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藝術家與觀眾雲端相見 共享線上展演親密時刻
專題
第1765期
藝術家與觀眾雲端相見 共享線上展演親密時刻
2022-04-28
【專題記者黃弈軒、吳姿芳、單師樵綜合報導】水徐徐地流進杯裡,於手機九宮格畫面中呈現完美構圖,並透過網路傳送到觀眾觀看的螢幕,同時藝術家輕輕細語,引導觀眾參與展演的字句縈繞耳畔,「把心思跟動作緩下來,享受這十分鐘特別時空的洗頭經驗。」 藝術家張剛華在創作計畫《洗頭》中回溯成長記憶,並探討身分認同。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螢幕劃分為一格一格,藝術家手抹泡沫搓揉頭髮佔據主要畫面,右方呈現展演各個空間,檯燈點亮棉床,為幽暗房間注入溫暖,狹長廊道無人走動,揭示「洗頭」為親密時刻。藝術家將自身洗頭的記憶娓娓道來,觀眾也分享關於自己的洗頭故事。冷漠不再是科技唯一形容詞,藝術家與觀眾身在世界不同角落,卻能藉由數位裝置走向彼此。社群媒體與會議軟體如同雲中繩索,成為兩者之間的聯繫,相遇剎那擦出藝術火花,完成線上展演。線上展演順應科技潮流,即使缺乏實體互動,在藝術家的設計下仍給予觀眾參與空間,甚至創造出獨立於實體展演之外的獨特表演形式,成為表演藝術的新趨勢。線上展演打破時空疆界 螢幕兩端共享親密時刻當表演藝術透過線上呈現,表演者與觀眾之間隔著遙遠的距離,藉由數位裝置將畫面、聲音或文字傳送給彼此。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成為線上展演的新媒介,表演藝術不再受限於固定時間與物理空間,讓藝術家的創作展現多元樣貌。明日和合製作所由三位劇場編導洪千涵、黃鼎云與張剛華所組成,於民國110年與23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推出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將包裹的概念延伸至觀眾欣賞藝術表演的經驗,藝術家透過社群媒體Facebook、Instagram、會議軟體Google Meet、Email和郵寄包裹等多元媒介把「表演」寄到觀眾手中,觀眾便開始與藝術家互動,完成線上展演。《Surprise Delivery 和合快遞》讓藝術家與觀眾同時在特定虛擬空間相遇,洪千涵說:「因為我跟你,在這個時空下,才有這個作品或經驗。」例如藝術家陳嘉微使用協作式數位白板JamBoard,以手繪圖案、文字與照片和觀眾交流生命經驗,最後創作出一幅專屬於藝術家與觀眾的畫。 藝術家陳嘉微詢問觀眾過往生命經歷,觀眾則透過文字、圖片等形式回覆。 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收件者只知道快遞大致的到貨時間,在等待與收件過程中可能產生期待和驚喜的情緒,明日和合製作所認為觀眾情緒都是觀看表演經驗的一部分,他們特別設計購票機制,觀眾購票時只能選擇藝術家與日期,無法知道明確的表演時間,洪千涵說:「有趣的是時間幅度拉長,例如你買票是4月20日,然後你買的是洪千涵的,但是我沒有跟你約定是幾點幾分,用什麼樣的媒介在線上見面。」數位展演打破時間框架,藝術家與觀眾也能彈性選擇參與展演的地點。《洗頭》是藝術家張剛華從民國107年開始發展的創作計畫,於2021臺北藝術節中進行線上展演,並分為「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表演形式。在參與式展演中,他與觀眾在各自家裡透過手機以Google Meet互動,一起倒水、冥想及洗頭,他說:「透過洗頭,他們想到小時候的事情,分享關於洗頭這個觸碰的記憶。」線上表演型態不僅讓觀眾保有私密空間,更能與藝術家共同經歷親密時刻。觀眾參與《洗頭》的體驗過程,成為講座式展演的元素。張剛華同樣在Google Meet平台上以直播進行,呈現超過60位洗頭對象的故事,並利用多鏡位拍攝房間、廊道與洗手台等展演空間,讓觀眾用多方視角觀賞不同區域,「當下(觀眾)可以點很多不同的鏡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另外,《洗頭》充分使用會議平台功能,開放觀眾即時回覆文字與表情符號,使藝術家與觀眾即時互動,在交流的過程中共享「洗頭」經驗。 在《洗頭》的講座式展演中,藝術家張剛華帶領觀眾回到洗頭計畫的起點,講述計畫展開的原因與故事。