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倫大驚現紅蘿蔔山 傾銷理念反遭批浪費食物
國際
第1732期
倫大驚現紅蘿蔔山 傾銷理念反遭批浪費食物
2020-10-15
【記者林子頊綜合報導】約24萬根紅蘿蔔混合著數以百計的馬鈴薯,突然被一輛紅色大貨車傾倒在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 UOL)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 GC)的校園中。這是藝術與設計碩士學生拉斐爾・佩雷斯・埃文斯(Rafael Perez Evans)於校內藝術展《MFA》所展示的裝置藝術品。佩雷斯・埃文斯於6日將其作品《Grounding》,以「紅蘿蔔山」的形式展出,期望大眾重視農產品價格下跌的問題,卻被許多學生批評為浪費的行為。 「紅蘿蔔山」是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學生拉斐爾・佩雷斯・埃文斯在藝術展《MFA》所展示的裝置藝術品,期望能喚起大家對農產品價格下跌問題的意識。 圖/goldsmithscarrots提供反對此作品的學生創立了Instagram帳號「金匠學院紅蘿蔔(goldsmithscarrots)」表達不滿。他們批評佩雷斯・埃文斯的行為是浪費食物,甚至認為他是全球糧食問題加害者。在金匠學院紅蘿蔔的平台上,創建者貼出紅蘿蔔山的近況更新,讓學生們於留言區自由發表對該作品的意見。除此之外,他們也將浪費食物的譴責化為行動,把紅蘿蔔製作成糕點賣給學生。同時也利用該平台宣傳,並將所得回饋給在地的食物銀行。該校研究生游珺媃回應,單看此作品無法接收到藝術家想表達的內涵,「只覺得有點浪費。」他建議在作品旁放置解說牌,引導觀眾理解他的思路。 約24萬根紅蘿蔔混合馬鈴薯傾倒在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的校園中。 圖/goldsmithscarrots提供佩雷斯・埃文斯在一篇聲明中表示,作品創作靈感來自於年少時的務農家庭背景。他曾親身經歷過家人因檸檬價格崩盤,不得已只能自己承擔銷售損失。他寫道:「當時農民們就將好幾噸的檸檬傾倒在大街上,製造出一片『黃海』,而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國際貿易是如何影響著農民的生活。」「傾銷」是歐洲農民向中央政府抗議農產品價格崩盤的一種形式,農民經常透過拋棄貶值的農產品,將其傾倒城市中。藉由阻礙交通吸引更多關注,進而改變政府的政策。作品名為《Grounding》意為「接地」,象徵農產品價格再次回到原點。佩雷斯・埃文斯也於聲明中回應,這些紅蘿蔔都是英國食品業者認為不值得上架的農產品。展覽後也將全部收集去餵養動物,將不會造成食物浪費的問題。 Instagram帳號金匠學院紅蘿蔔(goldsmithscarrots)將紅蘿蔔製成糕點賣給學生,再將所得回饋給食物銀行。 圖/goldsmithscarrots提供該校亦有學生肯定佩雷斯・埃文斯的創意,並且對他的創作理念產生共鳴。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研究生劉雅婷說:「《Grounding》用了一個強烈且粗暴的方式呈現,這種方式通常會引起大部分的反感甚至憤怒。」他也表示,藝術沒有絕對「正確」的表達方式,這個裝置藝術是一種「抗議」的象徵。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研究生王冠華也表示此作品能成功抓住視覺,在理解作品內涵後,能夠重新思考現今的糧食生產、消費行為與土地及作物的相互影響。《Grounding》呈現理念的方式雖不被所有人接受,但這個作品的確獲得不少關注,也讓有共鳴的人去反思作品背後的意義。
多方視角 七段故事演繹動亂感受
藝文
第1713期
多方視角 七段故事演繹動亂感受
焦點
2019-11-13
