 傳統代名詞。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