圖/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線上展演扭轉表演形式 觀眾握主動權參與作品「我想要線上演出是一個全新的體驗、一個全新感受的東西,不是現場演出的替代品。」尚未在線上演出魔術前,魔術師周瑞祥對線上展演抱持負面看法,他說明魔術原先可以邀請觀眾上台、抽牌及選擇道具,並利用肢體製造魔術表演張力,但當魔術表演轉至線上,許多魔術原先以直播或非同步播放給觀眾欣賞,導致觀眾無法親身體會魔術的神奇效果,「在線上這些東西,幾乎砍掉原本魔術九成的東西了,所以只剩下那一成。」後來他實際發想線上展演,發現線上魔術反而能實現全新且有趣的互動橋段。周瑞祥藉由Google Meet與觀眾互動,並引導觀眾自己手搓撲克牌,一步步完成魔術表演。觀眾將撲克牌花色朝下,打亂、洗牌,再憑直覺隨意排列後,撲克牌未經魔術師之手,花色整齊區分為黑紅兩邊,不可思議地發生在觀眾電腦螢幕前的桌上。「魔術的核心概念是操縱觀眾的認知,只要能做到這件事情,換一個手段跟形式,在線上也可以成立。」周瑞祥說道。周瑞祥思考線上展演在未來的網路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將如何維繫情感溫度與連結,因此他在2021臺北藝術節演出《新人類計畫:明日人》魔術作品,寄送體驗包裹至報名者家中,包裹內容物為預言卡片、圖畫紙、鐵環、項鍊等魔術道具,讓每位觀眾自行在家中學會「明日環」魔術表演,周瑞祥教導觀眾用手指撐開項鍊的鏈條,將鐵環順著鏈條向下丟後,讓項鍊自動栓住鐵環。他期望利用線上形式,讓參與者親自操作魔術,實際體驗魔術的奇幻。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線上展演是觀眾開啟電腦鏡頭與表演者互動,不過民國110年臺北兒童藝術節的其中一檔節目《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反而藉由「聲音」作為表演媒介,邀請親子擔任演員,將自家空間打造為劇場,在家完成一場演出。《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由進港浪製作導演陳煜典與編劇邱奕嘉創作,碰上疫情才將實體演出轉為線上。雖然作品的表演空間遭到改變,但觀眾與表演者在線上仍維持「高互動性」。節目在Google Meet會議裡演出,主持人在表演開場及結尾與觀眾交流,而在表演中間播放事先預錄好的錄音檔,引導觀眾在家庭空間移動。陳煜典形容,家如同世界各地,而孩童扮演起探險家的角色,進入劇本建構出的平行時空,與家人一同在家中,藉由船鳴聲,自由發揮想像力,指出特定方向,前往探索並收集家中冰箱、廚房等周遭環境的物品,解開劇本中一層層的闖關任務。最後音檔播放結束,主持人再邀請觀眾分享體驗心得,驗收成果。 進港浪製作作品《名叫中間的地方:家庭旅行版》於Google Meet會議演出,主持人除了與觀眾交流、互動,更讓他們自由發揮,一同完成演出。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確實觀眾的主動性很高,但他有沒有更主動參與這個故事就是他的選擇。」陳煜典解釋,他在線上展演賦予觀眾高自由度及發揮空間,提高觀眾的主動性。因觀眾不再是坐在固定位置觀賞表演,可以選擇關掉電腦或中途離開,所以導演陳煜典、編劇邱奕嘉與演員在設計劇本時,開放更多空間給觀眾思考,不過他同時指出,觀眾是否更主動參與線上演出,則是未知答案。數位劇場打破單一視角 多維空間擴展觀眾想像在虛擬時空中,藝術團體更能藉科技技術,將表演擴展至一個舞台之外,進而讓觀眾不再只是利用單一視角理解劇情。進港浪製作的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藉由二維、三維、四維空間擴展劇場的空間性,讓線上觀眾能以多重視角,理解劇本全貌。作品從名為「中正區」的小鎮發生自殺案出發,探討網路霸凌世界中,大眾在社群媒體只接受片面立場資訊,或跟隨大多數人意見的現象。觀眾打開線上演出平台,自由切換視窗觀看演出。「三維世界」為主故事線,導演切換鏡頭跟拍主要角色,演員在表演空間直播演出。而觀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演員離開主故事線後的想法,則可以切換至二維世界,輪流觀看不同角色在直播中訴說獨白,「這就像你在生活中為了要理解一個事件,你可能會去看不同評論者的言論或是新聞。