【記者賴辰瑀綜合報導】早晨交通尖峰時段,四位穆斯林自殺炸彈客在熙來攘往的地鐵上發動攻擊,砰然巨響後,留下一地殘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的秋季公演《Pornography》,於8日在北藝大戲劇廳演出。劇本將倫敦七七爆炸事件(註1)當成背景,透過倫敦不同人物的視角,呈現人們對於動亂的感受。註1:2005年7月7日早上,在英國倫敦發生至少七次爆炸案。「歐洲基地聖戰秘密組織」發布聲明,稱此次連環爆炸事件是為了報復英國參與對阿富汗及伊拉克的軍事行動。英國政府將此事件定義為恐怖主義襲擊。(參考自維基百科) 暗紅基調中,呈現雙人相擁的畫面。此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秋季公演《Pornography》宣傳照。 圖/羅慕昕 牧童攝影提供《Pornography》作者西門・史帝芬斯(Simon Stephens)不願凸顯爆炸事件發生的當下,而是利用七個獨立片段,呈現倫敦人對於爆炸事件的感受。片段包含從曼徹斯特乘車到倫敦的自殺炸彈客、禁忌的兄妹關係,以及渴望與世界連結的老婦等角色,企圖囊括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各個階段。九一一事件後,西方國家特意隱匿他們壓迫穆斯林的情況,並放大穆斯林的瘋狂舉動,因此劇中炸彈客起身為自己心中的正義發聲。飾演自殺炸彈客、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的楊和穎則認為,從炸彈客的視角望出,每個人皆為殺死穆斯林族群的兇手。 「信仰給了他們很大的力量與支持,去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並光榮、自信地奉獻出自己。」飾演其中一位穆斯林自殺炸彈客、北藝大戲劇學系的魏震宇說。詮釋自殺炸彈客的角色時,因為是平常不能體會的狀態,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陳顥仁說明,他必須在生活中找到相近的感受,同時盡可能去挪用經驗,並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來。舞台上兄妹裸露著身軀纏綿,露骨地表現出兩人的慾望,但隨著爆炸事件發生,兩人的關係便崩毀。飾演哥哥、北藝大戲劇學系碩士班的劉崴瑒說:「禁忌關係是一顆隱忍的炸彈。」在爆炸案的痛楚下,炸彈如同報應般引爆,摧毀哥哥試圖想維持這段禁忌關係的決心。因此,爆炸案後哥哥便自私地希望結束這段不堪的關係。詮釋老婦角色、北藝大戲劇學系的張晴表示,老婦認為世界再也不需要他,因此爆炸前以尖銳及冰冷的方式武裝自己。然而,爆炸催化老婦與世人重新連結,使他開始與人談話。原先各自擁有不同生活的人們,在爆炸事件後,倏地互相產生連結,觀眾王冠傑說:「每個人都是他自己故事的主角,但這個劇本的主題性讓他們不經意變成特定事件集體的主角。」 此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生秋季公演《Pornography》排練時的照片。 圖/羅慕昕 牧童攝影提供提及從劇本延伸思考的議題,北藝大戲劇學系專任副教授、導演林如萍提出,當代訊息快速流通,閱聽人容易僅接收由媒體單方面傳播的訊息,未能意識到恐怖攻擊背後牽扯種族、文化和信仰等複雜的因素。北藝大戲劇學系演出行政助教楊名芝則說:「這個文本中人性的疏離、彼此的物化、種族的歧視,與我們的社會狀態並無差別。」因此,他希望透過演出提醒觀眾思考現正發生的議題。
英民眾替地球辦追悼會 籲政府正視氣候問題
國際
第1690期
英民眾替地球辦追悼會 籲政府正視氣候問題
2018-11-29
【記者洪靖淳綜合報導】抗議團體「滅絕叛亂」(Extinction Rebellion)24日在英國白金漢宮前廣場舉行「叛亂第二日」(RebellionDay2)抗議活動,1000多位民眾和學生佔據廣場和周邊道路。他們以追悼會為主題,展開替地球未來送終的遊行,抗議政府長期忽略生態和氣候變遷的嚴重性。 抗議民眾手持貼有「為生存反叛」字樣的布條,在白金漢宮週邊的街道遊行。 圖/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提供參與叛亂第二日的抗議者抬著塗有「我們的未來」(Our Future)字樣的棺材,聚集在白金漢宮的門前,並在地上擺放一張張人物照片和白色的花束為地球哀悼。對於眾多民眾挺身而出,創作藝術大學新聞學系(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UCA)的伊莎貝拉盧法蒂(Isabella Ruffatti)感到很訝異卻也表示,「氣候變遷越來越嚴重,希望全世界的政府都可以更重視這個問題。」 民眾抬著塗有「我們的未來」(Our Future)字樣的棺材,象徵為地球的未來送終。 圖/滅絕叛亂(Extinction Rebellion)提供數週以來,滅絕叛亂組織持續以公民不服從(註一)行動來表達訴求。先前的叛亂第一日抗議活動中,6000多位民眾佔領倫敦多座橋梁和道路,造成82名抗議人士被捕,而叛亂第二日,也有14名抗議人士因噴漆等違法行為被捕。抗議民眾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表示,「普通抗議是起不了作用的,透過阻擋道路、影響經濟才能真的迫使政府做出回應。」 在叛亂第一日當天,民眾聚集在倫敦多座橋樑上,以阻礙交通的方式喚起政府與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 圖/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提供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今年 10月提出《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報告中強調全球在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較2010年降低40%至60%,否則全球溫度將上升超過1.5℃。此情況會使現存70%至90%的珊瑚礁消失,並讓海平面上升十公分以上,最終將導致島國和低窪地區遭到淹沒。參與叛亂第二日的民眾菲德里克.歐里西(Federico Orsi)認為各國現在需要立即遏制二氧化碳排放,以應對全球氣溫的上升,他也強調,「如果現在全球不合作,我們將無法承受氣候變遷帶來的後果。」此外,抗議民眾伊莎貝拉布萊斯(Isabella Blythe)數年來避免使用塑料和乘坐大眾運輸工具來減少自己的碳足跡,但在《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公布後她決定站出來參與叛亂第二日,「我對未來感到害怕,並意識到自身付出再多努力仍無法改善氣候變遷的趨勢。」他也呼籲政府應立即制定相關政策,才能挽救氣候變化帶來的破壞和影響。 抗議者透過自製的布條,表達對持續排放的溫室氣體,和其造成的全球溫度攀升感到不滿。 圖/滅絕叛亂(Extinction Rebellion)提供此次抗議行動中,許多民眾自願被捕,只為引起社會大眾和政府對氣候變遷的關注。當看到不同年齡層的抗議者一齊在遊行隊伍中舉著抗議標語,民眾妮安娜(Niana)表示,「儘管我們面對的未來看起來很糟,但這是我們的世界,我們需要用行動來改變。」 民眾在路上和警方對抗,為引起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許多人自願被捕。  圖/法蘭克.格瑞斯林(Frank Gresslin)提供註一:「公民不服從」是指公開、非暴力和平抗爭手段,且基於良知的「故意違法」行為,目的在促使政府改變不正義的政策與作為。
實現零學費 英生遊行盼徵富人稅
國際
第1666期
實現零學費 英生遊行盼徵富人稅
2017-11-22
【記者謝佩旻綜合報導】「免費教育!向富人徵稅!」(Free education now, tax the rich)近千名學生高舉標語旗幟,在英國倫敦街頭要求政府改善現有教育政策,並實施免費教育。這場由全國反避稅運動組織(National Campaign Against Fees and Cuts, NCAFC)發起的遊行於15日展開,共有超過60所大學響應。 學生們在英國倫敦市中心抗議,爭取高等學校的免費教育與生活津貼補助。圖/瑪莉.芬奇提供NCAFC由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組成,抗議的主要訴求為廢除學費、恢復生活補助金,並結束全國大學的裁員浪潮。NCAFC成員馬克.克勞福德(Mark Crawford)認為必須由基層影響政府改變教育體系,「國家的教育處於危機之中,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平等的社會,財富不僅需要重新分配,而且要用於社會福利。」而反對黨、工黨領袖傑洛米.