他們都在講同一件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角度的發聲。」《神不在的小鎮》編導、進港浪製作團長洪唯堯說道。他利用二維方式讓觀眾除了觀看節目的主故事線之外,還能深入理解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另外,觀眾還能在四維世界以「上帝視角」進入3D虛擬空間,四維空間的場景與線下實景一模一樣,不過是以虛擬的形式呈現。洪唯堯說明,網紅統神在此空間以「天神」身份,用全觀的視角詮釋劇情,觀眾能在此空間內的線上聊天室互相交流,並線上投票決定劇情走向,「四維是意識可以更好交流的世界,你在現場看戲跟在遊戲世界的時候,會對同個劇本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關要克服的就是作品線上化,我要找到一個『第二現場』,就是觀眾明確地知道自己坐在家裡,而不是假裝在觀眾席,然後再強化他們在那個空間當下的感受。」 洪唯堯說明,大眾早已習慣觀看的直播、球賽就是第二現場的概念,因此他利用人們在異地閱讀、認識同一事件的行為,撰寫線上展演劇本。 進港浪製作線上展演作品《神不在的小鎮》突破傳統空間框架,讓觀眾以多種視角理解劇情。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科技提升線上觀看體驗 表演者尋求新模式「觀眾的消費習慣還沒有培養起來,而且他們以前看表演也是為了享受在劇場空間裡面的感覺 ,所以線上的吸引力可能會低一點。」陳煜典指出,台灣的線上展演仍在起步中,還沒有被許多消費者接受。不過在現今的數位時代,洪唯堯也提到,越來越多藝術團隊開始關注線上展演發展的可能性。除了表演團隊開始從事線上展演,科技公司也著手讓直播系統更為完善。為了讓觀眾在線上展演得到更好的觀賞體驗,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也致力改善網路直播平台延遲時間過長的問題。銓球感映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仲偉說:「在技術上我們可以做到三個小時內大概delay時間維持在三秒以內,那如果是一個小時,維持大概是一秒。」他們的技術不僅能縮短直播延遲時間,也能讓表演者與觀眾即時互動。另外,銓球感映也致力改善多視角切換技術,「因為多視角切換在現有的技術來講,假如說有四台攝影機,我從一號機切換到二號機的時候,中間會變黑,因為要重新reload資料。」為了讓觀眾在切換視角時,減少螢幕在觀看表演中途變黑的情況,他們也盡力開發順暢的視角切換方式,提升觀眾參與線上演出的體驗感。在疫情驅使的數位浪潮下,觀眾不必走入劇場,依然能在家中享受精彩演出,甚至與表演者產生更多交流,抑或是成為表演的一部份。隨著數位科技越趨發達,技術的發展無遠弗屆,周瑞祥看好線上展演的藍海市場,認為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物理框架,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我覺得線上演出能玩的東西比大家想像的多很多,自從我自己做過以後,我認為他的發展性是無限的。」 隨著數位科技發展,線上展演打破空間與國家的框架,或將成為未來的演出趨勢。 圖/進港浪製作提供
【專欄】以換代買 衣服圖書館盼止快時尚浪費風氣
生活
第1717期
【專欄】以換代買 衣服圖書館盼止快時尚浪費風氣
2019-12-11
【記者萬巧蓉台北報導】你也對買新衣服、追求時尚上癮嗎?「我一個室友有38件牛仔褲,每個人都可以開一間服飾店。」甫從國立臺灣大學畢業的洪于捷說。隨著世界颳起「快時尚」風潮,服裝產業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為改善浪費風氣,洪于捷於民國106年創立「衣服圖書館」,倡導衣服「以換代買」的環保觀念,至今已交換超過3000件二手衣。 衣服圖書館創辦人洪于捷參與各地活動市集,傳播二手衣的環保概念,並讓民眾嘗試「以換代買」的模式。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衣服圖書館的概念十分簡單,洪于捷在宿舍走廊設置一個能自由交換衣物的「共享衣櫃」,任何人都可以在衣櫃放入自己不再需要的衣服,也可取走想要的。一個約莫可容納50件衣服的衣櫃,止住了部分學生浪費衣服的腳步。