柯恩(Jeremy Corbyn)則在推特(Twitter)發布影片支持,「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從搖籃到墳墓的教育,而不會陷入背負債務的焦慮之中。」根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英國政府近日宣布設定高等教育學費上限,然而此舉只是為了減少學生反彈 。參與遊行的「社會主義學生」(Socialist Students)成員瑪莉.芬奇(Mary Finch)提到,西元2010年至今,學費上限已上調6250英鎊(約新台幣24萬1800元)。由於政府取消生活津貼補助,許多學生必須背負高額學貸。他說:「他們不得不從父母那裡拿錢或是工讀,卻仍生活在貧困中,這絕對是教育系統中需要改變的部分。」 高舉「教育即自由」標語的學生上街遊行,期望政府能改變現有教育政策。圖/瑪莉.芬奇提供此政策對留學生更是極大負擔,他們必須在母國貸款,回國後卻沒有能力償還。就讀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印度學生瑞蒂.文蘇(Riddu Visu SU)表示,「無論護照的顏色為何,教育都應該是免費的。」他認為提高學費上限將削弱國際學生至英國留學的意願。抗議的另一目標是向富人徵稅,由於金字塔頂端的企業與個人掌握大量財富,卻透過資助教育、公共服務等管道逃稅,每年平均未繳稅金高達34億英磅(約新台幣1344億元)。卡帕學院(CAPA College)學生喬治.史奎爾斯(George Squires)說:「教育是一種權利,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人人都應得到相同待遇。」而在抗爭結束後,NCAFC預計於29日串聯全國大學在校內繼續向政府施壓,並動員更多學生參與。 行動訴求之一為「向富人徵稅」,要求將財富重新分配,幫助經濟弱勢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圖/瑪莉.芬奇提供
倫大生喚關注 替動物發聲
國際
第1640期
倫大生喚關注 替動物發聲
2016-12-07
【記者邱麒瑋綜合報導】抗議人士手持貼著動物卡通圖樣的愛心示牌,在綠地插滿愛心旗,以對千萬因實驗犧牲的動物表示敬意。動物正義計畫(Animal Justice Project)與倫敦大學學院聯盟獸爪組織(UCLU PAWS)2日號召群眾在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UCL)主樓前靜聲抗議,希望引起學生與職員關注。 抗議群眾聚集倫大主樓前,為使用實驗動物抗議。圖/凱連提供 獸爪組織與正義動物計畫聯合,一同抗議希望能吸引倫大師生注意力。圖/凱連提供倫大使用實驗動物的數量在英國排名第三,包含老鼠、魚類、靈長類等動物。獸爪組織認為實驗動物產業中,缺乏適當的法律與審查制度。會長倫大物理系崔斯坦‧凱連(Tristan Kleyn)個人認為,為了自身利益讓任何人或是生物受苦是不道德的,對實驗動物的存在有疑慮。他提到,因動物實驗而在醫學與生物科學領域有重大突破的例子相對少,更多的是重複性實驗、示範性實驗等濫用情形,甚至在缺乏規劃的實驗方法下進行動物實驗。副會長倫大生物考古與法醫人類學系葛瑞絲‧艾琳‧金(Gracie Irene King)也表示,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機構(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調查,將動物實驗結果套用到人體臨床測試大部分以失敗收場,不只造成金錢與資源上的浪費,也縮減能運用在替代實驗方法的資金。 抗議人士手持貼上動物卡通圖案的愛心示牌,與實驗動物統計數目,向為研究犧牲的動物致敬。圖/凱連提供 抗議人士在倫大主樓前的綠地插上愛心旗,為實驗動物致上敬意。圖/凱連提供但是生命科學系分子生物科學部門學生羅德里哥.哥札雷茲.戈梅茲(Rodrigo González Gómez )卻對此有不同見解。他認為雖然抗議立意是好的,組織卻對科學領域不是那麼了解。對於大部分的實驗來說,動物實驗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英國對於動物實驗的相關規範也十分嚴謹。