洪于捷希望能讓人們意識到快時尚其實是嚴肅的環保問題,「因為它(衣服)很便宜,大家毫無節制地買,丟了也覺得沒關係。」 衣服圖書館設立的第一個共享衣櫃位在國立臺灣大學女二舍,至今仍持續經營,每個月約可交換超過80件衣服。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洪于捷透露自己家境貧窮,小時候不在乎餓肚子,卻羨慕別人打扮漂亮,因此他希望人們透過交換而非購買就能滿足穿衣慾望。「二手衣是有故事的衣服。」洪于捷笑說:「很多人拿來交換的衣服是前男友送的。」與其讓品質良好的舊衣被當作垃圾燒毀,不如透過交換找到新主人。此理念也受到各校學生的認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生團隊「After Fashion」就曾與衣服圖書館合作,在校內宿舍設置共享衣櫃,團隊說:「希望每件衣服在被丟棄前,都有再次被選擇的機會。」 共享衣櫃旁的故事小牆掛滿交換衣物者與二手衣的故事,每件二手衣都陪伴舊主人走過獨特的人生階段。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 衣服圖書館第一個拓展的校外據點是「混血公寓」,讓學生以外的族群也能認識共享衣櫃的理念。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兩年多以來,衣服圖書館持續經營校園中的共享衣櫃、校外的換衣活動,也透過展覽、講座宣揚「以換代買」的環保概念。脫離學生身份的洪于捷更決定要推出衣服圖書館APP,持續推動二手衣交換。他說:「如果一個(議題的)解決方法無法回歸市場的話,它遲早都會失效。」衣服圖書館期望能以APP形成「雲端衣櫃」模式,突破實體衣櫃的地域限制,讓更多大學生透過網路就能互換衣服。洪于捷也預估APP經營穩定後,一年將可以交換逾12萬件衣物。衣服圖書館共同創辦人陳慶容點出實體共享衣櫃的問題在於人力管理成本高,成員要定時整理、宣傳二手衣樣式,「雲端衣櫃則完全靠使用者自主上傳、填寫衣服資訊。」他也說明雲端衣櫃的衣服數量、款式將更多元,能讓使用者較順利找到喜歡的衣服,增加衣服與使用者的媒合機會。 衣服圖書館APP已製作完成待上市。組織期望能透過APP形成「雲端衣櫃」,讓二手衣的交換更順利、交換數量更多。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衣服圖書館盼望,要在這個時代發起一場從衣櫃開始的小型革命。從追隨流行的學生族群,到購衣頻率高的童裝市場,衣服圖書館期待逐漸讓大眾認識二手衣的價值與背後情感,促成「以換代買」的環保潮流。
生態盛典倡環保 懷舊綠能巴士駐中山
生活
第1659期
生態盛典倡環保 懷舊綠能巴士駐中山
2017-10-04
【記者謝佩旻高雄報導】「叮叮──叮叮──」一輛墨綠色的雙車頭巴士緩慢駛入國立中山大學,彷彿置身在50年代的香港街頭。為響應「2017生態交通全球盛典」,從10月起,這款全台首輛電動仿古巴士將每天由中山發車,行經哈瑪星社區,提供師生及民眾免費接駁服務。 兩輛電動仿古巴士分別為10.5米及8.5米長,復古造型十分吸睛。圖/中山大學提供電動巴士車廂內以復古風格的木製裝潢,打造充滿懷舊氛圍的空間。而在技術方面,它使用了先進的鈦酸鋰電池系統,半小時內即可快速充飽電力,運用電能讓巴士在行駛時不會排放廢氣,噪音值僅30分貝,非常安靜。整體以復古外型碰撞現代技術,營造出衝突的趣味之美。設置於中山校園內的雙槍充電停靠站,不但能穩定為電動巴士提供能源,未來可望採用共享模式,供應一般車種使用。中山產學營運及推廣教育處處長溫志宏認為:「設置充電站是為了配合綠色校園,對地球、用電、環保都是重要的里程碑。」校方正積極向高雄市政府爭取三年免費公益接駁,鼓勵師生多加利用。 電動仿古巴士駛入中山內的充電停靠站, 30分鐘便能充飽電力。圖/謝佩旻攝然而,校內機車過多一直是中山亟欲解決的問題。據統計,有高達3/5的學生以機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對於電動仿古巴士可能無法改變機車族學生的交通習慣,溫志宏則表示樂觀。他提到:「必須以深耕的方式,慢慢的讓學生知道它是一種校園特色,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而首次搭乘電動巴士的中山企業管理學系學生蔡岳樺認為電動巴士提供學生新選擇,能減少機車車位不足帶來的困擾。