戈梅茲表示,缺少真實生物模擬試驗,科學家很難了解生物系統的複雜性與敏感度,如果學校就此禁止使用實驗動物,校內研究人員將多半會離開另外尋找研究場所,校內研究也會因此受限而難有進展,造成教學品質低落。校方在網站上說明,只有在無其他替代方案時,學校才會使用實驗動物,而醫學、生物科技等研究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儘管不是每項實驗都能直接對應結果,但動物實驗卻是必要的,絕對沒有隨意濫用實驗動物。另外校方也指出,申請動物實驗的手續非常複雜,要通過嚴格審核,也要確認實驗不會對動物產生不必要的傷害,領取證照後才有資格進行動物實驗,希望消弭大眾對倫大動物實驗的誤解。 
禁三大報入校園 英生上演「假人挑戰」抗議
國際
第1638期
禁三大報入校園 英生上演「假人挑戰」抗議
2016-11-24
【記者林子文綜合報導】17日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學生會通過一項提案:校園內禁止《太陽報》(The Sun)、《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和《每日郵報》(Daily Mail)。此舉引起新聞系學生反對,上演「定格假人挑戰」(mannequin challenge),要求撤銷規定。城市大學學生會通過提案「反對法西斯媒體」(Opposing Fascism In The Media),例舉數項原因:妖魔化難民、性別歧視、散佈伊斯蘭恐懼等,禁止英國三家主要報刊出現在校園內。學生會認爲這三家報社偏頗報導,濫用言論自由攻擊社會弱勢群體。「新聞媒體不應該為了報紙銷量,製造種族緊張與仇恨。」因此,為抵制這樣的報紙,故在年度會議提出。21日新聞系約20名學生組織抗議行動,在校內進行定格假人挑戰,人手拿報紙做閱讀狀,靜止不動,並將這三家報紙放在新聞系館內供人取閱,校園也有數百名學生聯署反對這項禁令。倫敦城市大學新聞系學生傑克・芬威克(Jack Fenwick)表示,多數學生皆不認同這個政策。 倫敦城市大學新聞系學生反對該校學生會禁報規定,在新聞系館內排滿被禁報紙,供人取閱。                                                                                               圖/芬威克提供芬威克18日投書《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表達反對意見,提到該校共有1萬9500名學生,而在年度會議中決議提案的學生會成員不到200人。他表示,學生會指控這三家報紙為法西斯主義份子,但「禁止你不認同的報紙本身就是法西斯極權的基本政策。」芬威克指出整件事的核心在於言論自由,「你可以選擇不去閱讀這些報紙,但你不能禁止別人閱讀。」另一名新聞系學生琪雅拉・菲利歐(Chiara Fiorillo)表示,不論對新聞工作者或讀者,新聞自由是基本要素。目前該規定雖未被撤銷,但學生仍照常閱讀這三份報紙。
倫敦騎士臥街 力爭單車真友善
國際
第1637期
倫敦騎士臥街 力爭單車真友善
焦點
2016-11-17
【記者任龍欣綜合報導】8日英國非營利組織 Stop Killing Cyclists 在倫敦市長辦公室外發起街頭徹夜假死(Protest an Vigil to remember Filippo Corsini)抗議。近百名單車騎士不畏寒風,帶著自己的單車在倫敦塔橋旁廣場躺下裝死。不少人舉著「Stop Killing Cyclists」的標語,希望政府正視倫敦單車騎士的安全問題。 抗議者們在泰晤士河畔倫敦塔橋旁廣場倒地假死為死者默哀並用行動表達不滿。圖/Stop Killing Cyclists 提供 抗議者們舉著標語表達心聲。圖/Stop Killing Cyclists 提供十月底,就讀英國倫敦攝政大學(Regent’s University  London)國際貿易學系的義大利王子菲力浦・柯桑尼(Filippo Corsini),在騎單車時遭大卡車輾斃,成為今年第十位死於倫敦街頭的單車騎士。Stop Killing Cyclists 協會為此發起徹夜假死抗議。 抗議者舉著 Stop Killing Cyclists 字樣的抗議牌。圖/Stop Killing Cyclists 提供倫敦的單車風氣近年急速成長,根據倫敦交通局資料顯示,西元2014年至2015年,單車使用量增加10%,創2000年至今新高,預計至2016年將達12%。然而,根據英國公路法(Laws Highway Act),單車不能騎上人行道。就讀英國約克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葉祥照表示,倫敦市中心並沒有很多單車道,在倫敦騎車是一大挑戰。 抗議者製作的抗議牌牌。圖/Stop Killing Cyclists 提供英國倫敦道路許多地方曲折狹窄,加上大卡車視野死角多,對不能騎在人行道的單車騎士來說更加危險。前倫敦單車委員安卓・吉力根(Andrew Gilligan)在假死抗議開場演說中提到,政府取消了四項單車建設,目前也沒人接任倫敦單車委員之職。英國華威大學(Unversity of Warwick)的傑克・史多頓(Jak Stotton)說:「我不覺得政府有在努力改善單車騎士的環境。」 前倫敦單車委員長安卓‧吉利根(Andrew Gilligan)到場發表演說。圖/Stop Killing Cyclists 提供Stop Killing Cyclists協會共同創辦人尼可拉・布蘭琪(Nicola Branch)在活動中提出了六項改善單車環境的要求,其中包含限制大卡車出現在倫敦道路,並加速前一位市長開始的單車建設以及要求倫敦交通局提升單車和行人建設的預算。幾年前單車意外的倖存者維多利亞‧雷貝克(Victoria Lebrec),雖保住性命卻截肢左腿,她說:「我們應該做任何能讓倫敦道路更安全的事情,我們有責任確保大卡車不再出現在倫敦的路上。」 生命鬥士維多利亞‧雷貝克(Victoria Lebrec)到場發表演說。圖/Stop Killing Cyclists 提供對於此次假死抗爭活動,倫敦交通局副局長范・莎姡絲(Val Shacross)回應,市長已經對主要的單車建設給予支持,包含11號單車高速公路以及下一階段的南北向單車高速公路,並且預計在2020年完全禁止危險大卡車。
【專欄】忘懷得失與傷共處 李凱琳放眼帕運
體育
第1598期
【專欄】忘懷得失與傷共處 李凱琳放眼帕運
2015-05-20
李凱琳(右)在「100年全國中正盃柔道錦標賽」與對手周旋。圖/李凱琳提供 【記者陳脩云桃園報導】「被對手攻擊後我躺在那整整五秒,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國立體育大學李凱琳在民國99年的柔道國手選拔賽中,因右膝前十字韌帶撕裂傷而下場。這次的傷勢不僅讓李凱琳無緣披上國家隊戰袍,更給了從未在運動生涯中受傷的她重重一擊,甚至在她進大學後仍受低潮影響。 即使先天的家族性視覺神經萎縮讓李凱琳裸視視力僅剩0.03,但她仍屢屢在柔道場上摘冠,表現甚至更勝一般選手。然而,這次的傷勢非但使她無法發揮實力,賽後李凱琳更因疏於照顧,讓右膝前十字韌帶撕裂傷進一步惡化為斷裂傷。為了迎戰一年後的「2012倫敦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她當時毅然選擇開刀,也因此中斷練習三個月。 李凱琳表示,復健後的空窗期「很無助,也沒有目標」,加上自我要求高,達不到目標時往往給自己很大的心理壓力。恢復練習後,李凱琳因遲遲無法回到受傷前的狀態,常自責而落淚。後來她被身旁人點醒,「個性太急躁」是她自身最大的問題,之後李凱琳調整心態,並耐心看待復原狀況,慢慢增加訓練強度,才終於成功回歸柔道舞台。 休息一年後,李凱琳於倫敦帕運重返競技場。儘管賽前她不斷告誡自己「上場時要忘記身體的傷」,以平常心應戰。然而,冠軍賽面對生涯對戰記錄上從未贏過自己的德國選手布拉席格(Carmen Brussig),她卻仍因傷影響表現,最終飲恨居亞,李凱琳坦言:「輸的心情非常難過。」歷經了這次的挫敗,帕運後李凱琳決定給自己一年的時間沉澱,開始將重心轉移至課業,練習時也不再對自己要求那麼嚴苛,並學著放下得失心。 身為視障運動選手,李凱琳認為柔道運動依賴身體去感受對手的攻擊,並以自然反射動作防禦,所以視力從不是影響她表現的原因。雖然在倫敦帕運與金牌失之交臂,但受傷的經驗也讓李凱琳學會「與受傷相處」。過去她總是要依靠家人及朋友的鼓勵,現在反而能以過去經驗鼓勵負傷隊友。 15日李凱琳赴韓國參加「世界盲人運動會」,不負眾望摘銀。未來她將目標放在2016年的巴西帕運,希望能養精蓄銳並打破她四年前的銅牌紀錄,一舉摘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