「因為捷運站附近常常會找不到停車位,以後如果可以坐巴士到捷運站,應該會滿方便的。」除了電動巴士,中山也持續推廣其他綠能交通方式。去年起校內設有共享電動機車,學生享有前10分鐘免費的優惠,在地勢傾斜的山上校區行駛,既省時又便利,使用人數也日漸增加。而校內實驗室目前正在研發智慧型滑板,預計於明年推動,未來將結合動能發電技術,讓使用者可以在運動的同時為滑板發電。中山環境保護暨安全衛生中心主任邱日清表示,若是學生能不再以個人的便利性為首要考量,逐漸改變交通習慣,一同維護校園的公共利益,便可以享有更舒適的學習空間。 中山校內設有共享電動機車,學生可享有前10分鐘免費的優惠。圖/謝佩旻攝ㄧ
外出不缺電 行充租借搭共享
新知
第1658期
外出不缺電 行充租借搭共享
2017-09-28
【記者謝宜臻綜合報導】近年來台北市公共自行車(YouBike, Ubike)、電動車充電站等設施,讓人用較低成本,享受共享的便利,並充分利用閒置資源。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學生曾子芸、王郁雯以「行動電源租借站」(Power Go)獲得2017光寶創新獎設計組銀賞,將行動電源的使用改成共享模式,解決出門在外手機沒電的窘境。 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學生曾子芸、王郁雯以「行動電源租借站」(Power Go)獲得2017光寶創新獎設計組銀賞。 圖/曾子芸提供曾子芸與王郁雯一開始從手機沒電的困擾得到設計靈感,經過500多份的問卷統計,發現多達82%的人擁有行動電源,卻僅有未達30%的人有攜帶出門的習慣,再加上聯想到Ubike租借模式,腦力激盪後設計出「行動電源租借站」,巧妙將共享經濟融合至科技生活之中。概念是在大眾運輸空間設置站點,以電子票證感應後租借、歸還,而行動電源附有萬用手機充電線,使用者無須擔憂手機機型與充電線無法契合;另外,由於行動電源的電量設計容量為2000毫安培小時(mAh),一般使用情況下,約半小時便可以充電完畢,如此一來,便能達到高效的租借流動率。不過Power Go也有缺點,由於只是供應急使用,一次只能充飽一支手機。 「行動電源租借站」(Power Go),便利行動電源的使用,解決出門在外手機沒電的窘境。 圖/曾子芸提供指導老師之一、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教授閻建政解釋,相較於現存的電動車充電站,單純提供站點的電源,「行動電源租借站」是將已充飽電的電池租借出去,租借者不需要等待充電,就可以直接使用。由於影像訊息接收與使用越加頻繁,現今手機趨向大尺寸螢幕,然而螢幕尺寸越大,耗電量也越大。閻建政表示,若租借站引進校園,對於經常使用手機接收大量影音訊息的學生而言,勢必能帶來很大的便利。而曾子芸認為,若租借站設置於大學校園,容易透過校園社群媒體達到宣傳行銷的效果,但缺點是可能不易管理與維修。共享設施可能會遭遇營運的風險與瓶頸,曾子芸表示:「需要考量的就是管理和維修,必須避免設施的破壞,和設計相對應的罰款。」另外,她在今年光寶創新獎觀察到,「相較於台灣的設計,中國參賽者對於弱勢族群有更多的關懷,和台灣的參賽者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今年設計組金賞作品,便為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的「無臂人士的未來牙刷」。而對於「行動電源租借站」獲銀賞的殊榮,曾子芸表示,能夠獲得肯定非常開心,也對往後的設計更有信心;她期許未來能找到配合的廠商,繼續發展「行動電源租借站」的應用。  
街頭設糧倉 「人生百味」籲打破分享門檻
生活
第1611期
街頭設糧倉 「人生百味」籲打破分享門檻
焦點
2015-12-07
民眾將多餘食材放入共享糧倉「菜櫥仔」,讓所有人免費拿取,傳達「分享沒有門檻」的概念。 圖/張方慈攝【記者張方慈台北報導】「如果城市的各個角落都有一個糧倉,人們可以自由交換食物,只有分享,執行金錢交易外的其他可能,你想不想試試看?」「人生百味」團隊與「哪有即興」劇團合作,11月28日於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舉辦「百味即興:帶著食物來看戲」,民眾攜帶一份家裡多餘的食材即可入場。欣賞劇團之餘,分享食物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並將多餘食材放入設置在萬華心願景工作坊二樓的共享糧倉「菜櫥仔」,傳達「分享沒有門檻」的理念。「人生百味」由三位青年在西元2014年成立,發起每月一次的石頭湯計畫,借群眾力量募集食材及志工,製作料理帶到街頭與街友分享,計畫持續超過一年半。近期團隊發起「點亮街頭的一百個糧倉」,計畫於全台100個地點設置糧倉,供民眾皆自由放置或拿取食材,不限定經濟弱勢者,降低分享門檻。「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朱冠蓁回憶,三一八學運時,朋友目睹街友向物資站拿取食物被拒。她感覺到,社運場域中物資充足,過剩的食物卻無法流動到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何況是整個社會?三位朋友決定從自己開始做點什麼,打破資源不流動的狀態。過去石頭湯計畫主要以街友或鄰里為對象,這次活動則是強調不限特定族群,所有人皆可參與。朱冠蓁表示,日前麥當勞曾舉辦「國際早餐日」,每間店提供100份免費早餐,台灣有人發起「不拿早餐,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當時的她身為剛上台北打拼的22k魯蛇,感覺到自己是需要的,但卻因為怕被別人認為沒有愛心而不敢拿取。她也有朋友家裡擁有清寒證明,可以拿著證明到學生餐廳免費用餐,但朋友卻覺得這樣的證明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她認為,分享與拿取應該要不設門檻,鼓勵大家不只不要害怕給予,也不要害怕拿取。朱冠蓁也提到,現代生活強調大量購買,不僅造成過剩及浪費的問題,一般單身者在這樣的觀念下是被霸凌的,如果只想購買小量,則必須付出高額的代價。當日參與活動的民眾Ora Gao表示,他身為一位母親,平常煮菜、買東西經常有剩餘、丟棄食物的狀況,透過分享食物活動,能讓食物在腐敗前給有需要的人。她表示,糧倉計畫與德國「街頭公共冰箱」概念相似,但許多人卻認為實驗放在台灣不會成功,因為台灣人往往喜歡貪小便宜,她好奇主辦單位在執行計畫時是否會面臨類似狀況。對此,朱冠蓁回應,團隊設置免費糧倉的目的,便是希望藉此證明工業化後的生產量是非常充足的,人不需要靠不斷囤積才能確保自己的生存。朱冠蓁表示,未來團隊希望能有一個實體空間,成立開放式廚房、共食餐桌,甚至能分享圖書。 「哪有即興」劇團合作邀請觀眾參與戲劇演出,現場氣氛熱絡。 圖/張方慈攝
【社論】防財產思維僵化 智慧結晶共享應擴大
校園
第1598期
【社論】防財產思維僵化 智慧結晶共享應擴大
2015-05-21
政治大學學生會長選舉日前爆出候選人文宣抄襲知名設計師聶永真的雜誌設計,引起政大學生批評其不尊重原創者智慧財產權。 著作權又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前者規定不得以著作損害創作者名譽,後者強調「著作即財產」,不得未經原作者授權,剽竊其智慧結晶。 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的私有財產應受保障,而智慧結晶在「著作即財產」的前提之下,也取得了「財產」般受到個人擁有與保護的地位,任何人皆不得剽竊。然而,於此資訊快速流動的時代,思想與智慧難以斷定歸誰所有,且不因個人取用而減少,故將思想視為財產並不甚妥當。過度保護個人智慧結晶,完全地限制引用、改作與模仿,將使思想無法流動,對人類文明與科技發展並非好事。 常言道:「我之所以能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今人類社會之所以有此發展,有賴於前人一點一滴的智慧與創意累積。換言之,我們甚可直言,當今發展實為「抄襲」過去知識的結果。舉例而言,若造紙技術受著作權保護,他人不得任意以此技術產製紙張,知識恐仍為上層階級所擁有,難普及至大眾。法律也明訂,著作權只保護思想的表現方式,而不是思想本身,即是為了一定程度的知識流通。 為在保護著作權及知識共享兩者間達到雙贏,近年許多社會團體推行「創用CC」授權模式,透過作者不同程度及項目之授權,使他人得以在合理範圍內散播、改製、複製作品,使他人的智慧結晶對社會發揮最大效用。 人類最珍貴之物即是思想與知識,更是社會進步的源泉。智慧結晶不應停留於「財產」思維,而應以更為廣闊之視野,保障其自由流通,作為知識領域的肥料,力促社會進步,才能發揮人類智識最大價值。
置頂